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语文 不妨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落实

2021-07-23 10:50朱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

朱峰

[摘 要] 语文教学一直都倡导深度化学习,但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得深,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有效地与教师的教学形成共频共振,则很少进行考量。本文试图从语文知识、能力形成和方法渗透的三个维度,提出落实学生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为推动学生关键性能力的生长服务。

[关键词] 深度语文;学生视角;知识吸收;能力形成;方法渗透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思维触及的深度还不够,学生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学习内容的表层。很多时候的深度学习,都是教师解读文本、单向设置之后的强行介入,剥夺了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思考的权利。因此,只有真正地回归学生,深度学习才能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知识吸收,建立多维对话的通道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绝不是依靠教师讲授和传递能够让学生吸收的,而需要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引发学生与伙伴、与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借助充实丰盈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方式习得的。因此,教师要规避以自己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经历多维对话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统编版二上教材中《寒号鸟》一文时,一位教师在开课伊始就直接出示带有拼音的课题“寒号鸟”,有的学生将“号”字读成了第四声。学生出现一次错误,教师就不厌其烦地纠正一次,但其效果却非常有限,整节课学生竟然出现了六次错误。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教师始终试图以讲授、告知的方式,将正确读音传递给学生。如果调整策略,引导学生在积极对话中进行主动构建,深化理解,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以寒号鸟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嗨!大家好,我是寒号鸟,注意我的“号”是第二声,大家千万别把我的名字喊错啊!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借助于图片、音频等路径,为学生学习生字创设了多维的对话空间,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帮助学生记住了寒号鸟的读音。此时,教师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继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寒号鸟的叫声,并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这种叫声的特点,很多学生想到了哀号,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拓展补充了相关的词语:悲号。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第四声进行组词,并将其与第二声的词语进行对比,在辨析中完成对“号”字完整意义上的构建,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能力铸造,经历能力发展的过程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都会出现这样的感慨,已经讲过多遍的题目,学生始终错得如此坚决。其实,教师认为自己讲过了,学生就一定能够掌握,也应该掌握,这就陷入了理想主义的认知误区。究竟该如何扭转这一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为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生长服务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深化理解。以统编版四下中《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其一,紧扣题目质疑。比如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又是什么?对于这种人们都不是太熟悉的内容,作者可能会怎样进行介绍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要求学生通读顺课文,并圈画并关注课文中关于纳米的一些专业性技术词语。在这样的基础上,在点拨学生就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看看自己可以解决哪些内容,同时又引发了哪些全新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这一点拨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照文本的信息内容,同时又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以列数字的方式介绍“1纳米”时,运用了“10亿分之一米”。教师相机启发学生:都说纳米很小,但这样列数字,读者还是无法感受到是多小啊!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此时,有学生进行了类比表达:如果将一纳米的小球放在乒乓球上,就相当于将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样。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性阅读、独立性判断和多元性整合信息的方法,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内在感知,同时也促进了内在能力的有效生长。

其次,教師要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语文教学对文本语言和素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理解层面上,理解的价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积累,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原始的记忆仓库中,寻找到与新学内容相匹配的资源,更好地以类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因此,教师就不能让学生以最原始化的方式进行枯燥生硬的积累,而需要鼓励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展开。以教学统编版三上《带刺的朋友》为例,教师先借助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境,想象画面,从“圆乎乎”“缓慢地”等关键性词语,展现刺猬行动的状态,并进行读轻、读慢,将学生的身心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神秘境界之中,让学生以建构方式在思维意识中浮现出鲜活的画面,并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感知与理解,这种策略和形式远比教师枯燥而冗长的分析讲解更为重要。

再次,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主动化构建。还以上述板块中《带刺的朋友》为例,教师设置了口头填空题的支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所描绘的场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是怎么爬的?很多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打开,除了“缓慢地”之外,神秘地、诡异地、慢慢地等词语逐一出现,教师再相机组织学生从“注视”“猜测”“监视”等维度出发,实现了对文本中语言的感知与内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悦纳语言建构发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学以致用,要将积累的语言、经验和方法,以实践运用的方式展现出来,否则便成为茶壶里的饺子。因此,教师在学生理解、积累了语言之后,就鼓励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词语,尝试着说说自然段中的内容,先进行自主性联系,然后再进行交流和表达,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构建了学生内在层次。

三、渗透方法,赠予自主学习的钥匙

很多教师喜欢研究教学策略,却很少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是方法的新授,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性梳理以及概括的过程中汇总,提炼学习方法。

比如统编版教材《牛和鹅》一文的单元,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批注”,教师就需要将相关的教学策略,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完全以自主性方式经历阅读和批注。比如教学课文的开篇语段,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前一篇课文的范例进行批注,并将其与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进行统整:比如三年级预测单元中,就在阅读中,将自己的预测以批注的形式呈现;在学习《带刺的朋友》一文时,就可以充分关注课文中的动词,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四年级的提问策略中,学生将自己的提问和质疑写在文旁……这一切,其实都在昭示着:批注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预测类和质疑类的内容层面,也可以针对生动性的词语和写得特别好的地方,写出来的感受。

有了这样的认知,教师就无须再做过多的解释,而是将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自主性掌握多个角度进行批注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紧扣课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对课文《牛和鹅》中鹅的表现进行了评价,感受到鹅外形的傲慢与目中无人;有学生从孩子们“惊呼”“逃跑”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惊慌失措、极度惧怕的心理。还有的学生紧扣“赶上”“张开嘴”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到鹅的嚣张气焰,根本就没有将作者放在眼中。首先,教师积极从单元整体性视角出发,着力于一课,但着眼于整个单元。在这篇课文教学行将结束之际,就借助于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栏目,将学生的认知完全浸润在文本内容中,并积极尝试从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训练,从而将批注在阅读链接中得到落实;其次,这个单元中其他两篇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都与这篇课文的体裁相近,都是典型的回忆性散文,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在整个单元框架的关照下,通过从扶到放的过程,将这两篇课文批注的空间完全放开,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所积累的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策略进行批注,让学生经历多次的建构和实践,积极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最后,教师借助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批注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和归纳,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批注和方法的关注。

语文教学离不开必备的语文知识,离不开必须要掌握的语文能力,同样也离不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深度学习要想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仅从教师教的层面入手,更需要转换视角,在不断深入和亲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融入文本内核之中,完全站立在学生之学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方蓉飞.学生视角下的深度学习[J].小学语文教师,2020(8):19-21.

[2]周冬梅.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J].名师在线,2018(31)26-2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基于学生视角的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