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设

2021-07-26 05:04王旭升郭华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夏 露,王旭升,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自教育部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来,近几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已经超过全日制硕士招生总规模的50%左右。近日,我国颁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招生规模继续扩大,2025年达到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急需进一步优化与创新。

美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为完善,基本上各个学科群都设置了专业学位。相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美国更注重实践与应用。首先,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专业性突出,培养目标导向性强,主要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注重应用实践课程,特别强调实习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性,重点培养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设置不同的论文形式,注重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专业关系,并与职业资格直接挂钩。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了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更突出了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019年起,我国借鉴国内外对工程领域的划分情况,依据工程领域培养要求和知识体系,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工程硕士(共40个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其中,资源与环境专业是2019年国家新设立的8种专业学位类别之一,主要面向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冶金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应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该专业学位是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与化石能源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矿山复垦与土壤修复、重大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监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行业和领域培养人才。目前我国资源瓶颈问题凸显,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促进资源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解决中国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培养模式还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培养模式与体系。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保证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内涵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共性重点和难点问题,这同时也对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培养输送专业高精尖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我国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了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特色和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适宜模式和优化建议,为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1 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现状

资源与环境专业(代码085700)在202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我国有近200所高校在此专业学位类别下招生。本文调研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京大学、济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查阅了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对该专业的18名导师和5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结果中,有77.78%的导师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能准确表述;有44.44%的导师认为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以往没有变化;有83.33%的导师无法区分名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有70.59%的硕士研究生与企业导师的沟通次数少于5次;有84.31%的硕士研究生对行业实践课程的需求最高;有58.82%的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少于3个月;仍有19.61%的研究生对自身就业问题没有想法。

各大高校基本上在依托各自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制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地球科学、地质资源与环境和相关工程技术理论为基础,依托学校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以国土资源与环境、化石能源勘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工程技术勘察和测绘工程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将多学科、多种技术相结合,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华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先进的大国应急管理理念、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从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抢险救援等工程实践,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形势下,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能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如环境、能源、化工、经济等,因此高校在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培养具有解决资源与环境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能够从事该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硕士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2 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总结归纳了我国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学科建设指明方向。

(1)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部分,承载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了该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2019年,国家设置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同时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大部分高校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本文通过收集并总结了我国10所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教学课程设置,发现普遍缺少总体规划。例如,大部分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包含几十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课程体系。各高校该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集合了原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培养课程,仅是简单的汇总叠加,没有在教学、培养方案等各个环节加以统筹,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学分要求。另外,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缺少资源与环境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且教学内容与行业、社会结合得不够密切,没有交叉融合,也没有改革创新。

(2)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在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两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区分并不明显,基本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进行培养,大多数课程安排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安排一致,没有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缺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此外,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偏少,实践教学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设计,而针对该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更少,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3) 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把控机制不完善。根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在校外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下开展并完成的。然而,在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到完成阶段,校外企业导师参与度在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完全按照或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或标准将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把控标准仍有待完善。

(4) 缺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主要通过社会招聘、导师推荐、自主创业或择业等方式完成。由于资源与环境专业是2019年国家新设的专业学位类别,很多研究生对该类别非常陌生,很多导师也都停留在原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上,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在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缺少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培养,迫切需要针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规划设置精准的规划建议或引入相应资源,完善该部分的教育缺失。

2 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涉及的领域较多、分散性大,难以形成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这是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遇到的最大挑战。本文从该专业学位的顶层设计入手,从融合交叉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健全双导师制培养管理机制、加强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控和指导研究生职业规划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力求构建最适宜的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

2.1 构建“课程群”的教学课程体系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结合该领域学生的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准绳,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技能提高为核心,以社会、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培养目的。主要教学课程中首先是英语、数学等规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而专业基础课则可以按“课程群”的方式将各工程领域的课程联系起来,目的是以英语、数学为工具,分析国际工程实践案例,吸收相关经验和教训,构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资源与环境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含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功能、矿产开发以及资源开采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该专业学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既要突出高校优势学科特色,又要兼顾各方向的基础技能,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其融合,形成逻辑性强、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体系,并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课程群”里开设的课程可考虑由各个行业名来命名,由国家一些重大项目负责人来担任本行业课程负责人,根据行业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组织项目团队中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学科部分知识点讲授。例如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中矿山复垦与土壤修复行业,涉及土地、环境、地质灾害、植被等多学科知识点,可将“矿山复垦与土壤修复”作为课程群里的一门课程,邀请多年承担该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来担任本课程负责人,组织项目团队子课题负责人讲授学科知识点,项目团队既有交叉科学研究范式,又有针对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经验,课程设置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交叉学科研究为特征,从而形成新的资源与环境课程群体系。

选修课则主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工程领域专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及一些通识、通用课程,主要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所开课程涉及石油、地质、环境、经济、安全技术等。

2.2 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研究生具备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研究方向需要室内测试分析,有些研究方向需要野外观测试验,有些研究方向需要工艺测试,有较强的地域要求和通用技术要求,这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应适应这种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避免一刀切的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培养是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可以考虑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设实践课程体系,共同设立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比如,建立工程实习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结合石油、矿业、环保、冶金、生态等相关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力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机会。此外,还可以考虑将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培养密切结合,提高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研究生创新提供资源保证和驱动力。实践基地可以依托单位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与校内教师一起联合指导研究生,承担校外指导教师的功能,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训练、科技创新、工艺设计创新、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靶向指导,以达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3 完善双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定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特别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学位论文的形式提出了要求。如何保证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确保论文的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国外,校外导师参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更早更深入,双导师制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双导师制”,让企业导师在选题时就融入到研究生培养中,从而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具有更深的工程背景、更高的应用价值、更有意义的理论创新。同时,重点应该在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实际问题的解决,使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具备应用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论文的理论创新或机理研究,而要凸显实践创新,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此外,论文形式要多样化,可考虑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

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在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内结合企事业单位工程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或研究工作,完成论文选题之后进入开题和中期阶段,开题阶段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联合筛选定题,经与研究生商议后进入实质性研究工作阶段。研究过程中定期组织研究生和两位导师线上汇报,校外导师主要把控论文大的研究方向以及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校内导师则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科学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提出意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此阶段一般持续为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实践或研究结束后开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需由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共同把关修改或审核,此过程要层层严格把控,以确保专业学位论文质量。

2.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少受到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层次培养,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总体工作中。

要重视宣传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行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形成系统、立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初,即应通过班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行业背景、就业前景等;②通过邀请行业领军的工程专家,开设资源与环境前沿进展课程,指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认识,并引导学生查阅行业相关资料,了解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对从业者知识能力的要求,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未来就业的学习规划;③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动态监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完善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的动态机制,并打造就业信息数据库,由该专业教授、副教授牵头,充分利用教师和校友掌握的行业、企业资源,邀请企业来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

3 结 语

本文通过调研我国高校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分析了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从教学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质量和职业规划等多个角度,进一步探索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形成了包含国家主导、行业支持、高校建设和社会参与的汇聚多元合力的培养模式,对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导师的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