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婧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15
基于商圈理论下的商业建筑容纳多个商业业态,兼具办公、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各板块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服务范围广、舒适度高的多元化商业建筑结合体。设计时要在人性化、整体化、经济化的原则上对商业建筑的建筑平面、立面和空间布局、交通布局等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打造更加适应城市发展的商业化公共空间。
“商圈”是指商业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简单地说,也就是顾客群所在的区域范围。“商”“圈”互为作用,“商”字赋予“圈”属性——经济型,“圈”字赋予“商”形态——闭合带。通俗点理解就是,由商业单体围绕着一个圆心区,进行围合而成的“功能闭合建筑带”。将相关要素简单化之后,可把商圈理解为同一个圆心的多个圆环,其圆心区、辐射方向、作用半径是三大关键要素。用这些要素可以把商圈由内向外划分为内核区、中环区、外围区。内核区是中心地带,也是商圈对人流吸引力最强的地方,经统计,客户群数量约占整个商圈的70%左右。外围区是商圈作用力最薄弱的区域,占整个商圈的10%左右。中环区介于内核区和外围区之间,至此部分的客户群是内核消费的外延补充,如果中环区黏性较好,可大幅提升商圈人群的停留时间,约占整个商圈的20%。
商业建筑处于交通发达、功能集中区域,交通具有高可达性特点[1]。商业建筑内部的人口流动量非常大,功能区域复杂多变,建筑风格与城市有显著的统一性。在商业建筑中通常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作、生活配套运行体系,对于城市的创新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需配备通道树型交通体系,满足人们在建筑内部的通行需求[2]。同时,建筑内部配合高科技、高智能化综合设施,微型景观设计精致,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以最近开业的重庆光环购物中心为例,建设用地面积62863m2(P+R社会车辆用地5500m2),总建筑面积437880.41m2,地上建筑面积251451.48m2。该项目由5栋单体组成,各栋单体使用功能有:商业综合体、商业内街、超高层办公楼等,在地下车库直接与地铁相连。项目以复杂的建筑形体、宜人的购物环境、完善的商业布局,打造出北城新商圈中心的繁荣地区商业文化氛围。
图1 夜间效果图
在总体布局上,针对不同人流与车流设置不同的入口引导。场地东北侧为主要人流方向,设有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进入,建筑主入口与商业内街主入口对应。场地的西侧设置了次要出入口,主要用于两栋超高层办公楼人员进出,整体内部空间形成环形交通组织,既满足使用需求,也满足消防规范。整个地块采用人车分流的组织形式,地面消防车道仅供消防车出入,社会机动车通过基地南侧出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同时基地北侧和西侧均设置出口分流,更有利于车辆进出,方便购物人群的停车需求[3]。两栋超高层建筑在总平面布置时,在建筑物一侧均设置了消防登高场地,满足消防要求。
商业在西南出入口区域设有标志性景观广场,通过流线引导,在集中商业吸聚大量人气的同时,将人流导入商业步行街,既有休闲观光的场所,同时又作为生态营造的亮点。商业内部通过步行街、连廊等交通联系、人流互动,使商业建筑之间形成浓郁的商业氛围。
该项目运用细腻的设计手法构成内外部空间过度的多层次性,入口结合绿化,采用了适宜的公共空间尺度,给人提供了舒适的感觉。在1#楼与2#楼之间做下沉广场,以大型松鼠雕塑作为中心,结合景观、绿化、小品等要素围合而成,在商业街中心内部形成聚集的人流,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商业的人气,并给购物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
图2 总平面图
该项目业态配置上,1号楼为商业综合体、4、5号楼为商业内街;整体商业业态分为主力店铺和零售店铺相结合的方式,将所有功能集中布置,并在商业空间中配置公共空间以实现居民在购物同时的休闲方面的需求。商业综合体在首及二层与商业内街相连,使两边商业人流均能自由流动。1号综合体中商业主要以主力店和大型餐饮、电影院等为主,位置面对城市道路的交叉口或毗邻主干道和广场附近,昭示性和进入性较好,以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铺。商业内街主要以小型餐饮或小零售商铺为主,该项目外立面整体设计理念以简约、现代风格为设计构思。造型力求现代、简洁和明快。通过细腻的线条处理表现建筑的体量感和肌理感,同时线条颜色与商业外立面统一。
考虑阳光、空气与自然亲密接触,利用透视性产生良好的互动,让消费者与大自然(阳光、空气、绿植)亲密接触、感受放松休闲,从而带动商业圈消费。该项目各栋单体均采用连廊的形式进行连接,满足了人们购物时方便的交通流线。
综上所述,根据商圈理论的指导,要明确商业建筑特点,对其项目定位和业态进行分析,保证建筑群落设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丰富功能特征,展现商业建筑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和方便人们进入及消费,辅助内部空间各商业活动的开展,有效展示综合体的商业性,避免消费者混乱和疲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