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洋城市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
——基于创新合作机制的视角

2021-07-23 02:02周子昂陈嘉俊李志行
绿色环保建材 2021年7期
关键词:涉海海洋智慧

周子昂 陈嘉俊 李志行

1.广东海洋大学;2.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1 引言

海洋是人类文明之源。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离不开丰富海洋资源的支撑。而大国崛起,必须重视海洋的战略价值,开发利用其资源。海洋战略决定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海洋经济发展,包括海洋产业、装备和资源开发等对国家来说愈发重要。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取决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首先要实现海洋技术的系统化。而智慧海洋城市的建设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它离不开政企合作、国际合作及产学研模式支持。因此,本文基于创新合作机制的视角,根据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价值及必要性,分析智慧海洋城市建设中的困境,并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决策,同时为促进我国智慧海洋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无疑,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智慧海洋城市的概念与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海洋”是海洋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化的高级形态。即以“物联网”为核心,整合互联网,促进人类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同样,智慧海洋的开发建设,与沿海城市的城市进程密不可分。智慧海洋城市建设是将智慧海洋战略嵌入沿海城市治理,将海洋信息与物理高度融合而成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而海洋的信息化需要沿海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沿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海洋资源的补给。

智慧海洋城市建设是国家经略海洋的神经系统,也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实施的长远抓手。周光伟基于对智慧海洋发展背景的阐述,运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人工智能"四大逻辑框架及衍生的四大圈层结构,提出我国智慧海洋科技体系应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科技、海洋智能装备科技、海洋科技服务。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海洋信息体系已从数字化目标的初期发展阶段,过渡到“数据—知识—预测—最优决策”的智慧型一体化阶段。这奠定了智慧海洋城市的建设基础。但我国海洋信息系统建设启动较晚,发展较慢,对比各海洋强国仍有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推进智慧海洋城市建设,就必须顺应信息智能化发展趋势,同时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因此,本文将结合前期研究提出的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目前我国智慧海洋的发展情况,建议采用政府与企业,产学研之间合作模式。

3 智慧海洋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机制模式

3.1 政企合作模式

智慧海洋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很多,因此可以借鉴政企合作PPP 模式,其运营模式见以下几种:发改委主推O&M(运营维护),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自有—运营—移交)和BOO(建设自有—运营)等。财政部主要促进O&M、BOT、BOT、BOO 和MC(管理承包商)等。其中,财政部增加了TOT(转移-运行-转移)和ROT(重组—运行—转移)等方法,以减轻现有项目的资金压力。

在政企合作的PPP 模式下,首先要建立一个领导小组。该小组在建设智慧海洋城市的过程中掌握最高决策权,负责组织、审查以及整体协调。然后,根据政府企业资金,项目建设周期及利润等因素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运营模式来建设智能海洋城市所需的基础设施。综上,企业和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各有优劣。若政府与企业之间可共享信息,则二者可充分互补,扬长避短。信息共享主要有四种方法:(1)外包,因权限等方面限制,政府无法获取某些数据,此时可以通过外包形式购买服务。(2)共建,在上述模式下,政府资金有限,无法建设所有项目。在政府掌舵的基础上,可以授权企业进行特定的建设。(3)交流,即政企之间的数据是开放共享的。(4)开放,数据不仅要在政企之间共享,还应向公众开放,使得公众能够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务。

在具体职能分配中,政府发挥重要宏观作用。其中,中央政府着眼于政策方向,地方政府则根据中央政策,提出具体计划和资源支持。在以政府为监督主体的基础上,企业也作为监督主体监督政府。这鼓励在双方的监督下建立开放透明的合作模式和良性互动发展,发现该模式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攻关解决。

3.2 产学研合作模式

建设智慧海洋城市,必须构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系统——创新创造将因此更活跃。这包括由海洋相关公司运营的海洋科技的开发应用,及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研机构)进行的基础前沿研究。为实现突破性发展,创新部门不断开发利用,从创新链顶部的研究机构获得最新海洋科技知识,并转化为成熟的工业技术,应用于产业界(图1)。

图1 我国建设智慧海洋城市中产学研合作路径

路径A:涉海类学研机构直接创办企业,将其自身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此路径的挑战是,学研机构工作人员通常缺乏商业意识,更缺乏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行业所需技术的能力。由于学术研究机构对海事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较少,他们进行的研究往往脱离市场需求,导致许多研究结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路径B:涉海类企业建立创新实验室。以基础研究为前提,实现价值链前端延伸,路径的关键问题如下:由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属于通用技术的范畴,产生的知识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和影响力。出于对成本等多方面要素的考虑,企业会缺乏做基础研究的动力。

显然,两条路径都有缺点,且难以实现。相反,如果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通过路径C,成功可能性将大幅提升: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为原则,建立起生产合作关系,产、学、研三方优势得到了充分融合、发挥,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价值链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了崭新的双向知识循环创新价值链。具体而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适当颁布新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构建,为海洋战略创新型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其最终形成。

3.3 国外合作模式

智慧海洋城市建设需要国际合作。“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形成区块链,海运的巨大便利为我国和相关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提供保障,也为我国建设智慧海洋城市夯实基础。国际合作大致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两方面。在传统海洋工业中,沿海城市鼓励建设大型航运及其公司,鼓励船舶企业和科研公司与国际相关机构开放交流,共同设计,构建战略联盟,达成技术创新。同时,鼓励渔业公司建立外部伙伴关系,在海外广泛建立水产品加工基地,出口先进海水养殖设施及高端技术,共同协商制定产品安全标准。围绕海水利用业,海水养殖业,探索发展沿海循环系统,从而促进沿海循环经济,使得传统海洋工业转型升级。而在新兴海洋产业方面,以潮汐能和波浪能为代表的海外风电项目,是国际合作的重点。沿海城镇鼓励公司整合或参与海外高端制造企业的远程生产,打造国际化品牌,参与各级国际合作。此外,沿海城市可共同进行海洋资源生物的选取和繁殖,建立海洋药物资源库,力推我国海洋生物药物出口,如建立合作工厂,设备贸易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等。既实现多赢,也为智慧海洋城市建设增添新活力。

4 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路径及对策

完整、实时、高效的信息之源是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保障。针对海洋环境系统的复杂性,需要创新合作构建海洋信息化平台,保证能及时获取反映海洋的自然、人文数据并作出反应,为智慧海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推力。因此本文基于政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的创新基础,提出三条建议。

4.1 消除政企合作的沟通障碍

沿海各地区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出具体的计划和资源支持,同时鼓励相关企业通过PPP运营模式,进一步深化企业与政府之间设计信息共享的建设,特别是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外包、共建、互换和开放等领域的建设。完善智慧海洋城市的政企合作的沟通路径,应在广东、山东、上海等我国沿海地区试点海洋全智能系统的数据共享。尤其需要进一步支持相关涉海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深化、创新中国智能海洋产业链的信息化、商业化和惠民公益化,并通过标准化的运营流程最终实现智慧海洋城市建设各类相关业务的综合应用。

4.2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渠道与方式

智慧海洋城市的发展需要深化我国涉海类产业链、科研与教学机构三者的多维合作。中国海洋城市的高智能、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对涉海领域、涉海产业的高新科技应用的真实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十四五”规划以及我国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沿海各城市应在“碳中和”“蓝色海洋”等实际方面充分探索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就智慧海洋城市的相关建设加强与国际涉海NGO的合作、交流,真正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当下我国智慧海洋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服务于智慧海洋城市建设。

4.3 培养智慧海洋城市建设的多元人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公众已经成为智慧海洋城市建设高标准服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立足于我国海洋发展的现状,可以在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进行智慧海洋城市众源数据的强化和升级,并在广东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深化、探索智慧海洋的“第二课堂科普教育”,培养和挖掘新时代中国智慧海洋发展的“潜力军”“新力军”和“领航人”。同时,培育多元人才需创新涉海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在“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背景下,沿海各城市需在发展智慧海洋城市的过程中,重点建设涉海智能应急体系,大力发展智慧海洋生态特色旅游等智慧海洋发展领域的相关产业群,在现有的城市发展基础上全面建设新时代的智慧海洋城市。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智慧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