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案例分析

2021-07-25 10:23叶敏白小田张艳艳
环境与发展 2021年1期

叶敏 白小田 张艳艳

摘要:自生態环境部2018年《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以下简称《推荐方法》)发布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区域环境风险管控水平有了切实提高[1]。在《推荐方法》的基础上,以某区域为例,建立基于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应急管理能力(M)的评价体系,采用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法对该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进行量化表征,分析指出该区域现有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指数;环境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1)01-0058-07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1.01.009

Analysis of 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social region

Ye Min1, Bai Xiaotian2, Zhang Yanyan2

(1. Hangzhou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China;

2. Hangzhou Huaa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sued the "Recommended Method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Administrative Region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Recommended Methods") in 2018,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and the level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1]. Based on the "Recommended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a certain area as an example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 (S), vulner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s (V), and environmental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 It us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dex to quantify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this region, and analyzes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mergency measures in this region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risk index;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很高,环境安全形势正面临诸多挑战[2]。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风险问题,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印发公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3]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规定,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4]。因此,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势在必行,尤其是有关单位要以此为契机,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管理的针对性,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工作,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区域环境的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本文基于《推荐方法》,以某区域为例,构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环境风险指数法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表征,最终提出管理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同类工作和评估提供借鉴。

1    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推荐方法》[6],环境风险指标体系可分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参照《推荐方法》附1分别确定水、大气、综合环境风险指标。

1.2    计算过程

环境风险指数计算包括水环境风险指数计算、大气环境风险指数计算和综合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根据《推荐方法》中附表1分别对水、大气、综合环境风险指标,对环境风险源强度指数(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数(V)、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指数(M)的各项指标分别打分并加和,得出水、大气、综合环境指数值,计为S水、S气、S综合、V水、V气、V综合、M水、M气、M综合。

使用公式(1)-(3),分别计算水环境风险指数(R水)、大气环境风险指数(R气)和综合环境风险指数(R综合)。

[R水=S水×V水×M水3]              (1)

[R气=S气×V气×M气3]              (2)

[R综合=S综合×V综合×M综合3]      (3)

1.3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水、大气和综合环境风险指数的数值大小,将区域环境风险划为高、较高、中、低四级。环境风险等级划分原则见表1。

2    某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2.1    评估区域基本情况

评估区域现辖6个街道(A街道、B街道、C街道、D街道、E街道、F街道)、12个镇(A镇、B镇、C镇、D镇、E镇、F镇、G镇、H镇、I镇、J镇、K镇、L镇)。区域土地总面积为1746.81m2,全年常住人口80.4万人,人口集中区为E街道、F街道和H镇。

2.2    环境风险识别

2.2.1    环境风险源识别

本次评估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收集了区域内主要环境风险源信息并加以识别,评估区域内环境风险源包括环境风险企业、加油站、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详见表2,环境风险源分布见图1。

2.2.2    环境风险受体识别

根据《推荐方法》,环境风险受体包括水环境风险受体、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其中评估区域内水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4个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饮用水源取水口、34家水产养殖区以及5个跨界断面;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居民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教育机构、行政机构、商场、客运汽车站等;生态保护红线共划有12个,总面积503.77km2,占评估区域总面积的28.84%。评估区域内环境风险受体基本情况详见表3。

2.2.3    近五年突发环境事件

该区域近五年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5起,其中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4起,安全生产事故次生1起。

2.3    区域环境风险分析

2.3.1    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划分

在不考虑跨界影响的情况下,按照评估区域的下级行政区域边界划分评估子区域,共划分为18个评估子区域。

2.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推荐方法》附1的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计算法指标体系来分别确定水、大气、综合环境风险指标,剔除评估区域内不存在的评估指标,并将剔除的指标权重均分至与该指标同等级的其他指标。本次18个评估子区域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涉及到的评价指标见表4。

2.3.3    评估区域环境风险分析结果

根据公式(1)-(3),分别计算得到评估区域水、大气、综合环境风险分布,见图2。评估区域内水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低风险;在18个评估子区域中,D街道、H镇、E镇的大气、综合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中风险,占评估区域面积的15%,其余评估子区域均为低风险。

与水环境风险值相比,评价区域大气环境风险值相对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水环境风险受体大多集中在环境风险源较少的A镇、F镇、I镇以及B街道,环境风险源危害性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局部区域内大气受体分布密集,环境风险源和大气环境受体分布较集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易损性以及地域分布差异远比水环境显著。

本次评估区域内中风险分布在E镇、H镇和D街道,H镇是由于风险企业较多,且包含医药、电镀、化工等较大风险企业,区域局部开发强度大,环境风险源与人口聚集区分布密集致使局部区域环境风险较高;E镇是由于化工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电镀生产经营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工业园区数量多,环境风险聚集;D街道则是近五年曾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在环境风险源强度得分较高,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区域,区域内环境风险受体及风险源较少。

除了上述中风险区域,其余子区域评估结果均為低风险区域,主要特征为风险源较为分散,风险企业较少,但风险受体在区域内普遍分布,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较高。特别是E街道和F街道,区域面积小,现状人口密集区,因此将来不适合引入高污染、高风险的工业企业。而其它低风险区域将来若引入高污染、高风险的工业企业,应以充分慎重论证作为先决条件。

根据上述18个评估子区域环境风险分析结果,该区域内重点管控区域为E镇和H镇。

3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不足与建议

3.1    区域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不足

在对该区域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从整体上看,评估区域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工作起步晚、缺乏管理经验,距离规范管理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部门和企业重视程度不足、风险企业备案率低、预案编制不规范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2)区域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当前,评估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仍存在“重应急轻防范”的普遍问题。重点关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而疏于强微信日常环境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而评估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方面还面临基础信息数据缺乏、应急人员经验不足、高风险企业及工业园区未形成监测预警平台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3)风险源空间布局仍需优化升级。个别乡镇在区域发展决策中认识不足,使得环境风险在空间范围内集聚与叠加,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诸多的环境问题。评估区域内H镇近年来着力往休闲旅游目的地方向发展,区域人口快速集聚,而早期因经济发展需要而布局了较多工业企业,且局部区域风险企业、居住区、商业区的交叉混合,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

(4)道路交通环境事故风险不容忽视。据2010~2019年当地生态环境局突发环境事件公开信息表明,评估区域公路交通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柴油货车交通事故多发,企业危化品运输车交通事故次生危害也在近五年成为该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主要类型。评估区域交通环境事故主要集中A街道和K鎮,其中A街道是危化品规定路线途径区域,运输风险较大;K镇是政府现阶段工业规划的重点区域,环境受体少,辖区内化工、电镀等工业园区较多,危险化学品储量大,是危化品运输的终点或起点。

3.2    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针对本次研究区域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将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政府领导重视程度,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将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身上;由政府部门督促、增强企业应急管理的责任感和重视度,强化风险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指导,规范评审和报备工作。

(2)健全区域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填补区域风险管理漏洞。各级环保部门加强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积极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问题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区域环境风险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环境污染源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对风险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健全重大风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定期组织应急组织人员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提升应急人员综合素质和处突能力。增强部门和企业人员对于应急演练目的认识,提高人员配合度;制定合理的演练方案,增强应急演练的实战氛围。

(3)按照风险源布局及区域环境风险等级,合理优化高风险企业布局。对于可能影响区域规划布局的企业,由政府出面鼓励企业搬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风险重点防控区域的高污染、高风险企业的数量;推进工业园区外的风险企业入园,对工业园区内的高风险企业严格管控,鼓励企业减少环境风险物质使用;对具有较高风险的混合区域重新规划,必要时要求涉危、涉重企业实施搬迁。

(4)政府部门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重点管控突发环境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尤其是A街道和K镇的危化品规划路线,排查事故隐患并做好整改工作,根据社会区域实际情况,必要时对规划路线重新调整;同时,向公众公布环境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信息和高危运输风险企业名单,提高风险货物运输人员安全意识,督促风险企业落实运输监管工作。对于A街道、K镇这类具有危化品运输高风险隐患区域,分级建立重大风险和重大隐患数据库,加强区域内工业企业及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监视监测工作,要求风险物质运输车辆均安装GPS监控,做好运输登记工作;运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和通讯手段,全面、实时对交通环境进行监控,尽最大努力防止交通突发环境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实施,对完善区域环境应急组织体系、强化区域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某区域的案例运用,采用环境风险指数法进行环境风险分析、计算,绘制了评估区域水、大气(综合)环境风险分布图,确定了评估子区域的风险等级,明确了在评估过程中所发现的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环境风险管理建议,对于构建完善该区域风险防控体系具积极的作用。实施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查找出风险隐患并予以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一方面可以在细化风险源及受体查找上下功夫,优化风险评估结论,另一方面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动态更新数据,为风险管控精准发力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周欢,孙欣,蔡锋,李玲,涂蔚南.网格化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应用实践——以重庆市某区县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2019,41(04):83-88.

[2]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第二辑)[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15-05-01.

[3]规范预案编制强化预案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解读[J].环境保护,2010(20):13-14.

[4]华娟,赵志刚,李文颀,焦涛,刘萌斐.行政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8,10(01):61-63.

[5]葛永慧,尚建程.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7):28-29.

[6]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的通知[Z].2018-1-30.

收稿日期:2020-10-22

作者简介:叶敏(1975-),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保护。

通信作者:白小田(1995-),女,硕士研究生、助工,研究方向:环保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