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

2021-07-23 04:35王海成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青岛

王海成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着眼,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下简称“黄河战略”)。2020年1月3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使青岛融入黄河战略获得了顶层设计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要求青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

一、青岛融入黄河战略的优势基础

(一)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

青岛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面向太平洋的区位战略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作为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直发挥着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的作用。

(二)产业基础雄厚,全力打造工业联网之都

近年来,随着调结构、转方式的持续进行,沿黄流域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但整体而言,大部分省市倚重倚能、资源依赖的格局尚未彻底改变,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能源等传统产业存量大,亟需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少吃少排”甚至“吃干榨净”,而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无疑是共同的路径选择。

(三)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牵头搭建沿黄流域协同发展平台

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角度看,由于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必然会由于市场失灵、协调失灵和系统性失灵而产生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甚至演化成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这就需要构建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来推动和保障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深入发展。

(四)北方第三城,具有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实力基础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青岛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41.31億元,约占全省六分之一;人均GDP为12.5万元,高于全省77%,高于全国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41.7亿元,约占全省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北方第三城。同时,青岛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城镇用水的四分之一来自黄河。青岛融入黄河战略,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助于黄河流域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青岛融入黄河战略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青岛港在货源集聚、物流协同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青岛港目前主要依靠胶黄和青连两条疏港铁路,物流节点接口能力较弱,通过铁路运输的到港货物比重不足20%,而国外海铁联运比例基本达到30%以上;腹地拓展方面,青岛港则存在对外航线通达性弱,对内物流成本偏高的问题,目前青岛港开通的国际航线共有124条,而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韩国釜山港则拥有300多条;跨境电商方面,物流补贴政策方面与省外有较大差距,导致电商平台的货源吸引能力较弱,限制了港口腹地的拓展。高铁建设严重滞后,直到2018年年底,青岛才拥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济青高铁),目前无论是通车里程,还是标准等级,都与先进省市存在不小的差距。青岛机场在全国机场布局中的定位是区域枢纽,而非国际枢纽,在国际航权资源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欧美等重点市场的航权不足,多年来青岛航线特别是货运航线辐射能力和通达能力滞后。

(二)新旧动能接续难度加大

近年来,青岛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增速放缓、增长空间趋小。青岛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新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领域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领域未成长出全国性的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0%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作为以工业立市的青岛,长期以来面临着“缺芯少面”“缺芯少屏”的尴尬。

(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强化

青岛作为沿黄流域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首位度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对高端人才吸引能力不足,甚至存在着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从全国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辐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从黄河流域看,西安、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强势崛起,对青岛在黄河流域的首位度、北方第三城的地位构成一定的挑战。

三、青岛市融入黄河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提升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一是协同突破高技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聚焦关键领域,合作建设未来技术研究院,聚焦未来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无人技术等领域超前部署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在青岛相关院所或者黄河流域省份拥有高水平学科的院校牵头,形成黄河流域高校和院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申报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落地在沿黄河地区。

二是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牵头合力打造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量子技术等领域,合力争取面向2030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探索运用“总部+分部+网点”的组织模式进行联合攻关。

三是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质性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服务黄河流域,鼓励高校围绕黄河流域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能源等产业,发展设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配合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结合沿黄城市、经济功能区优势产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开展中试熟化、专利运营、创业孵化等活动。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进科技成果集成熟化。合力打造黄河流域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

(二)培育壮大沿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充分发挥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的优势,强化与济南、郑州、西安等黄河流域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较为发达城市的合作联动,以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围绕胶东城市群和沿黄城市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转移,支持海尔卡奥斯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构建产业生态,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供应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加速融合。

二是全力建设沿黄流域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突出青岛制造优势,聚焦现代海洋产业、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西安、兰州、济南等人才、科技优势,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產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加快培育布局未来产业,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前沿领域,实施跨代赶超计划,推动加快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三是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支持各类“双创”载体建设,共促创业型城市(区)建设。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推动各区县与沿黄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积极推进各类开发区与沿黄城市产业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大力提升现有共建园区建设水平,打造一批高能级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烟台、日照、潍坊等毗邻地区的合作,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共同打造跨行政区发展新型功能区。

(三)建设全球港口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是推动全球性航运服务网络。发挥港口物流方面运营、管理和品牌优势,优化海外码头布局,促进实现码头管理输出、技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等。加强与班轮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密航线航班,持续提升青岛港国际竞争力。完善国际化港口航线网络,推进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增加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航班密度,拓展海运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加密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集装箱航线持续保持北方港口领先地位,加快构建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

二是打造沿黄流域贸易中转大通道。构建与升级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沿海南北、东西向对外通道,建设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通道,提高多向腹地辐射能力。支持山东省港口集团在布局发展内陆港无水港,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深度合作,拓展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线路,完善在郑州、西安、西宁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布局,构建“区港联动、港站合一”的海铁联运发展格局,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和模式创新,辐射黄河流域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拓宽港口腹地和业务发展空间。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加强与中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政府及港口、铁路、物流企业合作力度,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上合组织国家的国家物流运输大通道。

三是建设高效率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强济南、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口岸部门合作,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依托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互联网+”供应链平台经济,促进青岛港由传统运输平台向供应链平台拓展。支持企业建设一批供应链平台,整合和优化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提供采购、物流、金融、仓储、分拨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提升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水平。促进机电、轻工纺织等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码头+物流园区”建设模式,推进一批临港重大物流园区基地规划建设,推动港口功能向仓储、物流、信息、商贸等综合功能拓展。

(四)提升教育文化共享水平

一是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合作,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沿黄欠发达城市办学水平,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沿黄城市开放,免费同步参加青岛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教育,筹划开展“黄河流域教育高端论坛暨青岛市中学教师科研工作站走进黄河流域活动”、青岛“齐鲁名师工作室”专题讲座等活动。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与西安、兰州等地优质高校全面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打造黄河流域产教融合的职教共同体,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及专业区域布局,错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产教融合基地、标杆城市和企业建设。

二是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政府间交流与民间交流有机结合,推动成立青岛黄河文化交流中心,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围绕黄河战略策划一批文艺精品和重大文化活动,推动舞剧《法显》、青岛交响乐团等到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开展巡演,搭建国内外文艺精品的高端交流平台,推动艺术精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青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加强黄河流域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依托青岛先进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牵头建立母亲河非遗保护联盟,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

(五)推进综合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便捷的高速公路通道。畅通对外连通国家高速公路,提升公路对外通达能力,完善城际高速公路网络,支持青兰高速公路环湾段拓宽改建工程、沈海高速公路莱西至两城段拓宽改建工程,实施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拓宽改建工程,启动沈海高速(胶州至日照段)拓宽规划研究和国道309 (即墨至胶州段)贯通扩容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路网通行服务水平,实施沈海高速(平度、莱西段)、国道308部分路段等10个国省道大中修工程,实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安全隐患整治提升工程、公路路网命名编号工程和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调整工程。

二是加强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打造青岛国家铁路沿海通道重要枢纽,加快推进北向连接烟台、威海和环渤海高铁通道、西北向连接京津冀及沿黄流域高铁通道建设。加快青岛至日照高速铁路、青岛西至京沪二通道铁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实现青岛与沿黄流域国家干线铁路网的快速连通。推进潍坊至莱西铁路建设,开展洋河口至诸城联络线有关工作,完成青岛至日照高铁预可行性研究,开展莱西经海阳至荣成铁路、莱州经平度至青岛铁路、蓬莱经莱阳至莱西铁路、青岛至海阳铁路等重大项目规划方案和建设时序研究。

三是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加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至附近城市长途班线班次,发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对山东半岛区域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与烟台莱山机场、威海文登机场、潍坊机场等在航线开放、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开展青岛空港与烟台、威海空港之间“虚拟航班”通关监管模式,加强空港物流园区与港口特殊监管区的衔接与协作,开展海陆空多式联运业务。加快推进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提升机场国际枢纽功能,融入民航“世界级机场群”发展战略,加大航权、时刻资源配置,拓展洲际通达网络,新开、加密至东南亚、日韩方向航线航班,加大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洲际直航航线开发力度,持续拓展航空网络辐射能力或加密与沿黄流城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加快布局全国航空货运枢纽间的全货机航线,打造半岛区域辐射全球的枢纽空港。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青岛
黄河流域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黑白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