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梅陇三村社区的个案分析

2021-07-25 11:02侯思涵
环境与发展 2021年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社区

摘要: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提升环境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动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2019年7月1日,上海市开始实行了“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政策,标志着中国第四代垃圾分类模式的构建起步。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垃圾梅陇三村社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归纳这一新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垃圾分类;梅陇三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1)01-0193-06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1.01.032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overnance mode of domestic waste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my country: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Meilong Sancun community in Shanghai

Hou Sih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promote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On July 1, 2019, Shanghai began to implement the "strictes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policy in history",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th-generatio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model in China.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Meilong Sancun community in Shangha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Shanghai, summarizes this new development path, and provides ideas fo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Key words:Garbage classification; Meilong Sancun ; Community

十九大以来,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提升环境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发展道路得到不断强调。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上海市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实质操作层面。政府层面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强制性分类,使得垃圾分类成为新时代下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的重要议题。推进垃圾分类作为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是一项基础的民生工作。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实验的先锋城市,有近20年的城市垃圾分类实践经验,而经过多年实践的试点社区——梅陇三村,成为上海推进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典范社区,同时在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治理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本文着重探讨梅陇三村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领域所形成的“梅三模式”的特点,以及“梅三模式”在国内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层面所具有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梅陇三村在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方面進行改造实践前后状况的介绍比较,研究社区对于垃圾分类模式在设施、制度、组织等多方面实施的变革,以及所获得的低碳环保的社区公共设施、独特的垃圾分类制度与激励制度、作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中重要的组织——“绿主妇”委员会等众多成就。

1    梅陇三村社区垃圾分类实践过程

1.1    社区概况

梅陇三村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的普通动迁房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辖区内有2369户居民,常住人口约6500人,区内外来租户较多,达500户左右。居民多由20世纪末我国国企改革与下岗潮中迁居而来的原住民、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而来的新移民与流动人口组成。小区具有周边配套设施完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房屋建筑老化、卫生环境杂乱、人口组成复杂、人员流动迅速、老人与困难人群多等特征。尤其是小区内公共卫生环境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住户与管理人员,废弃杂物随意堆放在公共空间、干湿垃圾混杂、有害垃圾未经处理便丢弃等现象屡见不鲜。

1.2    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措施

1.2.1    社区自身建设方面

1.2.1.1    改善基础设施

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确立“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增添低碳展示设备和体验项目设施,如“凌云生态家”、芽菜种植暖房、绿主妇工作室等。“生态家”的建设理念源于上海世博会期间,梅陇三村与上海市政府当时外派的单位之一——基层街道社区学校达成一致的建设目标,同时社区内软硬件设施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此后在政府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社区与学校共同打造了社区学校低碳创新屋、生态多样性校园、小区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家庭废旧物品交易平台,以及科普种植基地等具有生态环保性质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生态建设的设施条件与教育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1]。已有学者在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会影响垃圾分类行为[2]。此前,学者Barr Stewart等(2003)通过问卷调查英国埃克赛特市,研究家庭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的意愿,结果发现经过系统性街区垃圾回收政策教育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因此,社区与社区学校的协同合作可以使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连接推动环保理念的宣传普及,甚至可以通过“区校联合”的方式来策划组织环保活动,改善社区软硬件设施等方式积极推进社区生态环境建设。

1.2.1.2    制度完善

社区垃圾分类制度与动员激励制度是“梅三模式”在制度层面的两大亮点,也是“梅三模式”区别于其他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独特之处。

纵观上海市垃圾分类历史,21世纪以来,全市先后按照生活垃圾的有机程度、干湿程度、回收利用程度、有害物质含量程度制定出一系列不同的分类标准,政府希望通过提高生活垃圾源头的分类率来降低末端的垃圾处理量,然而频繁的调整与无法与之匹配的宣传普及使得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混乱无序。“生态村”与“低碳生活”活动推进之初,梅陇三村实行的垃圾分类标准便与其他社区有所不同,极具独到之处。梅陇三村依据小区内居民生活垃圾的产出特点,配合同期实施的其他相关制度,主要以回收塑料低值垃圾为主,其余垃圾投放至混合垃圾房。2017年,社区进行设备整改,升级为具有“一门三洞”的垃圾箱房,三洞的功能设置为放置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垃圾”“厨余物品”与瓜果皮等“湿垃圾”,卫生用纸、塑料袋等“轻微污染垃圾”,一门则专门放置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3]。

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标准分类,此外条例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这与梅陇三村此前实行的垃圾分类制度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贯通之处,因此,“梅三模式”这一制度优势对于后续配合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与普适性。

梅三社区的动员激励制度以正向激励为主,社区在发起垃圾分类活动之初尝试实行“零废弃”积分兑换制度,居民可以在社区定期的资源回收日(每月月底的周四)通过投放塑料和“利乐包”此类塑料低值垃圾兑换定量的积分至积分卡账户,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米面油等多种生活物资。此后社区增设衣物收容处以供居民投放旧衣物,投放行为出于自愿并不计入积分。梅陇三村的“零废弃”积分兑换激励制度与2014年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的“绿色账户”激励制度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充分考虑梅三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垃圾产出特点,以塑料低值垃圾为主要回收物的激励制度;而后者的实行则是上海市为了推进干湿垃圾分类而采取的激励手段。此外,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与政策实施范围等差异,梅陇三村“零废弃”积分制的实施相较于上海市的“绿色账户”效果要明显突出。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 94972 户居民中,“绿色账户”卡覆盖率高达94.9%,但官方统计的活跃度仅 70%。[4] 2017年底梅陇三村正式引入绿色账户,“厨余垃圾”成为积分兑换的对象,由于此前社区的积极引导干湿垃圾分类,居民的环保意识持续提高,正式将“厨余垃圾”纳入积分系统后,居民的分类行为并未表现出不适或不足。

1.2.1.3    成立“绿主妇”组织

早在2010年,社区自发注册了上海凌云绿主妇环境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绿主妇”),人员由居委干部兼任,此后,“绿主妇”持续获得众多环保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的帮助与扶持,渐渐成长为一支专业的ENGO,在推进社区垃圾治理以及社区建设中起到了多元行动系统中的枢纽性作用[6]。“绿主妇”的前身是在世博会期间由十名家庭主妇志愿者组成的行动小组,在世博会期间就对于社区的环境改善工作有着突出贡献,而后在上级街道的引导支持下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自成立以来,“绿主妇”在社区推进垃圾分类信息宣传、呼吁居民践行低碳生活、策劃社区活动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曾组织策划利用“厨余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有机肥料用于“一平米小菜园”种植、创意手工制作工作室、文艺花卉兴趣小组等活动,期间不断提升组织专业度以推动自身发展成熟。“绿主妇”作为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以社区为核心活动范围推进环保工作,带动周边七个社区共同参与环保活动。签约以社区为中心的公益项目,采取“1+7”模式,即梅陇三村社区为中心,带动周边七个社区共同参与的模式[7]。“绿主妇”的建设意义在于,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领导式社区治理方式,成立社区性质的社会社区组织,体现了党组织与居委会对于社区本身建设中自主性的培养与引导,相信群众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社区建设发展的空间与自由放心给予社区居民,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锻炼与提升居民自身的素质与社区参与能力。

1.2.2    协同政府与企业共治

以梅陇三村为代表老旧小区,物业费用收取普遍偏低,物业资金来源与职能的单一导致物业无法负责小区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梅陇三村在推进垃圾分类活动初期,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多关注在与“零废弃”积分激励制度相关的利乐包装等塑料低值垃圾,对于其他垃圾依旧是混合收集、丢弃,居民的初分行为依旧是薄弱环节。因此,政府以每月每位社区清洁员600元的拨款补贴方式购买二次分拣服务,从而改善梅陇三村小区垃圾分类状况。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具有专业性、社会性与广泛性的特点,管理过程涉及多个部门与机构,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所扮演的“助力器”与“保护罩”角色的作用至关重要。

此外,市场主体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过程中不容忽视,垃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可回收利用资源,不同种类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利用价值与处理途径。生活垃圾中常见的厨余垃圾、塑料产品、杂志报纸、旧衣物、废弃电子产品、电池等都需要严格进行分类回收,才能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在社区垃圾分类的源头工作处理得当的情况下,没有对接的回收利用主体仍无法实现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生态目标。垃圾末端处理的缺失与匮乏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困难之一,有着精细化与专业化处理技术与设备的环保企业处于稀缺状态。因此环保企业作为对接单位,是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技术、经济、物质资源,还可以使得分类回收再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梅陇三村正是先后与上海睦邦环保科技公司、上海浦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衣物回收、厨余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从而形成循环经济效应。

2    梅陇三村社区垃圾分类的模式分析

十年间,梅陇三村在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方面不断尝试与改进,其形成的独特模式已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学习借鉴的典范。而梅陇三村不仅成为官方政府部门与机构参观学习的模范社区,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在持续跟进。“梅三模式”作为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成功案例,其最大特点在于社区在推进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对于自身环境的营造以及尝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治理体系。

2.1    社区环境营造

“梅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梅陇三村对于社区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针对梅陇三村所处的内部环境,如硬件设施条件、社区制度、社区组织以及在组织活动中所营造的文化宣传环境、教育环境等。依据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认知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影响,构成“三元交互”模型(如图1),此模型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也是三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型[8]。

该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的交互则反映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这里的环境指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梅陇三村展开垃圾分类工作之初,在知识宣传、设施改进、活动策划等一系列实践中,影响着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垃圾分类的行为效果、自身能力、投入产出预期等方面的认知,从个人态度到个体与群体的行为都有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内部环境是梅陇三村拥有较大自主能力与发挥空间所能改善的条件范围,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变最初的社区环境,影响居民认知与行为,进而社区与居民在环境中实践与检验,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同时发生改变个体的态度与认知也影响着环境。以最直观的设施改善为例——社区分配垃圾桶与垃圾袋到户,2011年梅陇三村作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小区,社区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首先改善垃圾站硬件设施,并且为居民家庭配置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同时在社区内发动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增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开始改变以往混杂扔垃圾的习惯,尝试按照社区的分类制度进行垃圾分类,一段时间之后,配合社区实施的“零废弃”积分兑换制度,在“绿主妇”组织所提倡的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理念的引导与帮助下,居民从垃圾分类中获取物质激励与心理满足感。这一过程中,社区将内部的硬件设施、规章制定以及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加之社区组织的运作在过程中极大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营造出有利于居民分类垃圾行为形成与持续的良好环境。

2.2    以个体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

社区治理工作,例如垃圾分类等工作需要通过众多个体的切实行动得以完成。由于垃圾分类这一行为极具特殊性,垃圾分类回收的源头直接影响分类回收结果,因此社区居民的行为认知、环保意识以及实践活动对于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效果十分关键。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系统中,社区、组织、企业以及政府等主体在“梅三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不再赘述,个体与家庭成为着重讨论的对象。

个体作为社会研究的最小单元,是公共管理领域中政策的起点与终点,个体所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支撑与推动各项政策执行的力量源泉。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引导居民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高效科学分类垃圾从而分阶段展开了一系列工作,经历了启动宣发、动员推进、孵化拓展、全面开展四个阶段,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各项工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梅三”特色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从居民的环保意识、分类知识到分类行为、低碳措施等全方面對居民进行宣传引导、实践指导,从而有效推动了社区关于生态环保、低碳生活的建设活动。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影响并指导行为,个体在“梅三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也是社区组织形成壮大的基础。在梅陇三村的社区建设中,出于个人意愿和个人价值观从而参与到垃圾分类减量等低碳环保活动中的志愿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自然行动者角色。例如“绿主妇”的前身便是十名家庭主妇志愿者组成的行动小组,此后不断吸纳新成员、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从单个社区辐射到周边多个社区。这些志愿者大多怀着“奉献”“举手之劳”“实现个人意义”此类初衷投身于社区志愿工作,行为多出于个人意愿。社区工作中志愿者的存在极具意义,原因在于社区志愿者大多具有公益参与人与社区居民双重身份,能够在精准找出社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有一定行为能力与参与空间来进行问题的改善。“梅三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了解社区情况最全面到位的居民发挥个体能动性与自主性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形成发展的社区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在梅陇三村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活动中,居民个人对于社区的支持体现在多个方面,在社区举办的一系列生态活动以及“零废弃”积分制度的实行等实践中,居民的参与程度与效果皆佳。相较于徐汇区其他社区的垃圾分类行为而言,梅三社区对于个体的存在从未忽视,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上面热,下方冷”的情况时有发生,梅陇三村居民却自始至终对于社区的组织活动与制度落实都怀有极大热忱。

参考文献

[1]石超艺.大都市社区生活垃圾治理推进模式探讨——基于上海市梅陇三村的个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4):68-75+92.

[2]宋丽娟等.北京市小区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2(3):64-68

[3]赵刚.上海绿主妇创建生活垃圾回收三村模式[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8,20(01):94.

[4]张曦.垃圾分类“上海模式”的困境与出路[N].上海法治报,2015-09-21(A07).

[5]吴双金.上海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实效探索[D].华东理工大学,2016.

[6]纪晓岚,王世靓.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的多元行动系统及其解释——基于理性行动理论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6,29(06):93-98.

[7]蕫秀.深圳非政府组织 NGO 参与社区治理

模式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9 .

[8]周涛,王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知识型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09):82-87.

收稿日期:2020-08-12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445055)。

作者简介:侯思涵,男,汉族,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国家助理经济师。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社区
影像社区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影像社区
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