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刀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1-07-26 02:06曹裕中谢思根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6期
关键词:腮腺包膜面神经

廖 涛,曹裕中,谢思根

(三明市第二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福建 永安,366000)

腮腺肿瘤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肿瘤,约占80%,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约占75%,并且大部分位于腮腺浅叶[1]。传统的腮腺浅叶、区域性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较多的正常腺体组织,对面神经进行过度的解剖,不注重腮腺筋膜的保留、耳大神经的保护,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对腮腺良性肿瘤认识的提高,功能性外科观念的发展,由此出现了腮腺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extracapsulardissection,ECD),该术式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性的解剖、保护相关性的面神经,而不总需要解剖至面神经总干,沿肿瘤周缘正常腺体组织内分离将其完整切除。跟传统术式相比较,该术式的肿瘤复发率无增加,近年来被广泛应用[2]。

超声刀是利用机械高频振动产生的压力对组织实现切割、封闭功能,在超声刀辅助下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更体现功能性外科的特点[3]。腮腺下极包括下颌角、升支后缘到乳突之间的腮腺浅叶组织,为腮腺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的好发部位[4],为减少不同区域部位肿瘤对手术操作的干扰,有利比较,我科至2018年5月开始对腮腺下极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为使用超声刀组和非使用超声刀组(主要为使用电刀),在包膜外切除术式的基础上进行手术,现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共选取40例腮腺下极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声刀组、非超声刀组各20例。入组标准:术前查体、CT所示肿瘤位于腮腺下极;无疼痛、粘连等恶性表征;经术中冰冻、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术前常规检查提示无严重系统性疾病。排除标准:术前查体、影像学表现位于非腮腺下极肿瘤患者;有恶性表征肿瘤患者;有手术禁忌患者;单侧多发或双侧均有肿瘤患者。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见表1。图表中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共计37例,占绝大多数。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手术方法

切口设计: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切口,统一选取由耳垂前绕耳垂后经颌后窝至下颌角的类“S”型切口,具体根据肿瘤的大小,截断选取切开伤口的长度,以暴露肿瘤、有利切除为原则,并可根据患者的皮纹走行,适当调整伤口设计。如图1所示。

手术方法: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着颈阔肌深面、腮腺咬肌筋膜浅层分离翻瓣。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解剖分离,常规分离保护耳大神经总干,切断腮腺支,保护耳垂支、耳后支,松解腮腺下极组织,于下颌后静脉浅面寻及面神经下颌缘支,顺行解剖,必要时显露面神经面颈干至总干,途中注意肿瘤与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关系,掀起肿瘤表面腺体组织,再自下而上沿肿物包膜外分离,将肿物向外脱出、完整切除。创面冲洗止血后,复位缝合腺体组织瓣,将破损的腮腺咬肌筋膜修复缝合,最后放置负压引流。其中神经的解剖、肿瘤及部分腺体的切除,根据病人分组状况,决定是否采用超声刀。手术操作见图2

1.3 评价指标

手术当中,记录单纯的手术操作时间,经过计量对比评估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三天的总引流量,术后对面神经进行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 评分系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注意伤口肿胀情况、有无清亮积液,判断有无涎瘘。术后每三个月随访,必要时行超声或CT检查,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迹象。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与非超声刀组比较,超声刀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面瘫、涎瘘) 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1.000),详见表2。

2.2 并发症

两组患者发生率均不高,超声刀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按House-Brackmann(HB)面瘫评级分类,一例为Ⅱ级(轻度功能异常),一例为Ⅲ级(中度功能异常),非超声刀组 3 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按HB分级均为Ⅱ级。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术后均口服神经营养用药,指导镜前面神经功能锻炼,中度面瘫患者另外辅助针刺理疗,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均在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中度患者,在6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超声刀组术后无涎瘘发生,术后无加压包扎,患者舒适感好,非超声刀组术后一例患者出现涎瘘,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口服阿托品用药,两周内涎瘘消失。两组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未有患者出现Frey综合征,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近些年已经逐步摒弃了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而更趋向于微创的包膜外功能性切除,在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保证低复发率。贾志宇等在对1796例包膜外切除病例与1133例腮腺浅叶切除病例,术后复发率的研究对比发现,包膜外切除术患者,复发率无明显增加[5]。本研究将超声刀应用于该术式,使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首先腮腺在解剖上具有一定的特点,腮腺咬肌筋膜致密坚韧,并向腮腺内发出众多纤维小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且腮腺组织内导管繁杂、细小,单纯分离困难,容易出血、渗出较多。超声刀具有切割、止血同时进行的特点,术中可对腮腺组织进行分离切割时,能大大减少结扎、止血、剪线等操作步骤,达到节约手术时间目的;超声刀有良好的封闭功能,能使创面清洁、渗出少,切割同时封闭细小导管、血管,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涎瘘发生率,术后可不加压包扎,提高患者舒适性[6]。利用超声刀的物理特性,能高效地将腮腺咬肌筋膜连同部分腺体组织掀起,实现对肿瘤“三明治”式的暴露,术中尽可能保留了腮腺咬肌筋膜及腺体组织,肿瘤切除后,复位缝合腺体组织瓣,修复腮腺咬肌筋膜,隔绝了支配腮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支配汗腺、皮下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再生可能,对术后Frey综合征的预防起到极大作用,且因腺体组织的保留,术后外观的影响降到最低。超声刀的钳喙宽度约2-3mm,在沿着肿物包膜外切除时,可以有效清除卫星灶等危险因素,控制肿瘤复发率。

本研究中,超声刀在总体上能提高手术后治疗效果,但在术后面神经发生率上,超声刀的应用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仍有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损伤。究其原因,主要是超声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①术者需熟知面神经的解剖走行,术前根据CT或MRI进行充分的评估,了解肿物的大小、部位,肿物与下颌后静脉、乳突、咬肌等组织相对的位置面神经解剖关系相对比较恒定,绝大多数下颌后静脉走行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关系,从而判断肿物与面神经可能存在的关系。下颌后静脉与侧,少数过面神经上干内侧而居下干外侧,极少数过上干外侧而居下干内侧[7]。面神经越过下颌后静脉后、穿出腺体并走行腮腺咬肌筋膜之下向四周分布。因此不难推断离下颌后静脉越近、阻断于面神经通路上的肿瘤,势必与面神经有密切关联,术中需要仔细解剖、辨认,避免损伤。②超声刀与蚊式钳相比,仍显笨重,不适合精细超作,尤其是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的多形性腺瘤,神经解剖困难,过度分离易造成神经损伤,导致瘤体的破裂、包膜分离,增加复发的风险。③超声刀虽然有塑料保护头,金属侧在连续使用时,仍会产生较高温度,避免与血管、神经接触,造成损伤,因过高的温度,如达到60℃时,组织蛋白即可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坏死[8],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刀头冷却。④超声刀为机械动能做功,没有电流刺激,不会造成肌肉的抽动,与电刀相比,缺少预警作用,应该避免盲目地沿着肿物包膜外钳夹切割,尤其是肿物较大时、肿物与下颌后静脉关系密切时,此时有可能误夹神经,盲目操作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超声刀应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中,能明显提高手术效率,获得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较好的保存腮腺组织的功能,符合功能性外科的特点。但是要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术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解剖基础及手术操作技能,避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或造成瘤体破裂、残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腮腺包膜面神经
乳房假体包膜挛缩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