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的时代“剧”变
——管窥建党百年之际的中国电视剧创作

2021-07-23 03:00文/叶
新世纪剧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题材红色创作

文/叶 莹

红色题材作为中国影视常写常新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使它同时具备了塑造英雄模范、焕发群众激情、厚植爱国思想的多重功用。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们善于把握当下历史机遇,利用红色文化激发生产潜能,促进我国电视剧行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良好态势从外因上来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巨变,从内因上来说则固然离不开影视从业者的审美追求在不断提高。本文拟从当下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创新之处进行浅析,为今后的主旋律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电视剧《觉醒年代》宣传海报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剧制作模式积累了几种颇为成功的叙述样式,其中不乏一些优质的电视剧,然而,参差不齐的质量导致总体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准。伴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整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时代发展之迅猛,新一代观众的价值观正悄然发生着巨大改变,那些不眠不休的婆媳矛盾、套路化的宫斗、商战、矫揉造作的小情小爱已经不能唤起当代观众的共鸣。究其原因,无非是旧题材、旧观念跟不上新形势,新理念。尤其是长期处于“老大难”的红色题材,持续的低收视率,低迷的经济效益,甚至年轻观众大多谈“红”色变。如何将主旋律题材与当下观众找到审美契合点,如何在变局中打开新局,在机遇中寻找新机,成了红色题材创作者们亟须迈过的最大一道障碍。

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为精品佳作,往往通过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研判:第一,观察其是否在受众群中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主题内容是否具备观照现实的穿透力以及反映时代风貌的表现力;第二,对后世的创作及艺术生产是否有镜鉴作用;第三,其核心精神内涵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全民热谈的两部“命题作文”——《觉醒年代》与《山海情》,在今年都产生了现象级的影响,自开播起便热度不减,豆瓣评分高达9分以上,成了迄今为止口碑最好的两部献礼建党百年的电视剧作品。前几年一系列新主流电影崛起后,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正在快马加鞭地迎头赶上,其美学范式开始步入了一种新境界,实现了思想、情感、美学、技术在更高维度的创造性融合。

经典主旋律题材的当代书写,绝非易事。对于创作者来说,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史实经过的再次还原和主题意蕴的深度开掘,还在于如何从这些家喻户晓的集体遭遇、心灵激变中找到匠心独具的叙事切入点,且最大程度地克服传统认识和全知视角,这是当代创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找到其解决办法,最简单的无外乎两点:作为红色题材的创作者,一要勇敢“守旧”,二要大胆“创新”。

首先,创作者的创作导向要“守旧”,即始终坚守以人民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自我革新中,中国文艺从未离开过人民的生活,从未远离过真实的土壤。我国的主旋律作品向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这种独特的内在情感指向,最终决定了现实主义流派是最适合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手法。《巡回检察组》讲述了新时代检察官维护人民的正义和法律权威的故事;《大江大河2》讲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几代人的生活变革;《山海情》是对我国脱贫攻坚这一世界性伟大壮举的致敬;《在一起》是对我国全民抗击疫情的真实写照,展现了涓滴汇海的中国力量……早期许多类似“命题作文”的红色题材陷入了“重事件,轻人物,喊口号”的泥淖,所以鼓励创作者们不仅要“身在”民间,更是要“心在”、“情也在”。无论时尚流行元素和潮流风向标如何变幻,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神内核应始终如一,这才是艺术作品真实性的终极追求。当代电视剧的创作者既要有敢于直面现实、积极介入生活的勇气,又要有不怕揭短亮丑、吐故纳新的理性反思,这些精品佳作的诞生离不开编剧们细大不捐的创作态度,更离不开年轻创作者们自觉的美学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从素材选择上来说,即“以人物凝聚素材比根据理性观念选择素材更为丰富。”[1]《觉醒年代》和《山海情》这两电视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提炼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即写出了人伦情感、人民立场和人性真实。当影像画面的叙事表达一旦有了人文筋骨的支撑,即使再稀松平常的平凡生活也能焕发出恢弘史诗的磅礴气韵。无论历史定义他们多么伟大,在剧中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夫妻之情、舐犊之情、朋友情谊,也有“此事古难全”的无奈唏嘘。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李大有一开始对于国家政策不信不配合,不吊庄、不搬家,连扶贫鸡都敢吃,到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成功后的欣喜与激动,表现了人物的前后对比。马得福、水花、麦苗、马得宝等人身上的坚韧勇敢、朴实无华、乐天开朗、心地善良等特点,这些人的变化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变化的缩影,更是体现了共产党对人民承诺的践行。

其次,经典题材的开掘角度要大胆“创新”。对于红色题材这一类的电视剧来说,它的创作起点要远高于普通的家庭伦理类电视剧,因其受着历史真实事件、网络舆论探讨、家属后代意愿等的多重制约,注定了红色题材需要“戴着镣铐跳舞”。如何在重重束缚之下找到新的突破口,最考验创作者的水平,也决定了该作品的高度。

叙事视角要大胆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在一起》《石头开花》《功勋》等剧则采用单元剧的制播模式,每几集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既能最大程度浓缩多个真实故事,又能使剧情节奏加快,不拖泥带水,对于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来说,非常适合观看。但如果将《山海情》《经山历海》《石头开花》《枫叶红了》仅仅定义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定制剧,显然是将它们的艺术水准大打折扣。这些剧目成功地革新了观众对于“扶贫题材”的固有认知,以影像的力量聚焦这些时代奋斗者的群像,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图景的家国赞歌。它们的共同点是,并没有像早些年的传统定制剧一样,一味地高歌或大量地使用旁白阐述政策多么好,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一部剧作来写,而不是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将笔触落于基层治理的宏观问题,也有诸如婚恋问题、家庭伦理、工作及教育等民生微观现象,将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变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映射,在观众中起到了极好的社会效应。倘若这些创作者没有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没有对人性睿智的分析,没有对基层群众的真切关怀,这些作品便不会时刻流露出如此动人、朴素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与同类题材相比,《光荣与梦想》的结构形式大大拓宽了主旋律题材的叙事表达方式。它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一群人无意中发现了杨开慧藏于故居的手稿,故事便由此缓缓展开。该剧将建党初期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揭示和具体剖析。结尾处将1954年与2019年的阅兵典礼进行比较,带领观众领略了现今这个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战争已经远去、硝烟已经散去、英雄已经故去的时代,是一个重新召唤英雄情怀、革命豪情、信仰理念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忘初心、寻找初心的时代。还有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2——突围》,为跟现代人的品位尤其是年轻观众快节奏的欣赏习惯同频共振,创作者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悬念、突转、发现的编剧技巧,使得故事迂回曲折,惊心动魄,让观众有“追剧”的快感。这些作品,不仅探照到过往类似题材的创作方法的盲区,而且用诸多新颖的叙事手段,引导着观众正确的价值观走向,启发人们无限的思考。

电视剧《巡回检查组》宣传海报

口碑和收视率兼而有之的《觉醒年代》可谓为红色题材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该剧将视角聚焦于1915-1921年,以多种叙事手段和表现形式呈现了一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找到救国之路而上下求索的历史画卷。本剧中开篇便采用了多线并置的叙事结构,一条线为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和李大钊想找到一条救国之路,并决心回国办刊物,以开民智;另一条线则为陈独秀与两个儿子之间的父子矛盾,实则是每个革命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即在家与国之间的取舍。这种潜在的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父子矛盾,实则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困境。另外,“循道”“行道”“殉道”不仅是对李大钊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第一代共产主义者身体力行的轨迹,用生命践行难能可贵的真理。用新文学的力量启蒙大众的思想,用改革大众思想来救国,年轻的他们满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以一颗赤子之心保卫着祖国母亲,希望找到一条救国之路,以唤起国人的思想彻底觉醒。那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信念、牺牲奉献的时代,一个纯粹、火热、充满激情的时代。

《觉醒年代》一剧主要展现的起承转合不单单是依靠连续的历史事件来构成,而是采用了一种写“故事”而非写“历史”的创作精神。剧中社会变革进程和思想观念进化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这种鲜明而突出的叙事节奏,很容易会写成纪录片和广播剧。但是本剧中,为了规避历史画面的重复性和单调性这一弊端,导演采用许多高科技的画面制作手法,将许多充满了电影感的蒙太奇镜头运用于剧中剪辑,以加强叙事。例如陈独秀与二子从起先的“相看两厌”,父子矛盾尖锐,到最后送别二子、与若干年后二子为了革命慷慨赴死的画面交叉剪辑,催人泪下。本剧影像画面的呈现几乎已经达到了电影画面的制作水准,注重强调镜头的语言,画面的色彩,隐喻的意象,将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一以贯之,使得电视剧的整体风格唯美、浪漫、雅致,又不失激昂、热血与澎湃。该剧十分注重影像之美,这是以往红色题材电视剧甚少注意到的细节之处。

电视剧《大江大河2》剧照

这些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绘就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弘光影画卷,精致而宏大,平凡而热血。这既是对电视剧这门大众艺术的一种翻天覆地的革新,更是对红色题材长期陷入难点困境的一大突破。这些创新的叙事视角,独特的个人风格,崭新的艺术理念,通过一个又一个影像的呈现,用寻迹还原革命征程,用故事打动现代观众,用影像助力党史教育,这些献礼建党百年的优秀剧作终将得到时间的厚待。

《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认为“一篇好的文章产生的力量,不输机枪大炮的力量”。在建党百年之际,涌现出来如此之多的主旋律佳作,并在社会上引起了诸多反响,正说明了:一部好的剧作产生的力量,也绝不输网络媒体的力量。回顾21世纪以来的影视行业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创作者们正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有的放矢地调整创作航标。尤其是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这几个重大时间节点上,近几年的主旋律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品质上可谓佳作频出。这一创作新景观,能够使人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文艺作品与社会变革之间日趋紧密的联系,并且不同门类的文艺作品因特殊的时代文化语境也不谋而合地产生了共同聚焦点,即关注重点现实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不宁唯是,在创作过程中,由聚焦主旋律作品创作而辐射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介入视角与剖析角度,不仅对于培植当代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涵养红色文化底蕴,消弭人与人、人与社会和时代之间的隔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近几年来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主旨诉求。

虽说红色题材的创作实属不易,但也有规律可循:第一,当遇到指令性任务或曰“命题作文”时,既不要马上答应接手,也不要立刻排斥接受。要做的第一步是首先充分调查史料,了解对方需求,确定自己是否能驾驭这个题材;第二,接受“命题作文”后,一要看、二要想、三要下。也就是多看资料,勤加思考,亲近生活;第三,在创作故事之前一定要梳理脉络。很多红色题材往往是以人物、事件或时间为主要脉络,只有梳理清楚了,才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故事网。早期我们的“抗日神剧”频出,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创作有很大损伤,无非就是这三点做得有失水准。任何时代都需要红色题材的作品,但是不能因为迎合大量需求就粗制滥造。红色题材电视剧的确是为了宣传红色思想的一种艺术载体,宣传品不一定是艺术品,但艺术品都会蕴含着宣传的影响力。也许可以这样说,主旋律作品应该是蕴含着宣传影响力的艺术品。虽然现在无力也无权为此定义,但如果是连观众都不爱看的艺术作品,那就肯定不会有生命力,更遑论宣传的影响力。观众的喜爱程度是评判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占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电视剧《在一起》宣传海报

在意义非凡的2021年,中国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水平整体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主要表现为:从受众群体来看,主旋律作品的观众不再主要针对中老年群体,而是逐步年轻态、创新化;从人物塑造来看,不再简单地将剧中角色形象符号化、扁平化,或将其当作铺叙事件本身的工具,而是首要立足于刻画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叙事视角来看,描摹时代巨变的红色题材不仅只采用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多地将笔触伸向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境遇。讴歌祖国、赞颂伟人是时代永不落幕的主旋律,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史是我国壮丽史篇中最悲壮、最伟大,也是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诞生过无数具有坚定的信仰理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的革命伟人。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制播,正是响应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号召——自觉地回顾建党百年之路,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的影视剧创作领域,红色题材的精品不仅带新一代年轻人回顾了思想政治革命的悲壮历史和缅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伟大业绩,同时,也实现了当下艺术文化样式的拓新,更是激发了当代观众的爱国爱党情怀。

注释:

[1]姚扣根:《电视剧写作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题材红色创作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红色是什么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红色在哪里?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追忆红色浪漫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