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爽萍 尚宁 安思微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超声诊断科,广东 广州 511400)
胎儿肝血管瘤属于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CH),肝脏是CH发生率最高的内脏器官,与婴儿型血管瘤不同,先天性血管瘤在出生时已发育完全[1],出生后不再进展。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和仪器分辨率的提高,胎儿肝血管瘤的报道日益增多[2-4]。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5年内诊断的胎儿肝血管瘤病例,总结其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误诊原因,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诊断为肝血管瘤的胎儿共35例。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28.2±4.3)岁;胎儿孕周19~39周,平均(30.2±6.2)周。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E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部探头,频率4~8 MHz。所有病例均由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师进行Ⅲ级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疑诊为胎儿肝血管瘤的病例,重点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有血流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的情况并测量其血流速度和RI值。随访以出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检病理为准,无手术者随访至出生后1年以上,并参考CT及超声检查结果,以最终临床诊断为准。
2.1 随访结果 35例胎儿中有31例产前产后诊断一致,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或病理诊断为肝血管瘤,中孕期漏诊1例,误诊3例(2例为肝母细胞瘤,1例为肺隔离症)。男16例,女19例,男女比为0.8∶1。
2.2 超声特征 32例经产后证实为肝血管瘤的病例产前超声均为单发肿块,类圆形或类椭圆形,无合并其他畸形。位置:9例位于肝左叶,23例位于肝右叶。边界:14例边界清晰,8例边界欠清晰。大小:5mm×4mm~72mm×60mm。回声:9例为高回声,9例为低回声。14例为不均质回声(不同程度的高回声与低回声相混),其中1例可见斑片状钙化,4例内部可见囊腔。血流:肿块在2cm以下共11例均未探及血流信号;2cm以上共21例均可探及血流,其中1例为少许血流,20例为丰富血流信号,RI:0.46~0.62,PSV:47.99~91.67cm/s。探及血流的病例中16例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4例为条状血流,1例为点状血流。13例提示见肝动脉来源供血,肝动脉内径稍增宽。2例合并心脏增大,心胸面积比分别为0.37、0.50(图1、图2)。
图1 女,31岁,孕37周,先天性肝血管瘤
图2 女,38岁,孕35周,先天性肝血管瘤
2.3 妊娠结局 32例肝血管瘤的病例中,除1例肿块大小为60mm×72mm的胎儿选择引产外,其余均选择继续妊娠至分娩。2例出生后手术切除肿块,病理均提示肝脏血管瘤;2例患儿在介入治疗后,肿块大小均明显缩小;1例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另26例定期复查,10例大小无变化,5例缩小,11例消失。
2.4 漏误诊病例情况 漏诊病例为中孕期超声检查未发现,晚孕期检查时诊断,回查中孕期超声图像可见肝内有一小的不均质回声团块。误诊病例2例均在后续检查持续增大并最终产后手术证实为肝母细胞瘤, 产前声像特征与肝血管瘤类似。另1例出生后CT检查考虑为肺隔离症并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表现为右上腹大小约39mm×26mm的高回声团,似见腹主动脉来源供血。
先天性肝血管瘤是胎儿和新生儿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胎儿及新生儿所有肿瘤的 5%[5],肝脏是仅次于皮肤的血管瘤第二好发部位。血管瘤的类型较多,导致临床上对其认识相对较混乱。国内外的儿童血管瘤/脉管病变治疗中心一般遵循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的分类方法,将脉管异常分为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而在血管肿瘤中,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最多见(48.8%),其次为先天性血管瘤(23.3%),IH多在出生后2周内出现,而CH则在宫内已经形成。
根据CH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NICH)、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artial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PICH)[6]或迅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RICH)[7]。INCH瘤体不消退,可随身体生长而生长;RICH瘤体可发生自发性梗死,并在1年左右消退。有文献报道产前或新生儿期肝孤立性血管瘤为RICH,而不是IH[8]。本文26例复查肿块中,10例大小无变化,5例肿块缩小,11例肿块消失,考虑分别为NICH、PICH和RICH。
总结本文32例先天性肝血管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如下:①单发的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肿块,多位于肝右叶,15mm以内小肿块多呈高回声,中等大小包块多呈中等回声,部分呈混合回声,直径>4cm的大肿块多呈混合回声,部分呈低回声;部分混合包块内部可见多个囊腔,偶见钙化斑。②小肿块多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中等以上肿块多见丰富血流,呈环状或半环状,以高速中阻多见,部分肿块可探及肝动脉来源供血,肝动脉内径稍增粗。本文中先天性肝血管瘤的超声声像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相符[2, 9, 10]。
巨大的肝血管瘤可引起胎儿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胎儿出现心力衰竭和水肿,但发生率较低[2]。本文有2例病例出现胎儿心脏增大,1例因肿块较大考虑预后不良选择终止妊娠;另1例足月分娩后选择介入治疗,肿块明显缩小,随访至1岁半,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因此,先天性肝血管瘤预后大多较好,RICH和PICH一般只需随访观察,而NICH合并心力衰竭、胎儿生长受限、病灶较大等情况时,可选择药物(如类固醇皮质激素、普萘洛尔、平阳霉素等)或手术治疗[5]。
本文中漏诊的1例肝血瘤,为晚孕31周常规检查时检出,位于肝右叶的不均质回声包块,直径约40mm,回查中孕期检查图像时发现肝右叶相同位置上似有一不均质回声团,与肝脏回声强度接近,因此考虑为中孕期漏诊的病例。本文除表现为高回声的肿块外,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包块检出孕周普遍较大(平均30.2±6.2周),因此笔者推测不排除中孕期存在较多漏诊的可能性,中孕期筛查应加强对注意肝脏回声的观察。
先天性肝血管瘤需与胸腔外型肺隔离症鉴别。胸腔外型肺隔离症多位于腹腔左侧,靠近腹主动脉,呈高回声,大多回声均匀,少数病例内部可见囊腔,其血供来源为降主动脉,静脉回流至体静脉,二维声像上与肝血管瘤类似,因此,当发现腹腔内靠近腹主动脉的高回声团块,需要考虑胸腔外型肺隔离症的可能。但肺隔离症一般血供不丰富,不会出现环状血流,且较大的肝血管瘤多表现为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本研究中表现为高回声的肝血管瘤直径均小于15mm。本文误诊的这例肺隔离症位于脊柱右侧,相对少见,也增加了诊断难度。
另外,先天性肝血管瘤还需与肝母细胞瘤鉴别。肝母细胞瘤好发于肝右叶,多为单发巨大肿块,容易侵犯破坏邻近肝实质或血管,二维超声多呈高回声,间以低或坏死无回声区,血供相对较少,但产前亦有血流丰富或呈环状的报道[11]。部分肝母细胞瘤与巨大的肝血管瘤超声声像有一定重叠,因此,单从声像上鉴别较困难。本研究中有2例肝母细胞瘤误诊为先天性肝血管瘤,均表现为巨大的混合回声包块,并伴有丰富血流,其产前超声表现与肝血管瘤较为相似。但肝母细胞瘤为恶性肿瘤,其肿块持续增大且对周围器官有侵犯表现,而先天性肝血管瘤为良性肿瘤,多数生长缓慢,可缩小甚至消失,对于鉴别困难者,仍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随访肿块的大小变化。
总之,产前超声对先天性肝血管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肝母细胞瘤的鉴别仍有一定困难,中低回声包块型的肝血管瘤中孕期容易漏诊,产前应加强对肝脏的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