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南京某高校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1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尊严,好!”
学生乙:“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学生丙:“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简析
此题的审题核心是评价“隐形慈善”的是与非,讨论以何种方式行善——“隐形慈善”与“高调慈善”的优劣。
要能结合几个不同的观点来谈,这样更符合逻辑。比如辯证地看待“隐形慈善”,谈“高调慈善”的利与弊。
如果泛谈“要做慈善”“有善心”,得分可能不超过45分;如果泛谈“爱心”“爱”,则在42分之下;泛谈“公平”“公正”“规则”,而不涉及材料,则不超过45分。但如果能由浅入深,从慈善谈起,阐述慈善领域的不透明、不公平,再扩而言之,逐步引出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平的思考,并能回扣慈善,则不失为好的构思。
如果从接受捐助者的角度论述,认为其要摆正心态,不过分看重慈善的形式,内心豁达,对捐助者心怀感激,而不对慈善提要求,这种情况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部分偏离题意。
杏坛芬芳
行善何惧无名
刘 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一世为人,温良恭俭,不求大鸣大放。行善亦如此。无需高调慈善以吸引众人目光,隐藏与“无名”之善,或许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真正解药。
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隐形善行,是对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人们总期待善行为人所知,受人赞赏,强调善在公众视线中的长期露面,却不知已渐渐囿于形式之笼,形成一种“为行善而行善”的不好风气。不可否认帮贫扶困之风的导向作用,但也不应过于依赖这样的“道德春风”——在这样的“风”中,我们总想着“有人行善,与我何干”,并未认识到只有一颗颗“微尘”的参与,才能使善之风吹绿贫瘠的大地。
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人们所畏惧与担忧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不过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善的怀疑。害怕“无名”,是因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澈明净,是因为内心本就有阴翳与伤痕。
如同我们常抱怨制度不公、规则毁灭,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过度完美的事物存在着天然的偏见。人们对善的理解始终处在自身格局中——简而言之,比起阳光,许多人更多地只是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如若我们对世道充满信心与信任,便无需畏惧“无名”的善的背后那些庸人自扰的臆想。
许多人都曾见过一张图片: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图书馆桌前,认真小心地翻阅书籍。大家赞叹他“读书人的样子”,却在他去世后才知晓他用退休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他是无名的,没有人关注他的善行,更无所谓“影响力”——但今天,我们都知道,他叫韦思浩。
一个老人何以给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我想,他的“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让人们相信这社会真的有善流涌动,“我”也应该为之做点什么。许多的小善意,也许会被黄沙灰土暂时掩盖,但决不会淹没,“当精神的光明来临时,生命会迸发出更大的活跃。”作家张中晓如是说。
行善何须惧无名,一善染心,世皆通明,大同之日,犹可待矣。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才情的典型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揭示主旨。开篇引用经典,以生动的比喻再提论点;承题阐述材料,论证严谨,并从“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与“‘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两个角度讨论隐形慈善的重要性;结尾用文学性极高的语言为我们展示无名行善的美好前景。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小荷尖尖
慈善之伤
陈 洋
南京某高校以学生消费记录为准直接划定资助对象,直接打款到饭卡。这一行为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不够公平、透明。为什么慈善永远撕不掉“暗箱操作”的标签?这实在是难言的慈善之伤。
这并非空穴来风,是一个个诈捐的圈套生生冰冷了世人的心。
诈捐、挪用善款……这样的恶性新闻无疑给慈善泼上了难以洗去的红油漆。当善心一次次遭遇圈套,人们逐渐变得“冷漠”。这种被动的“冷漠”是慈善最难融化的坚冰。诚然,这些是个例,却也揭开了操作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慈善行业最应先做的,是改变公众已然对慈善行业生出的负面看法。
条条道路通罗马,慈善的方式亦有多种。低调也好,高调也罢,只要心存一个“善”字,便同为一家。
世间难遇两片相同的叶子,做慈善的方式亦如此。扎克伯格低调如水,作风朴素,却“为下一代人生活在更美好的世界”而豪捐450亿美元。网络大V“钢子”低调做人,高调慈善。生活中的低调与慈善上的高调并不矛盾,只因一个“善”字,他们奉献所有。但“首善”陈光标的做法却并不可取。将钞票直接扎堆赠送,没有维护受赠人的尊严。时刻维护他人尊严,本就是善行之一。南京这所高校的做法无疑极好地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
从小事做起,点滴改变,也能转变慈善之伤的无奈局面。
扎克伯格在如潮的质疑中创立新型慈善模式——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经营。这给诽谤他以捐款套现巨额税收的小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传统模式无疑已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慈善行业急需一场彻底的变革。全透明的捐款过程,款项流向在如今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已拥有稳定的技术支持。只有诚信回应,坦然接受监督,慈善行业才有可能改变如今“慈善之伤”的局面。
慈善实为善心的凝聚,慈善的难言之痛是所有人都无力承受之重。善良的人们愿意再多点耐心去期待他们的改变,希望他们再多付出一点努力去转变如今的局面。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爱,愿这无言的慈善之伤成为往昔。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655班学生】
老师点评
作者不囿于材料所给的观点,而是从“慈善遭到质疑”这一现象入手,深入探讨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并水到渠成地指出“条条道路通罗马,慈善的方式亦有多种。低调也好,高调也罢,只要心存一个‘善字,便同为一家”,立意深远。同时,作者精心雕琢语言,用语准确犀利,足见其逻辑思维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