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春 唐旭
赵梓琳
1988年2月出生 ,黑龙江牡丹江市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笑满堂”公益文化品牌创始人。2014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填补了深圳40年来在该艺术奖项上的空白。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及深圳市阳光曲艺团团长。
“铁甲将军夜入关,朝房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一段弹词说罢,咱们书接上回,上回讲到这李义在张仁入狱后,信守承诺照顾张仁妻儿,却被旁人以讹传讹成了背信弃义的小人,大哥出狱要与李义割袍断义……”這是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台上的赵梓琳团长。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将传统的北方评书与南方曲艺文化相融合,别有一番韵味。台上是滔滔不绝引人入胜,台下是掌声雷动笑声不断。这幅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也让我萌生了想要更加深入了解他故事的想法。
初生牛犊以梦为马,乘风破浪不负韶华
自从十岁登台演出后,赵梓琳便痴迷上了曲艺这门艺术。但那时的他,并没有像贯口《小孩子》中的那些神童一样,一鸣惊人。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少杰说:“这孩子,是我见过学快板最笨的一个,但也是最努力的一个,祖师爷赏饭,是干这行的料。”
年少的赵梓琳,并不会因为自己学得比别人慢就放弃。他始终坚信勤能补拙,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喊嗓子、背趟子、学表演、练快板,这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要反复揣摩。他对曲艺的痴迷,像吃饭喝水一样,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中。那些年所吃的苦,所受的累,都成了不可多得的财富,为他日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赵梓琳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那时候,许多同学都从事了其他的行业,能靠曲艺吃饭的,是少之又少。赵梓琳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山东一个普通的艺术团。凭借他多年的坚实基础,很快就被团里的领导所认可。他跟着艺术团四处奔走演出,下乡村、工矿、军营、学校,甚至于最偏僻的地区也不遗余力。这段时光,不仅磨练了表演技能,磨练了心智,建立自信,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些观众期盼的眼神和质朴的笑脸,让他发现曲艺真正来源于生活,就更应该回到最基层百姓的生活中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朋友之邀,参加了深圳的一场演出,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发现北方曲艺在南方很稀缺,但是也有群众基础。这次意外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南方这片沃土也需要北方曲艺的浇灌,这颗种子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一旦确立了新的理想高度,他渐渐发现这片狭小的天空已经容不下他,于是,他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到南方去闯一闯。
这一年的赵梓琳,刚满十九岁。
初至鹏城骥服盐车,得遇恩师蛟龙入海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怀揣梦想与几百元现金,赵梓琳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初来乍到,跨越了半个中国,人生地不熟,又没什么钱,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为了填饱肚子,他做过司机,打过零工,利用工作之余,寻找登台的机会,风餐露宿便是那时最真实的写照。
客居他乡,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辛,蜗居在几平米的地下室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有演出。“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想过放弃,甚至有两次都已经买了回家的车票,或是晚点、或是丢票,阴差阳错地走不成,或许是深圳不想让我离开。”这是他后来回忆时常说的话。
既然走不了,便加倍去努力,为了解决温饱,他曾一天跑五场演出,婚礼主持、年会快板、社区表演,奔波在深圳大大小小的舞台之上。一次偶然的演出,让他有机会加入了一个杂技团,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别人看来,这份工作便也是份美差了。
每天跟随着杂技团,到处演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用赵梓琳的话说:“三个节目就能演上几年。新的作品领导怕不成熟不能登台,我不知道我现在的水平是否有进步,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是不是我追逐的梦想。”他开始意识到,能够打倒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磨难与挫折,也可能是那些停滞不前的安逸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金富。吴主席夫妻二人,对赵梓琳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怕他吃不饱饭,常把他叫到家中,为他改善伙食,吴金富主席没有一件事不想着他。还时常找他聊天解闷,谈生活,也谈理想,不是父子,亲如父子。吴主席说:“虽然曲艺是北方的特产,但我就是要让它在南方发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
2009年,天乐曲艺团成立,赵梓琳出任团长。所谓万事开头难,活动经费就是最大的问题。为了延续深圳曲艺界唯一的血脉,吴主席曾不只一次地自掏腰包解围天乐全团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赵梓琳说:“之所以称吴主席是深圳曲艺第一人,是因为有了他,才会有深圳曲艺今天的荣誉!”
2012年,他代表深圳市在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录制并播出了踢踏快板《笑声好》,这是深圳的快板节目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登上央视大舞台。2013年,代表深圳市参加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回声嘹亮》《夜线》《生活早参考》《我要上春晚》等栏目的录制。2014年,代表深圳市参加中央电视台《幸福账单》栏目,表演了群口相声《谁教谁》,这是深圳市首个群口相声登上央视舞台,把深圳的曲艺推向了新的高潮。参加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栏目的录制,表演了群口快板《夸老师》《说点儿》。2016年,参加中央电视《我爱满堂彩》节目录制,表演踢踏快板《逛公园》。
北艺南传不忘初心,桃李芬芳砥砺前行
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赵梓琳,对今后要走的道路愈发清晰,他说:“要培养更多的曲艺爱好者,让他们不仅爱曲艺,更要走进曲艺,将快乐传递出去,实现全深圳曲艺爱好者的志向,让深圳曲艺深入百姓,在这片南方的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北艺南传”至今已经开展了五百余个课时,培养出了三千多名曲艺爱好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87岁高龄,年龄最小的才三岁半。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深圳乃至广东地区的曲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4年,宝安区福永街道成立全国首个户外曲艺剧场 “笑满堂”曲艺剧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亲笔题写匾额。曲艺剧场由赵梓琳及其团队担当主演,以“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深派曲艺、传递阳光正能量,发展深圳曲艺、培养曲艺精英、服务百姓”为宗旨,在传统快板、相声、小品、双簧、评书等曲艺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入踢踏舞、脱口秀、新闻时事、朗诵等现代元素,紧跟时代脉搏,创办制造“笑”点的工厂,搭建生产和传播快乐的公益平台。迄今为止,“笑满堂”累计演出三百余场,累计观看人数二十余万人次。被评为“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笑满堂”俨然已经成为深圳曲艺界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演出的同时,赵梓琳组建一支迄今荣获了180多个奖项的曲艺队伍。带领团队创作了近400个具有宣传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原创作品,不仅多次代表宝安及深圳在各项大赛中斩获佳绩,也将这些精品力作送到基层,在走街串巷中为群众带去了欢声笑语。赵梓琳还培养出了五百余名曲艺人才,如闻名全国的“深圳四胞胎”、登上了少儿春晚舞台的杨果果等。
“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曲艺人耐得住寂寞的愚公精神和献身艺术的热血情怀。”赵梓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