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列德庆:追寻最纯粹的自己

2021-07-22 22:17张颖鑫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庆艺术创作境界

张颖鑫

《云NO.9》115cm×150cm 油画 2014(已收藏)

“我现在是越来越走火入魔”

“我现在是越来越走火入魔,真的是走火入魔”。

这是与赤列德庆见面时他对自己现状的表达。这种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常常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但对赤列德庆而言,这种“秘密”就是寻找自我以及向上攀登所追寻的某种境界。

“我现在画画的时候会不断寻找一种境界,可能那种境界是虚的,但却能感觉到自己在往某种方向奋斗,在不断地向上攀登。”

翻开赤列德庆的履历,1987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的他一直行走在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上。2011年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又继续攻读该专业硕士,2017年结业于“第六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

“我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他简单且平静地说着这句话,似乎画画对他来说就是坚持自己的热爱,且愿意为之付诸一生的努力。而他的这种“努力”在近几年来,也逐渐被艺术市场所发现。

2015年,赤列德庆的个人作品首次在拉萨市的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展览,那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那次展览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艺术家而言,“激动”已是在他的作品之外最为真切的表达。就像那年展出的他的系列作品《云》一样,色彩浓烈,充满创意和想象,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他自己,每一个自我都在呼喊和宣泄,以此来表达他对时代的思考,以线条和色彩为工具,描绘出当时自己的状态,描绘他眼中的人生百态。

生活照

作为藏族艺术家,藏元素通常也是自我情绪的表达方式之一。但从赤列德庆的作品中,却往往看不到那些藏元素符号的存在。“艺术不需要符号,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赤列德庆认为很多人在创作中都会希望让符号去承载某种文化,可文化应该属于其自身,这种具有高度的文化指向不需要借用某种符号带来意义,而应该自然而然地对观众传达某种东西。

同样是在《云》系列作品中,他创作的每一个“自我”的灵感都源于藏传佛教中的大威德金刚形象,以这种令人“恐惧”却情感外露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情绪,表达藏文化的思想,用艺术创作表达属于自己的语言。

“不能为艺术而艺术”

“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这是赤列德庆一直强调的一句话,“要把自己的想法、思想借助某种东西上升到一定的层面上。”从他的作品中看来,在这种层面上也一定有一部分是属于色彩。

对于色彩,赤列德庆有着自己独有的一种敏感。似乎来自某种必然的联系,他本科时期的毕业论文就与色彩相关。在绘画学习中,他一直不断地研究色彩,且执着于色彩,从身边的事物中也能觉察出他人看不到的色彩。

当然,我们不能轻易地将他这种对色彩的敏感定义为“天生”或是“天才”,但确实能从这些色彩中找到赤列德庆创作中的独有魅力。

“艺术本身是一种语言,一种艺术家自身的风格”,这是他对自己这种特有的艺术语言的阐述。

当问到他的个人创作风格时,不苟言笑的他略带害羞地说自己的作品比较“炽烈”,而这二字的发音恰好与他名字中的“赤列”相同。细看他的作品,无论是线条的勾勒还是人物的描绘,抑或是那些在作品中“被消失”的内容,往往都以最为平静的画面“呐喊”出最炽烈的情感。

在创作中,他最擅长的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自认读过的书很有限,获取的知识也有限,所以在赤列德庆的生活中,他更喜欢去思考,去思考大师的作品、身边人的作品,以及自己的作品。

赤列德庆的这种思考更像是在不断拒绝和接纳自己。

最初,他的思考会从作品的形式出发。如2018年的《肖像》系列,在他之前的作品创作中,黑色颜料一直是被拒绝的,而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黑色。从拒绝使用到大胆使用,再到与其他色彩融合创作新的作品。从艺术創作上看,这往往是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拒绝、打碎、接纳,再到重组新生,慢慢认识自我,找到自我,而后才能开始追求更为精进的境界。

《肖像 NO.1》60cm×80cm 油画 2018

《肖像 NO.3》60cm×80cm油画 2018

“需要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走进赤列德庆的生活,会发现他当下的作品与之前的创作有所区别的原因,除了他在不断精进思考外,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女儿。小女儿今年正上一年级,因为爱人工作的缘故,平日里负责照顾女儿的都是他。

他的家中堆放了许多玩偶和洋娃娃,还有为女儿打造的粉色书桌,每一件物品看起来都充满了纯真与童趣。“在创作中我会向自己女儿的这种天真学习,我需要很纯净的感觉,表面的干净和内在理念的干净。”

这种对纯净的追求也一直展现在他的作品里。他表示在以往的作品,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有很多,在创作中常常会带着对艺术的某种执着,比如会考虑人物形象的变化、色彩表达、画面构造等。但在后期的作品他在逐步尝试去掉那些“刻意”的东西,把作品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自然,去追求一种连小孩都能明白的创作。“我需要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不希望自己的想法停留在某一步,会感觉自己没有自由。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一种平凡的创作,不代入其他身份情感或其他标签的创作状态。”

从其2020年的《无题》系列作品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种自然通过色彩的表达,这些色彩线条不断传达了那种无拘束的自由感,更能让观者从中体会到赤列德庆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赤列德庆似乎一直在强调这种自然的状态。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中,他总能让自己沉浸于“自然”之中。平日里的他喜欢让自己回归“原始”,一个人进入森林,一个人走进大山,即便是路边的石头,他也会去触摸,去感受这种真实的状态。“不能成为艺术的奴隶,要真实地存在,真实地活着。”让自己返璞归真,去超越某种既定的概念,让自己达到那种最为真实和纯粹的状态。

谈话间,赤列德庆还笑言自己是个特别能毁掉画的人。如果某幅作品自己不喜欢或者没达到理想的程度就会将其毁掉,或者把布撕掉扔掉,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种毁掉的过程更能促进自己情绪的表达。

当然,这种“毁掉”也展现了他那种纯粹的自然状态。

从其最新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某种消亡的过程,就像是坛城沙画一样。这一系列作品中的每一个物相都有被“毁掉”的过程,包括作品最后的签名,也有意无意地被他遮毁。这一点融入了藏文化里一个观念,“一切事物最终都会消亡”,作品中的绘画技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法达到的某种境界,而在追求纯粹自然的他看来,“消亡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

《寺院 NO.2》70cm×95cm 油画 2018

“要把对自己的认识和看待艺术的境界提高”

从2015年至今,赤列德庆的作品在拉萨、南京、上海、北京、意大利威尼斯等地多家美术馆所展出,同时他也被称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当代青年艺术家”,但这样的称号对他来说也只是某种会消失的标签,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将自己局限在某个标签里,而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赤列德庆的这种“交代”从创作之初便刻印在他的心里,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将眼光聚焦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去看其他更优秀的艺术家,去了解他们的创作高度。“要把对自己的认识和看待艺术的境界提高。”赤列德庆认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才能不断向上攀登,找到最为真实和纯粹的表达。

这种“真实的自我”也表现在其《肖像》《村庄》《寺院》等系列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或建筑都摆脱了固有形象,比如人物的肤色可以是绿色、蓝色,高山可以是粉色,寺庙可以是紫色。这种固有色的打破往往都是为了去掉“物相”这个概念,赤列德庆认为人应该从固有思想中“跳出来”,去掉人们意识中的东西,抛开思想上的“标签”,才能看到眼前事物最为真实的一面,而艺术创作往往在这种“打破固有”中才能创造出另外的一些东西。

《村莊 NO.1》60cm×80cm 油画 2018

在对自己作品的介绍中,赤列德庆始终会提到自己的情绪释放,无论是最初的具象描绘,还是后期的抽象线条,他总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创作时的情感。“画了这组画后我内心很难受,总觉得某些情感需要释放出来,即便是回头再看这些作品时依然能感受到创作时的心情。”描绘情绪的过程更像是他所提到的一种修行,无论是看书还是创作,在攀登中精进,在创作中与自己“搏斗”,才能促使自己走向峰顶。

让多,是赤列德庆给自己取的笔名,意为与自己对立的对立面,而那个对立面就是自己,这个名字也被他翻译为“做我自己”,这是赤列德庆从事艺术创作以来一直抱有的初心。保持自我,不随外界事物而改变,抛开无意义的追求,才能找寻到那个最为纯粹和最本真的自己。

猜你喜欢
德庆艺术创作境界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 in Crassostrea gigas and binding pro files with GII.4 Norovirus*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亚硫酸盐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