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剩肉或促进早期犬类驯化

2021-07-23 00:37
大众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作坊道路

穷物理

分享剩肉或促进早期犬类驯化

《科学报告》发表了芬兰食品监管局Maria Lahtinen和同事的一项最新研究,他们估算了人类在距今2.9万—1.4万年间狩猎的动物肉有多少能量被剩下,这些动物通常也是狼的猎物,比如马、驼鹿、鹿。虽然人类可能在植物源饮食有限的冬季更依赖动物源饮食,但他们大概没有适应全是蛋白质的饮食,他们可能更喜欢高脂肪和油脂的肉类,而不是高蛋白的瘦肉。由于狼只靠蛋白质也能生存好几个月,人类或许将多余的瘦肉喂给了他们养的狼群,在寒冬数月里建立了一种陪伴关系。将多余肉类喂狼可能促进了与捕获狼群的共同生活;将家养狼作为捕猎助手和护卫也许加速了驯化过程,最终实现了完全的犬类驯化。(NaturePortfolio)

南美洲千年前极干旱区农业系统

《自然·植物》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前印加文明之所以能在气候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拥有高产的农业系统,被称为“白色黄金”的海鸟粪肥料功不可没。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地球上的火星”,是目前全世界最干旱的地方。然而,虽然紧靠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但强大的农业系统却曾推动前印加文明延续了数百年。智利北部的前西班牙时期考古记录,保存了大量种类繁多的作物。这被认为是农业学领域的一项未解之谜,从其地理环境来看,能出现这种程度的农业成就,一直让考古学家难以解释。智利天主教大学研究人员弗朗西斯卡·圣塔纳-赛格里多及其同事,分析了阿塔卡马沙漠的玉米、辣椒、葫芦、豆类、藜麦、当地野果的完整样本,这些样本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800年。研究团队对氮同位素分析后发现,氮同位素值从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显著增加。玉米受影响最重,氮同位素值达到了30‰。他们还分析了相同地点和年代范围的人类的同位素值,发现人类骨胶原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分析还发现了碳同位素值的显著增加,说明当时的玉米食用量增多了。(张梦然,《科技日报》2021年1月26日)

知文明

中国最古老面霜配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对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男性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罐2700年前的淡黄色块状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了一水碳酸钙颗粒,为美白化妆品,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一水碳酸钙是比较罕见的矿物,多见于湖泊沉积和洞穴沉积中的特殊钟乳石——月奶石。就制作化妆品而言,湖泊沉积杂质较多,而洞穴沉积易于获取纯品,因此配方中的一水碳酸钙应是在洞穴中采集钟乳石时获得。在许多皇家和贵族墓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陶罐,这表明大约公元前700年中国就出现了为贵族服务的化妆品行业。(科学网)

中国史前治水文明

距今6000—4000年间,黄河、西辽河流域的先民以种植粟和黍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参照现今的情况分析,史前时期黄河以北、西辽河等流域,人们应该是在雨季来临、土壤湿润之后才开始种植粟和黍,一般情况下可能没有修建专门的灌溉设施,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收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梅雨季节,降水集中,易发洪涝灾害,气温也较低。梅雨季节之后气温升高,日照强,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但往往会因为伏旱、秋旱缺水导致农业生产颗粒无收,从而迫使史前先民建设大量的灌溉设施。所以史前时期北方地区需要存储水资源以应对漫长旱季的人畜生存需求,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在梅雨季节积极预防洪涝灾害,同时又必须存储足够的水资源来确保伏旱、秋旱出现时能够对水稻等农作物实施灌溉。由此导致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治水文明非常发达,甚至出现了规模宏大的良渚水利工程。(刘建国,《南方文物》2020年第6期)

二里头都城布局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二里头遗址位居当时的天下之中,3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显示它在二里头文化乃至东亚地区都占据极高地位。通过中心区“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都城规划成以宫殿区为核心的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官营作坊区、祭祀区分居宫殿区南北,共同形成都城中轴区域,中轴区域的东西两侧都是贵族居住和埋葬区。最近几年探索二里头都城的布局结构仍是考古学界的重要工作之一。首先是对中心区西南路口处的发掘,确认了原被民房压占、跨建于宫城西墙南段的8号基址为南北长方形,面积近190平方米,其南缘未到宫城墙西南拐角,应为宫城西墙南段具有门道性质的夯土建筑,是1号夯土基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在中心区原先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九宫格”式布局、宫殿区和作坊区外有围墙的基础上,发现了“井”字形道路的西南路口,宫城西墙南段、南墙西段、作坊区围垣西北角、宫殿区以西区域围垣的东南角。西南路口处的道路宽约18米。宫城西墙南段、南墙西段、作坊区围垣西北角为近直角,西墙与宫城西墙大致成一直线,北墙与宫城南墙平行。作坊区围垣西北角的发现,排除了2012年作坊区以西的南北道路西侧的墙垣Q7为作坊区西侧围墙的可能性,确认作坊区以西区域存在东墙,而其他墙垣仍有待探索。随着2019年以来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发现“井”字形道路延伸范围更大,宫殿区南北两侧的东西向道路向东、向西延伸,自宫西路向西延伸的长度均超过400米,道路的两侧多发现有与宫城南北墙成一直线或平行、宽度接近的墙垣;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与宫西路、宫东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相邻的两条南北向道路之间的距离大致接近。二里头都城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表明二里头都邑已经有了严格、清晰的规划。宫殿区居于核心,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权力中心的高度集中。除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也以围墙间隔、防护,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这样严格、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赵海涛,《光明日报》2021年2月10日)

读天下

国家文物局:已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现场调查

国家文物局2月3日公布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进展。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许多石窟寺位于荒郊山野,保护管理难度大;石窟寺长期面临水患、岩体失稳及石雕表面风化等病害威胁以及人为破坏,安全风险高;相关从业人员不足、保护关键技术攻关难度大、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非常突出。针对这些难点和瓶颈,国家文物局自去年起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保护形势,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要基础。全国组建了150余支调查队伍,克服了冬季低温、高海拔、雨雪天气、库岸阻隔和水下掩盖等困难,完成了大量无路可达、自然灾害易发等赋存环境恶劣的中小石窟调查。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已完成1366份調查报告。此外,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中心筹备组将在今年6月编制形成《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为精准部署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为科学策划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十四五”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人民网)

猜你喜欢
作坊道路
道听途说
小偷是谁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小小的道路,大大的勇气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各种各样的道路
黑豆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