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元
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也牵动着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关切。2020年初,静安区15名人大代表在区一届人大九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了《关于促进静安区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议案》。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明确要求将代表议案办理工作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促进就业专项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以多方联动的方式助推议案办理工作。
聚焦疫情下的就业新情况
疫情对就业观念和形态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在此严峻形势下,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将议案办理工作与“援企稳岗、复工复产”紧密结合起来,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履职平台,组织代表深入楼宇、园区、企业,深入社区一线和居民群众中,充分听取企业和群众意见,了解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共同破解就业难题。
在监督推进议案办理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邀请市区人大代表共同参与调研座谈,一起分析研判区域产业特征和就业现状、一起把握市区联动监督重点项目,明确了“进一步聚焦静安现代服务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就业方式,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的重点监督方向,不断创新灵活就业政策,树立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意识。
全链条监督破解就业瓶颈问题
针对代表提出的“就业难” “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创业整体氛围和创业载体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灵活就业等新就业模式政策支持不够、经济外向度高带来的稳就业风险大、基层就业服务岗位人员短缺等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民主理念融入代表议案办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监督项目生成、监督推进实施、意见建议梳理、常委会专题审议、问题解决跟踪督办、落实情况再评价”的完整“监督链”,以环环相扣的监督工作机制,确保代表意见建议落到实处。
在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关注就业政策、就业平台和就业服务”的审议意见,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去年底,区政府会同市人社局共同发布“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新政20条”实施细则,从实施简政放权、强化财政支持、优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促进就业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区人社局等部门聚焦就业服务对象需求,再造平台工作流程,开展就业全流程服务提升计划(心·就业)、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创客地图)、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云服务(慧·培训)等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打造更多更好服务就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今年5月,区政府在全国率先培育“薪税师”等新兴职业并纳入区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引导企业投资1亿元共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人力资源创新产品的支持,創造更多就业机会。
针对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要进一步关注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问题”的审议意见,区政府及时研究制定了《静安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计划》,组建“人力资源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部门、街镇、企业、高校通力合作,采取“三个百分百”举措:即100%建立“一人一档”、100%提供四类定向个性化就业服务、100%推荐适配岗位,实现“一个都不落下”,让有就业需求的静安户籍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长期失业青年就业更充分、困难群体就业更稳定。
多方联动助推大就业格局
就业是民生更是发展,做好促进就业工作需要形成全社会整体合力。区人大常委会一方面依托市区人大上下联动监督,将监督发现的共性问题上升到市级层面,通过全市就业政策的顶层设计解决基层反映的“痛点”和“堵点”;另一方面,依托区人大常委会与政府部门横向联动,推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促进就业的视角来思考和谋划本部门工作,树立大就业理念,着力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
在区人大常委会强有力的监督支持下,静安区正朝着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区的目标,通过全面推进“上海静安国际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让静安成为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卓越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