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近段时间,在佘山镇新宅村和刘家山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二期)意愿征询工作正在火热开展。虽然一期的房屋还没开始建造,很多村民却毫不犹豫地在意愿征询单上签了名。
还没见到未来的新家什么样,村民们纷纷签名的底气何在?“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是一项惠民工程,我们老百姓信得过!”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中,佘山镇充分发挥镇人大代表之家和村居代表联系点作用,坚持听民意、呼民声、聚民智,积极消解农民疑虑,反映群众诉求。
坚持让利于民
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2019年底,佘山镇启动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位于天马山脚下的新宅村和刘家山村被纳入平移归并的区域。在赴浦南地区学习经验、高频率现场踏勘、反复征询代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镇人大主席团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并积极参与编制《2020年佘山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实施(补偿)方案》,提出拆旧面积就高不就低、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等建议。方案明确在拆旧面积认定、补偿标准制定等方面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
根据佘山镇党委政府最终确定的方案,农民集中居住方式有两种,如果选择“平移”,根据宅基地核准面积标准,共有180㎡和200㎡两种户型可供选择。没有宅基地的农户可以选择“上楼”,针对农户置换安置房后的剩余居住核准面积,可以获得对应的补偿。
出于对政策的不了解,开展意愿征询期间,很多村民一开始都持观望态度,新宅村吴求庄队村民蒋文贤就是其中之一:“补偿标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户与户之间宅基地面积差异过大如何协调不平衡?”在入户宣传前,代表们已经对市、区的政策文件以及镇里制定的方案烂熟于心。镇人大代表朱军曾任新宅村党总支书记,他不止一次告诉蒋文贤,“政策实不实惠,我们说了不算,老百姓说了才算”。为了帮助村民们算好这笔账,朱军和其他人大代表们积极在村里的联系点开展集中的政策宣传,对村民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让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最终,一期项目意愿征询累计走访农户165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意愿率超过95%。
倾力反映民意
让群众住上舒心房
相关政策出台了,设计方案也有了,签下同意书后,村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项目进展。2020年以来,在新宅村平移安置基地项目推进过程中,镇人大代表多次走进村居人大代表联系点,现场倾听群众所盼,收集意见建议。
“家里老人多,爬不动楼,新房能不能增加一间‘老人房?”在刘家山村人大代表联系点,多位村民向镇人大代表陈海建议。陈海认真记下村民的意见,并及时向镇人大反馈。经过多轮走访调研,镇人大向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设计三开间房屋这一建设性意见,在一楼增加的一个房间可供老人居住,在减少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空间,相较于常见的两开间户型更具有实用性。三开间房屋的设计最终被采纳,写进了设计方案。
目前,项目一期的设计、施工方案等已经获审批通过,正式开工后,镇人大还将广泛动员和组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项目施工监管,牵头成立以人大代表、老党员干部、村民为主的建房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定期开展过程监督,确保建房质量、施工进度等符合群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