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德祥,龚炜,王俊(东莞康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颈型颈椎病(NTCS)属于颈椎病类型的一种,多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颈肩疼痛难忍且不适、活动受限及颈部僵硬等。当患者长期处于不良体位、枕高不适或颈部处于疲劳状态时,会导致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出现异常改变,增大颈椎屈曲度、伸展度等,颈肩部的韧带、肌肉及神经被过度牵拉,从而导致NTCS的产生[1]。当前临床治疗该症多以保守方案治疗,如针灸、理疗、推拿等,但疗效不一,极易复发。而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采用某种方式给予本体感觉器一定的刺激,以促使部分神经肌肉给出反应,起到提升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并通过抗组训练及牵拉提升肌力,改善患者颈部肌肉生理状态[2]。因此本研究探究PNF技术治疗NTCS对NDI评分、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NTCS患者17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19~38(28.5±2.6)岁。观察组中男48例、女41例;年龄19~37(28.5±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现代颈椎病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2)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异常改变;(3)颈部伴肌群压痛。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2)往颈部骨折或脱位;(3)合并心脑血管病症;(4)其他类型颈椎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低频电刺激及微波物理治疗。(1)低频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H-3000型,韩国),吸盘式电极置于颈肩疼痛位置,电流强度据患者耐受阈值设置,15min/次,5次/周;(2)微波物理治疗:微波治疗仪(ECO-100E型,南京亿高),置于颈肩疼痛位置,照射,热量据耐受度调节,15min/次,5次/周[4]。
1.3.2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PNF技术。运动方案如下:(1)颈椎:取坐位,尽可能放松颈肩肌肉,站于患者身后,口述简短口令,按规律行颈肩运动,即颈椎以屈曲→侧屈→旋转及伸直→侧屈→旋转的两种方式,经手接触以简短口令,灵活行收缩→放松→拮抗→收缩活动,需注意节律,且逆转时缓慢,重复20次,1次/天,5次/周[5]。(2)肩胛带:a.前伸:取侧卧位,屈曲膝关节、髋关节呈90°,居中头颈,肩胛骨以鼻尖为中心行向上向前移动。b.后缩:同体位,肩胛骨向下段胸椎行向后向下移动。c.前缩:同体位,肩胛骨向对侧髋嵴行向下与向前移动。d.同体位,肩胛骨行向上与向后作耸肩动作。(3)上肢:①单侧D2屈运动:取仰卧位,起始位:下压、外展及旋转肩胛骨,伸展、内收及内旋肩关节,肘关节行屈或伸,且前臂后旋,将屈曲腕关节并桡偏,屈曲及内收手指;终止位:抬高、内收及旋转肩胛骨,屈曲、外展及外旋肩关节,肘关节行屈或伸,前臂、腕关节均与起始位相同,但伸展、外展手指。②双侧D2屈运动:伸展运动:伸展、内收及内旋,屈曲运动:屈曲、外展及外旋。徒手接触,采用简短口令,输入本体感觉器,通过加强对拮抗肌逆转、强调节律及稳定收缩等的利用,灵活收缩→放松→拮抗→收缩方式,重复20次,1次/天,5次/周。两组均治疗22天。
1.4 临床观察指标(1)比对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NDI量表包含:颈痛及相关体征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部分内容[6]。总分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愈越重。(2)比对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在10cm横线卡纸上由患者标记其疼痛,总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强[7]。(3)比对两组治疗前后ROM。方法如下:取坐位,头居正中,两眼平视前方。前屈:用颏部触碰胸前,正常颈椎可屈曲度35°~45°;后伸:尽可能仰头,正常后伸度35°~45°;侧屈:左耳触左肩,右耳触右肩,正常两耳与肩峰距离相等,侧屈度45°;旋转:颏部朝肩平移,但不可抬高肩部,正常旋转度60°~80°[8]。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分)
n t P对照组观察组89 89 35.570 41.374 0.000 0.000 t P治疗前33.18±7.41 33.22±7.26 0.036 0.971治疗后5.21±0.35 1.36±0.26 83.30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n t P对照组观察组89 89 8.412 19.085 0.000 0.000 t P治疗前5.16±0.94 5.19±1.02 0.204 0.839治疗后4.03±0.85 2.71±0.68 11.44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ROM比较治疗前,两组ROM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OM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ROM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n 治疗后57.84±4.67*69.31±5.37*15.205 0.000对照组观察组89 89 t P前屈治疗前27.23±4.12 27.45±4.35 0.346 0.729治疗后32.35±5.24*41.33±5.68*10.962 0.000后伸治疗前29.65±4.81 29.72±4.96 0.096 0.924治疗后33.01±4.25*41.41±4.32*13.077 0.000侧屈治疗前29.32±5.98 29.65±5.68 0.377 0.706治疗后35.64±4.62*43.67±5.59*10.446 0.000旋转治疗前46.55±3.32 46.52±3.68 0.057 0.954
PNF技术是由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医生及物理治疗师等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与并推动的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9]。目前在运动损伤康复中应用广泛,且修复效果甚佳,且将其应用于治疗颈椎病,通过刺激本体感觉器,获取信息,后传递至神经中枢,以此调节颈部神经肌肉组织,改善颈椎功能。因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NTCS的治疗,以辅助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遭到破坏会促使颈椎病的发生,颈椎病分颈型、神经根型等,其中颈型症状明显,且是各类型的早期表现,更是恢复到正常颈椎功能的最佳时机。因此本研究采用PNF技术治疗NTCS,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PNF技术能降低障碍程度,缓解疼痛,提升颈椎各方面功能,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表明NTCS采用PNF技术治疗能显著改善颈椎的关节活动度,提升各个曲度。NTCS的发作与患者颈椎的本体感觉减弱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第一,颈椎神经肌肉本体感觉经过前反馈作用以提升患者颈肩部的肌力;第二,通过对不同颈部肌肉作用力的协调作用,以维持颈椎及其软组织等的稳定性[10]。而PNF技术是通过对颈椎的本体感受器加强刺激,以此促使颈椎神经肌肉产生相对的反应,且经过颈椎、肩胛带、上肢组合运动,加强患者颈椎本体感觉器的重建,大量激活颈部肌力,以此提升患者颈椎及软组织的稳定性。因此PNF治疗NTCS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采用PNF技术能显著改善患者颈椎的关节活动度,降低障碍程度,缓解疼痛,提升颈椎各方面功能,值得推广及深层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