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07-23 06:14朱华平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品质提质高端

文/朱华平

推进棉花“由量向质”转型,是全面提升国产棉花竞争力、保障国家棉花有效供给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资料图)

2021年3月,H&M、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抵制新疆棉花,引发轩然大波。棉花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经济作物、大宗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我国棉花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原棉严重缺乏,难以满足纺织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需求。推进棉花“由量向质”转型,是全面提升国产棉花竞争力、保障国家棉花有效供给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棉花产业链,涉及我国近1亿棉农的收入、1800多万纺织工人的就业问题。(资料图)

我国棉花产业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常年种植面积达500万公顷,占全球总面积的17%,棉花年均总产650万吨,占全球的2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棉花产业链,涉及我国近1亿棉农的收入、1800多万纺织工人的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962.3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棉织品及棉制服装占比超过三成。与其它作物相比,棉花抗旱耐盐碱、耐瘠薄能力较强,可用作开发利用盐碱旱地的先锋作物,对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作用重大。此外,棉副产品综合利用价值高,是医药、饲用蛋白及食用菌培养基的重要原料。同时,棉籽油还是我国第四大食用油。

我国棉花产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棉花总产量591.0万吨,而我国棉花消费量稳定在800万吨/年的水平,我国在棉花消费上实际上每年都有约200万吨的缺口,其中约80%需要由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进口。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高,导致棉花国内外价格长期倒挂。

国产“高等级棉”严重短缺,而“低等级棉”严重过剩。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纺织企业对中高端原棉的需求量约300万吨,而我国达标的高品质产品仅99万吨,缺口201万吨,短缺率达67%。又据研究,2018年高品质原棉短缺率39.8%,2016-2018年3年高品质原棉的平均短缺率为58.5%。为提升纱线等产品质量,纺织企业不惜高价争抢“澳棉”或“美棉”。“洋货入市、国货入库”,国产原棉缺乏竞争力,棉花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科技引领我国棉花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围绕棉花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从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纤维品质分子遗传基础、品种分子设计及长江、黄河、西北棉区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等领域进行了全链条项目布局,形成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机制,引领我国棉花主攻方向“由量向质”转型升级。

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棉花提质增效。育种专项设立的“西北内陆优质机采棉花新品种培育”等4个项目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担,总共拨经费1.15亿元。项目实施至今,在重大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培育棉花新品种助推新疆棉区品种更新。选育了一系列符合不同生态区生产需求的优质机采棉花新品种,如“中棉所96A”“新陆早82号”“新陆中88号”等,打破高产、优质、抗病、早熟等性状负相关连锁关系,符合产业需求的“双30”标准;二是创新绿色提质增效模式,创新“宽早优”种植模式,从单一“向温要棉”到“向光、温和现代装备挖潜”的转变,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突破,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采净率的提升(5个百分点)和含杂率的降低(2~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棉花整体质量。“良种+良法”配套模式在新疆各个棉区推广应用500万亩以上,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机采棉综合品质的提高,为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打造“CCIA”国家品牌,提升我国棉花产业链。我国棉花产业“由量向质”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生产链(种-水-肥-药-械)一体化,而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则在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在于品牌的终端驱动。基于育种专项“一体化实施,全链条布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着力打造推广国棉“CCIA”品牌。其中,与种、水、肥、药、械优势企业共建棉种、农资供应基地与农机服务体系;在新疆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兵团第七师等地建立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100多万亩;与郑州棉花交易市场共建CCIA棉花交易中心;与纺织、面料、服装、家纺、棉柔巾等企业及品牌零售商合作,建设纺织、面料、服装、家纺基地,打造国家棉花产业联盟高端纺织品。通过从种子-原棉-纱线-面料-服饰的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中国棉花民族自有品牌—CCIA品牌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

金融支持破解高额补贴,保障棉花产业价值链。2018年我国棉花补贴总额达到165亿元,根据WTO黄箱补贴政策及入世8.5%的微量补贴承诺,我国可用于补贴棉花金额不足100亿元,而实际补贴额度远高于承诺上限。积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引入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主体,多种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保障棉农的正常收益。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已经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为高品质棉花生产、加工及下游纺织企业等提供金融支持与保障;同时,华安期货、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等也创新了“生产+期货+保险”的运作模式,为保障棉农基本收益探索出了新途径。

重点布局新疆棉区,实现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较去年增长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局面已全面形成。当前,新疆棉花规模大,但其生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影响新疆尤其是南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棉所围绕新疆棉花生产突出问题,依托育种专项实施成果,实现产业振兴、科技扶贫。在兵团经济最不发达、少数民族比例最大、植棉技术最落后的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四连,引入棉花生产链“种-水-肥-药-械”相关企业为投资主体,采用“众筹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新模式,实现了生产链一体化运作。棉花单产提高30%以上,商品原棉品质提高2个品级,棉花收益翻番。“五十一团模式”为南疆棉花提质增效探索出了新途径,进一步推而广之,有利于精准扶贫工程落地,推进新疆乡村振兴。

推动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我国棉花面临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提高中高端棉花的供给能力,是提升国产棉竞争力和增加棉纺织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棉花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建立中高端原棉全产业链基地,探索高品质棉花规模化生产的经验和模式,配套棉花产业链的支持政策措施。主要建议如下:

提高棉花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补中高端品质短缺的短板首先要大幅度提高棉花科技的有效供给,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是培育和筛选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相协调的高品质棉花品种,确保高品质棉花种子的统一供给,鼓励和支持“一地种植一个品种”,提高纤维一致性;二是棉花轻简化、机械化、节水节肥绿色生产技术和机械化保质采收技术的规模化的研究、应用和统一管理,提高纤维清洁度;三是棉花智能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幅度减少劳动力和物化成本的投入,实现绿色生产,节本增效。

建设中高端原棉全产业链基地。以补中高端品质短缺的短板为目标,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高新区为平台,以规模化中高端原棉基地建设为落脚点,通过基地推动科技-生产-销售-纺织一体化模式。一是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建立中高端品质原棉规模化示范基地;二是加强植棉业、加工业、棉纺织业等产业链的技术集成;三是探索有效的产销对接方式,形成“优棉优用和优质优价”的运行机制,保障棉农从提质增效中获得增值的收益。

扩大棉花全产业链的资本投入。在高品质原棉规模化实践中,积极引导产业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为棉花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资本力量,打通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新型的投资主体。实践探索高品质棉花“保险+期货”模式、棉花“保险+期货+银行”模式,为探索高品质棉花订单生产、订单销售模式注入资本。

出台支持棉花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棉花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一是在国家农业提质增效的项目中关注中高端棉花规模化生产和产销对接,鼓励和支持“优棉优用、优质优价”订单生产和销售的机制创新。二是将提质增效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列入补贴目录。三是出台鼓励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本进入的政策。

猜你喜欢
高品质提质高端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第二届西方修辞学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为城市提质而歌
AD GIN STUDIO高端影棚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