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强
如果您经常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父母或者是祖父母一边看着孩子并提醒“注意安全”“慢点儿”,一边可能在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或回微信信息。又或者在新冠疫情笼罩之时,成年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在家里玩着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我们可能思考过“科技改变生活”,但是否有思考过“科技影响育儿”?
我们生活在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的规模达9.40亿,其中手机网民9.32亿,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在享受移动互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便利之余,是时候让我们停下来思考科技侵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了。
科技侵扰是一个新型合成词,是由科技和侵扰合并而来,强调科技设备(尤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对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干扰,使人们无法专注于与他人面对面的交往。迄今,已有相当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使用随时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子设备会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分心,无法深入地沟通交流,感受不到对方的重视,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甚至发生更多的冲突等。
这是因为科技侵扰本身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认知和情感资源,降低对对方的及时响应程度,这种消极影响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亲密关系需要高质量的情感联结来维系,而科技侵扰恰恰会影响彼此的情感联结,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为不被重视或不被爱,最终破坏伴侣间的亲密感。如果用戏剧性的言论来描绘科技侵扰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结果,或许这一句“你去和手机过吧!”非常恰切。
科技侵扰对父母育儿事业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在此之前,需要肯定的是,科技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当代父母的育儿质量。一方面,父母可以通过互联网设备便捷地获取到更多更新更全的育儿知识。撇开互联网知识在传递上的快与慢或在内容上的对与错,抑或营销与否,现如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育儿自媒体在尝试通过电子设备教父母们如何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科技帮助父母之间可以跨时空地进行育儿交流,也帮助父母可以跨时空地监督孩子的成长。这一积极价值可能在留守儿童家庭更为凸显,互联网缩短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时空距离。
当然,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频繁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榜样的力量”。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社交娱乐需要,都会被孩子理解为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是合理的。这种合理化的想法甚至也存在于幼儿群体中,即便他们暂时还不擅长表达。以往研究一致发现,父母的“低头行为”是预测孩子产生对智能手机依赖的强有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使用手机或平板看视频或玩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更令人忧虑的是,父母不以身作则,却又限制孩子。
孩子模仿父母进而增加对智能手机依赖的风险只是科技侵扰在现象层面对育儿的影响,而科技侵扰对育儿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在孩子成长路上留下更多的烙印。依恋理论指出,安全依恋是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重要内在因素,而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察觉与及时积极回应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然而,科技侵扰对父母育儿的影响恰恰体现在对父母敏锐觉察和及时响应的干扰上。
简单来说就是“分心”二字。举个例子,前一秒爸爸还在和孩子开心地玩积木,可当手机一响,爸爸就掏出手机,而将孩子冷落一旁,或对孩子爱搭不理的。已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更关注自己的移动设备时,他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冷淡,甚至是敌意。如此不愉悦的体验只会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距离越推越远,进一步增加孩子未来出现人际退缩、焦虑、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风险。这些消极风险在照顾婴儿时期可能就已经存在。甚至有研究者提出猜想,认为父母在照料婴幼儿过程中频繁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会对孩子注意功能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增加出现自闭的风险。
在大部分家庭中,育儿通常不是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换句话说,父母之间存在着共同養育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侵扰同样会对这种共同养育关系造成影响。例如,父母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在陪孩子时频繁使用手机而嗤之以鼻,这种不和谐的共同养育关系不仅会恶化夫妻关系,影响整个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各自的育儿行为。当然,也有些父母会觉得是因为孩子不好管,所以才会通过上网来调整心情。回头细想,如此这般的话,反而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家庭是由祖父母部分或全权代为照料孩子的,以上关于移动电子设备使用的侵扰程度与影响同样适用于照料孩子的祖父母们。
然而,有些人会认为这就是科技时代,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必然阶段。但科技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科技侵扰的的确确也在无形地损害孩子的专注力、视力等身心健康。因此,在孩子面前,请放下你的手机吧!请全身心地将你的注意力注入对孩子的爱中,不要让科技侵扰这短暂而又美好的亲子时光。
科技侵扰(technoference)是由美国心理学学者麦克丹尼尔和科因于2016年首次提出,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际互动,很容易被各种联网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所干扰的现象。最夸张但容易理解的场景莫过于一家人“就着手机”吃饭而几乎没有交流。
参考文献
Mcdaniel, B. T., & Coyne, S. M. (2016). "technoference": The interference of technology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nd implications for women's person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5(1), 85-98.
Mcdaniel, B. T., &Radesky, J. S. (2018). Technoference: Parent distrac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