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城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
——泉州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案

2021-07-23 08:49李慧宁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综合项目负责人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山路骑楼风貌

李慧宁 中规院 (北京) 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综合项目负责人

葛 钰 中规院 (北京) 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

1 项目背景与意义

2 保护更新基本思路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 年代初,地处泉州古城核心区,全长约2.5 公里,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中山路于2001 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笔者参与的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案项目全长240 米,位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沿线两侧不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同时在“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中串联多处申遗点。

尽管中山路承载着深厚的泉州文化和城市记忆,但如今,在褪去“黄金商圈”的光环之后,传统商业日渐式微,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逐渐凸显。进入2000年后,中山路先后经历了3 轮整治,均未能达到系统性的保护与整治效果。随着城市重心迁移,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条件已经难以满足古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项目作为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先行示范,担负起探索新时代古城更新模式的重任。

2.1 目标导向

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在泉州古城双修的总体规划阶段,便明确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求项目组既要落实刚性保护的各级要求,同时将古城居民、古城生活的保护上升至战略高度,对保护更新的方案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本项目必须由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协作完成。

保护更新以“保”为前提,将多个上位规划《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保护规划》作为方案设计的前置条件,严格落实相关条例,这是此次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底线。同时,多专业协同下,如何确定方案决策优先级显得尤为关键,除了街区层面的城市肌理外,中山路沿线的骑楼建筑无疑是其最大的风貌特色与价值所在。因此,综合项目组在前期明确了以保护沿街两侧骑楼建筑作为首要目标,街道景观、市政管线、夜景照明,均以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安全、保护建筑风貌完整呈现为重要前提进行决策。

图2 施工现场

尽管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范围大,但除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善工程外,骑楼建筑坚持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思路,避免大拆大建。不仅保留古城居民生活的日常所需,更要加强其商业休闲功能和品质,确保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剧烈影响。

2.2 问题导向

中山路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是对街区价值的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给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带来一些挑战:街区保护要求高、系统性强、骑楼建筑保护技术难度大等因素让这条街成为了古城更新中的“烫手山药”;同时,由于产权多以私产为主,其立面在日常维护、立面材质、设施管线等方面缺乏协调,骑楼立面品质高低不一,现状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直观感受。由于外立面管线裸露、老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曾多次引发骑楼建筑火灾,过去“刷牙洗脸”式的整治已无法缓解空间品质整体低下的困境。属性;区域交通通过调整周边地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方式,将示范段进行“分时段步行化”改造,在支巷增设非机动车停车场,解决存量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使其成为申遗点“府文庙”至“开元寺”的精品步行文化体验路径;市政管线在古城范围研究各类管线的布局及管径,框定古城街巷竖向高程,为示范段市政管线综合提升的明确设计依据;风貌引领,总结提炼中山路2.5 公里骑楼建筑、窗楣、檐口、柱式等风貌特色,结合建筑立面与使用功能特征,提出了“分层施治”的提升策略,坚持采用传统手法开展绣花式设计,并鼓励使用在泉州本地回收的旧砖旧瓦进行原真性修缮。

3 保护更新技术特点

3.1 从街巷更新到古城研究

既然中山路的更新复杂性强,涉及专业众多,项目组提出小街大事,将240 米的设计方案上升至古城高度,分层次开展专项研究,构建四大支撑系统:功能业态方面,本着“恢复、培植、点亮、活化”的四大业态提升策略,从中山路全段入手,提出“一点三段”功能结构,明确示范段文化客厅的功能定位,将现状以服装售卖为主的业态,提升为传统文化展示的业态

3.2 既保护风貌也提升性能

如何坚持以民生诉求为综合提升的重要抓手是保护更新的技术重心,此次项目摒弃了一层皮的一般整治设计手法,将设计范围向纵深延续,明确了“重结构安全、重使用便利”的设计原则。骑楼建筑的基础埋深浅,结构安全隐患大,市政管线更新方案在划定路面开挖红线时,确定1:1放坡的开挖方式,最大限度保证两侧居民房屋的建筑结构安全,将骑楼建筑的保护作为重要设计前提。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通过管线直埋、综合小管沟等多方案比选,创新了狭窄空间的市政工程设计方案,补足了老城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同时,设计方案对骑楼的吊顶空间进行详细设计,在首层设置隐蔽式的管线桥架,将原外挂的市政、消防管线进行隐蔽式迁移。在恢复立面风貌的同时,也为管线入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最大限度消除了裸露管线带来的火灾隐患。

3.3 从方案设计到长效机制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骑楼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没有止步于设计方案,笔者有幸参与到一系列草拟骑楼建筑保护的相关条例、办法工作,包括《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性修复、整治办法》等,将保护利用工作上升到立法高度,使骑楼长效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4 从设计决策到公共决策

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商业功能为主的骑楼首层立面,开展门面、店招定制化设计,逐一征询两侧商家意见,通过设计导则提供菜单式的更新指引,在保护风貌的同时,为业主的留出更多创意弹性。在施工过程中,政府、居民、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紧密沟通协作,形成了“政府出资、居民出钱、团队出力”的良性机制,即政府负责出资修缮风貌、改善设施,居民出钱修缮立面后的自家房屋,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统一负责设计与实施。一方面解决了老城保护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就老城保护开展了一次生动的科普,使保护理念根植老城居民。在后期运维中,通过充分发动本地青年文化团体也广泛地参与到更新工作当中,老城徒步、南音剧社、等一系列活动都在为中山路的贡献力量。

4 结语

与笔者参与的一般建筑活街区更新类项目不同,中山路项目在技术难度和多专业协同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骑楼的修缮技艺和工法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因此,本项目在开展古城保护更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更具分享价值。跳出“就项目论项目”的惯性思维,提高站位,系统性地理解古城保护更新工作的多重价值,特别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古城居民生活的改善进行深度绑定,加强共同缔造理念的落地,让居民切实参与古城的保护工作之中,让古城居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有品质,全面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山路骑楼风貌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骑楼的故事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