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端午走桥

2021-07-24 07:14撰文郑玉晶供图邱仰左卓育兴
中华民居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文桥头廊桥

撰文郑玉晶 供图邱仰左 卓育兴

“我信女五月初五去走桥,看见溪河水漂漂,看见水面一座桥,金做栏杆柴做桥,一同玉女一同信,金童玉女接我信女桥上拜观音,拜得观音云头现,保我信女子孙满堂做个好福人……”端午这天,嘈嘈切切、如吟似唱的经声,又在屏南某一座乡间的廊桥上响起。这就是福建屏南县双溪镇、棠口镇、岭下乡及与其接壤的周宁县、政和县等一带特有的民俗活动——端午走桥。

屏南属“福州十邑”之一,山高溪多,廊桥也多,走桥习俗在这里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为屏南廊桥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谈及起源,有专家认为,这一习俗或与纪念屈原有关,是楚文化的遗存。也有人认为,其内涵与明代北方的“走百病”习俗相似。万物皆因“源”而“缘”,“源”牵扯的是那些探究者的脚步,而“缘”却是属于廊桥和走桥人的。

在屏南,双溪镇的走桥习俗规模最大,由民间佛教女信徒组成的“桥会”负责组织。端午节前夕,“桥会”开始准备经书、元宝、纸钱、绢花、彩线,还有其他佛事中没有的七座纸桥,为走桥做准备。这七只纸桥大小不一,其中最长的一尺有余,最短的不过寸许。每只船都经过七重折叠,连接起来可以拉伸很长。

走桥仪式主要分祭祀、走桥、抛粽三部分。

参加走桥的人在走桥前要吃斋诵经三日。端午节当天,她们沐浴后换上走桥的服饰,头上戴漂亮的绢花,胸前挂佛珠、经文袋,左手持两条颜色不同的手绢,右手持经文,肩上挑一根细小的竹扁担,扁担两头挑着纸钱和粽子。体弱多病的人还会带上药罐子,快走到桥头时把药罐丢入河中。尚未生育的妇女在走桥途中还会悄悄地拐到人丁兴旺的人家门口,摸一摸大门上的门钉,期盼来年自己能添“丁”。这些习俗与“走百病”有相似之处。

在端午节这天,廊桥不仅是桥,还是祭台。上午,桥上的祭桌上摆好粽子、五果等祭品,大家虔诚地燃香请神,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求消去自己前世今生的灾孽,来生喜乐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她们双手捧着经文,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桥头的石阶上,一遍一遍请求:“观音菩萨开桥门,开了桥门拜观音……”

走桥的人虔诚祭祀,走过意念中的前世因果桥,走过今生的善德桥,走过来世的幸福桥。她们集体诵经,依照代代相袭的规矩,认认真真地演绎着。

正午时分,“桥门”大开。此时,走桥仪式正式开始。走桥的队伍从桥头走到桥尾,又从桥尾走到桥头,循环反复,边走边吟诵《观音经》《龙王经》《过桥经》。午时一过,便开始抛粽子祭祀屈原。信女们站在廊桥上一边投粽一边烧化纸钱、元宝、经文、纸桥等,同时诵读: “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投粽保家运,佑我子孙男女宝贵福寿长……”

然后,队伍便赶往下一座桥,走完三座桥才结束。有的地方,走桥人要走十座桥,据说走的桥越多,得到的福分也越多。整个仪式一般要到晌午过后才结束。

文化在传承,也在萌发新的枝芽。如今,屏南走桥吟诵的经文中又多了一篇《端午祭》:“屈原英烈汨罗江,千载端午垂丹青。金粽冥纸诉衷情,呼唤龙水诸神明。扶正祛邪显威灵,庇佑忠魂保万民。一拜屈公清清水,清清汨水透江河。江河也有龙华会,龙华会上好修行……”

桥上的人在走,桥下的水在流,民间习俗也随之流传。廊桥承载着乡村通瞿的功能,彰显着乡村建筑的艺术,也承载着诸多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乡村密语。而这些密语就潜藏在类似于走桥的地方习俗中,成为地方文化极其珍贵的部分。

走桥习俗在屏南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廊桥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猜你喜欢
经文桥头廊桥
无钉桥梁的传承
高速公路桥头沉降沥青路面铣刨重铺维修技术探讨
风雨桥送别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佛、僧与三重门(组诗)
犹记廊桥
廊桥叙旧
猴子镇水
“讲经文”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