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慧 黄清华 谢月恒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胆总管结石临床常用诊疗方法,具有微创、疼痛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但术后并发症有一定发生率,报道不一,有报道显示为2.0%~8.5%,病死率达1.5%[2]。因此,降低ERCP取石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预后意义重大。胆总管结石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以胆石为病,病灶在肝胆,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3],病机不外虫积、饮食失节、情志失畅等导致肝疏泄失调,胆道受阻,不通则痛,乃至病发[4];加之肝胆气滞,致胆汁郁结,湿浊内生,久郁化热,煎熬成石,治法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排石为主要原则[5]。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ERCP取石术后利胆排石汤辅助治疗效果,以期提升排石效果及改善预后。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文献[6]《中国ERCP指南(2018版)》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参考文献[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证候分类为肝胆湿热;(2)ERCP取石术适应证;(3)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胰腺炎、肠梗阻、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2)合并心肺疾病、慢性疾病影响ERCP取石术实施;(3)厌服中药;(4)中途退出研究,强制出院。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5~91岁,平均(43.58±8.65)岁;结石情况:单枚29例,2枚9例,3枚及以上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1~91岁,平均(44.15±10.21)岁;结石情况:单枚27例,2枚11例,3枚及以上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开展ERCP取石术,操作方法参考文献[8]《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中相关标准。
1.2.1 对照组 术后常规禁食24 h,应用抑酸剂、抗生素,补充体液及电解质等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应用利胆排石汤,方组:柴胡、栀子、郁金、青皮、黄芩、大黄、鸡内金各10 g,虎杖15 g,木香6 g,海金沙15 g,疼痛甚者加金钱草30 g以清热利胆、排石止痛;气滞者加枳实10 g破气消积。由本院药剂科统计煎制,1剂/d,早晚各1次,200 ml温服,20 d为1个疗程,合计治疗1个疗程。
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1)中医证候疗效:显效,黄疸消退,其余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有效,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余实验室指标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7];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率=显效率+有效率。(2)中医症状积分: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呕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按轻、中、重分别记1、2、3分,总分为各症状得分之和,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9]。(3)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淀粉酶(amylase,AMY)、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排石率与并发症:1个疗程后复查CT确认结石排出情况,并发症包括胆管炎、胰腺炎、出血。
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情况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 3) 1 3.7 2±3.2 0 9.3 7±2.5 7观察组(n=4 3) 1 4.0 1±3.1 1 7.4 1±1.3 0 t值 0.4 2 6 4.4 6 3 P值 0.6 7 1 0.0 0 0
治疗前两组TBIL、AMY、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MY、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BIL、AMY、ALT、AST水平情况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BIL、AMY、ALT、AST水平情况 (±s)
组别 TBIL(μmol/L)AMY(U/L)ALT(U/L)AST(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 75.73±12.17 30.33±8.47 271.43±30.34 109.42±17.65 190.67±21.70 60.17±8.45 153.42±33.45 59.43±9.84观察组(n=43) 76.32±14.56 13.52±3.16 265.88±35.43 48.82±10.34 192.74±23.36 33.74±5.05 150.78±35.82 31.47±5.13 t值 0.204 12.193 0.780 19.426 0.426 17.606 0.353 16.522 P值 0.839 0.000 0.438 0.000 0.671 0.000 0.725 0.000
观察组排石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2,P=0.002);观察组发生胆管炎1例,胰腺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4.65%,对照组发生胆管炎2例,胰腺炎3例,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18.6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74,P=0.044)。
我国胆石症患病率高达1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已超过急性阑尾炎发病率[10]。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常见胆石症,可产生绞痛,伴梗阻性黄疸,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可引发如中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ERCP术是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治中,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及排石效果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TBIL、AMY、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排石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利胆排石汤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提升排石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结石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病发于胆,与肝关系密切。利胆排石汤中柴胡为君,入肝胆经,和解退热;大黄有显著泻下功效,配伍栀子、海金沙,其通下热结作用增强,即排石作用强;虎杖、鸡内金健脾消积、除湿利胆;黄芩、郁金可凉血止血、解毒通腑;青皮、木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排石之功效。高鹏程等[11-12]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仿。
综上所述,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利胆排石汤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提升排石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