杨如山,吴泓飞,谢桥根,侯 卓,石太峰
(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如皋博爱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苏 南通 226500)
(2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如皋博爱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500)
心肌梗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骨后疼痛,常见诱因包括情绪波动、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1-2]。近年来基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不断改变背景下,促使该疾病发生率呈逐渐增长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一旦发病后未得到有效治疗干预,将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确诊、及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改善其预后起着重要意义[3-4]。本次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应用3.0T MR高分辨成像技术对判断其梗死心肌与活性心肌情况的价值,现将结果如下汇总。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就医的5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诊断方法不相同,故将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中患者年龄在45~72岁,均龄是(58.2±6.0)岁,其中男性有7例,女性3例;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48~75岁,年龄平均达(58.5±6.3)岁,男女患者占比为25:15。以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基础病例资料展开分析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符合研究相关要求。
1.2.1 纳入标准 (1)经临床医师详细讲解研究内容,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书;(2)经临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冠脉造影检查后,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确诊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心悸、胸闷、从事体力活动时存在疲劳、气短及心慌感;(3)依从性不低者。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者;(2)合并心肌病者;(3)严重心律失常者;(4)存在瓣膜性心脏病者。
1.3.1 实验组 扫描仪器选择西门子MR扫描仪3.0T Skyra,以高分辨率32通道体部相控阵列线圈及心电门控,R波触发。扫描步骤如下:(1)常规形态学扫描以快速自旋回波或者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设置TR为600、800 ms,设置TE为70、27ms;设置体素尺寸为1.3 mm×1.3 mm×6 mm;设置分辨率为256×256;设置视角为320 mm×80%;扫描体位如下:四腔位、左室垂直长轴位、短轴位;(2)首过灌注扫描:将留置针植入患者肘静脉,将靶向造影剂以4.0 mL/s的速度植入,注射量是0.1 mmol/kg,采取同样的速度将生理盐水20 mL注入后展开扫描;所应用扫描序列是磁共振脉冲序列,具体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将TR设置为155.48 mg;将TE设置为1.03 ms,将TI设置为95 ms,将翻转角设置为10°,将视角设置为320 mm×80%;将体素尺寸设置为1.3 mm×1.3 mm×8 mm,将分辨率设置为256×256。主要扫描体位为短轴位,由心底朝着心尖无间距扫描4层,持续成像50次周期;左室垂直长轴位与四腔位各扫描1层。待完成首过灌注后,以速度为2 mL/s的速度将0.1 mmol/kg的靶向造影剂注入,再采取同样的速度将生理盐水注入,注入量为20 mL,于10~15 min后展开延迟扫描。(3)电影序列应用磁共振脉冲序列,参数设置如下:TR为39.24 ms,TE为1.43 ms,体素尺寸为1.6 mm×1.6 mm×6 mm,分辨率为208×137,所扫描范围由心底部二尖瓣至心尖,常规短轴位,总共9~12层;左室垂直长轴位与四腔位为1~3层。
1.3.2 常规组 展开常规扫描和高分辨率扫描,具体扫描参数设置如下:(1)形态学扫描应用的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将TR设置为600 ms,TE为70 ms;体素尺寸设置为1.9 mm×1.9 mm×8 mm;分辨率设置为208×166.4;视角设置为340mm×80%;(2)灌注延迟扫描应用相位敏感翻转恢复序列:将TR设置成760 ms,TE为1.09 ms;设置体素尺寸为1.9 mm×1.9 mm×8 mm;设置分辨率为192×142;设置视角为360 mm×80%;设置旋转角为15°。扫描范围与实验组相同。
(1)观察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由具备高年资的2位放射科医师以盲法进行分析,按照每例形态学有12幅图像、延迟扫描有10幅图像进行计算,若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良好、可清晰显示出病变心肌,且信噪比较高,则判定为优良,否则判定为差;(2)观察并统计实验组形态学改变及首过心肌灌注信号改变情况。
数据应用SPSS 18.0展开分析与处理,对于计数资料使用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观察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
2.2.1 实验组形态学改变情况 在4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左室壁变薄,占比52.5%;有12例患者为正常,占比30.0%;有7例患者形成室壁瘤,占比17.5%。
2.2.2 实验组室壁运动情况 通过于电影序列上观察显示,在40例患者中,有19例(47.5%)患者室壁运动下降,10例(25.0%)消失,6例(15.0%)存在运动矛盾,5例(12.5%)为正常。
2.2.3 实验组首过心肌灌注信号改变情况 在40例患者中,有32例(80.0%)患者信号减弱,8例(20.0%)为正常;延迟强化有35例(87.5%),有14例(35.0%)为单纯透壁型增强,11例(27.5%)为单纯非透壁增强,10例(25.0)为混合型,而无增强患者则有5例(12.5%)。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促使心脏肌肉因为缺乏血液的供应而发生坏死的现象,进而导致机体心脏功能受到损坏,属于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且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对于该病症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评估深受临床重视[5-6]。MRI检查组织分辨率较高且无电离辐射,具有较高重复性、多参数成像及多方位成像等特点,可清晰显示出患者心脏结构,并将其心功能准确表达出来。近年来,基于MR硬件及软件不断改进背景下,3T MR因磁场强度被增加,相较于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该检查技术通过与32通道心脏线圈结合应用,可得到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可能对心脏形成全心灌注成像,进而有效对活性心肌及梗死心肌进行判断。本研究通过探讨以3.0T MR高分辨心肌灌注成像对心肌梗死患者活性心肌及梗死心肌情况展开检查,结果发现与常规组应用常规扫描和高分辨率扫描相比,实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更高,且还能准确观察到室壁运动情况及形态学改变情况,进而有效评价患者心功能,临床应用意义较高。
综上所述,以3T MR高分辨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心肌梗死患者,可清楚显示出其心肌受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