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符号”与“真实的现实”

2021-07-22 02:31黄岭贝
创作评谭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群符号集体

黄岭贝

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自21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经济持续繁荣,这一切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导向了生产的相对过剩,为了能够消耗掉过剩的产品,消费行为开始被鼓励和提倡,进而发展出了消费主义文化。现在,消費主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成为一种遍布全世界的文化现象。

在消费主义文化当中,粉丝的文化消费又被看作一种十分典型的代表。粉丝分为很多种,其中“cp粉”指的是喜欢某对情侣的粉丝。他们会假想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或两个虚拟人物是情侣关系,并为他们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消费。

一、粉丝文化消费中的符号生产

在传统社会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但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物的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开始更多地关注其符号价值与象征价值。正如尚·布希亚在《物体系》当中所说:“可以将消费设想为一个我们的工业文明特有的作用模式—条件是要将由一般接受的意义中:把它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程序,释放出来。消费并不是这种和主动生产相对的被动的吸收和占有……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1]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消费的异化,物品只有在成为符号之后才能被当作消费的对象。而我们当今粉丝文化当中的文化消费现象,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符号消费的内容。在粉丝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生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由粉丝和产品的提供者共同完成的,粉丝本人也主动地参与到了产品意义的符号生产当中,并且通过这一方式和产品建立起了特有的联系。

以粉丝文化当中的“嗑cp”为例,粉丝所喜欢的cp组合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是由粉丝们参与其中并且和产品的提供者共同生产出来的符号。那些明星所构成的cp组合在公共领域的各种互动或者在影视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表演,都会被粉丝们拿来作为解读的文本。“cp粉”会在这些文本的基础之上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私人化解读。解读的内容大多都落脚在这一对组合之间亲密关系的结构上,比如两个人的情侣关系当中谁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两个人的性格和趣味是否构成互补等一系列的内容。

“cp粉”参与到了文化消费符号的意义构建当中,并且在“嗑cp”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情感体验的满足。cp组合这一符号通常可以满足粉丝对于理想爱情的情感体验,因此cp组合这一符号的意义通常呈现出了粉丝心中理想爱情的形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听到粉丝高喊着,“我可以单身一辈子,但我追的cp一定要在一起”。事实上,爱与被爱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情感需求,粉丝们喊出这句口号,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爱情,不向往爱情,而是因为在“嗑cp”的过程中,他们对于爱情的情感需求本身就获得了满足,甚至因为他们在构建符号意义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是远超现实所能遇见的理想爱情模式。他们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活动中可能会获得比自己谈恋爱更大程度的满足感。

正如尚·布希亚所讲的那样:“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因此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有的是一种任意偶然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这时,它便进行‘个性化,或是进入系列之中,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2]在“嗑cp”的符号生产的过程中,不同的粉丝对于理想爱情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他们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待注入符号中,从而给生产出来的符号打上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印记。这样生产出来的符号所具有的意义是具有私人性、个体性的。在这一生产过程当中,所有人共享同样的现实文本—客观世界当中cp组合之间所发生的互动,但最终生产出来的符号各有不同。在文化消费的过程当中,消费的重点并不在于产品本身如何,而在于消费者参与到产品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的生产当中之后,建立起具有差异性的符号内容,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符号的生产与产品之间产生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粉丝同消费符号之间的联系并非单向的,他们之间建立起的是双向的联系。粉丝在参与到生产消费符号过程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符号所携带意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单单体现在个人情感欲望的体验和满足之上,甚至可能在情感满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影响到粉丝对于世界、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同样以上述的那句“cp粉”的常见发言作为例子,当粉丝在“嗑cp”的文化消费过程当中获得了足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后,他们就不再想在现实世界当中尝试去开始一段爱情。某种程度上,他们同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会在符号意义的消费当中钝化。当然,这里只是具体例子的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下粉丝受到自己所生产的符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复杂,落实到每个不同的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差异性的体现。但具有一致性的内容是,粉丝同自己参与生产的符号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他既参与到符号意义的生产当中,为自己所要消费的符号注入个性化内容,同时他又在消费符号的过程当中,被符号所携带的意义影响着。这种个体化的联系的建立,就是我们当下文化消费的内在机制。

我们借助“嗑cp”这一现象,可以看到文化消费现象的整体面貌,这正是尚·布希亚所说的“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这一关系不仅仅指人和被消费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人和集体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粉丝社群中的话语强权

粉丝文化消费的途径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参加演唱会、买周边、进行各种线上或者线下的应援活动。尽管粉丝在文化消费中生产的符号具有差异性,但他们常常会组成粉丝社群来共同参与到某项文化消费的活动中去。在粉丝社群当中,粉丝之间存在关系网络,他们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这种因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交际活动,会在粉丝的社交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社群交流是粉丝们表达自我和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

粉丝社群本身具有一定的类宗教特征。以“cp粉”为例,粉丝群体内部具有严格的类别划分。在某一对“明星cp”的组合当中,会有更喜欢其中哪一方的区分,以及自己是那个明星的什么类别的粉丝划分。这样一来,同一个“明星cp组合”的“cp粉”,被不同的具有特征性质的区分要素划分成了一个个更小的“cp粉”的社群单元。在这种划分过程当中,粉丝自身的差异性不仅没有得到强调和尊重,反而被抹平了。当我们使用这种表现化的手段对社群中的个体进行分类和归纳时,无疑就是在抹除他们个体的差异。

粉丝进入粉丝社群之后,粉丝社群会作为一个消费单位,有生产出某一特定类型符号的需求。当这一特定类型的符号意义被生产出来后,粉丝社群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接受这个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并且将这一符号意义带入到自己的文化消费活动当中。可以明确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粉丝自身的差异会被抹平,集体的意志成为话语权的主导者,这无疑是粉丝集群的类宗教特征的最好体现。通常情况下,集体的意志是由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意志同集体的意志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当这种冲突发生时,个体的意志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顺从于集体的意志,并融入集体当中,那么个体就会被迫接受集体所生产出来的符号意义;二是坚持自己的意志,并脱离集体,个体或许会因此失去集体当中所获得的认同感,但也能因此保留住自己个体的特异性。在“cp粉”的集体社群活动中,通常组织者都会要求报名活动的人利用已有的特征性標签阐明自己的立场,然后再将立场不会产生冲突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统一的集体意志。这种个人纳入集体之后差异被抹除,取代以统一的集体意志的现象,无疑表现出在粉丝这一消费群体当中由多数人所主导的话语强权支配结构。

三、“虚拟的符号”与“真实的现实”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当中,消费者大部分的情感需求的满足都来源于同生产出的符号意义之间产生的联系,而并非来自物本身的功用价值。换言之,消费者的幸福感来自自身的想象所抵达的世界,几乎是完全在精神层面上的互动过程,而缺乏现实的支撑。当“cp粉”在“嗑”一对cp时,那对cp组合之间是否真正具有恋爱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粉丝认为他们是在恋爱状态当中,哪怕是那对cp组合公开宣布二者之间并没有恋爱,粉丝们也可以把这当作一种为了逃避大众视线的迂回之策。粉丝所构造出来的符号意义在不断生产的过程当中,对于现实文本的解读有时会严重脱离现实本身。对于粉丝们而言,他们所构造出来的那一个他们所希望相信的符号意义,才是真实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只能被他们的想象力所抵达。

当“虚拟的符号”和“真实的现实”产生碰撞时,难免会有割裂感。在这种冲突当中,粉丝往往会选择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其结果就是他们可能会进一步沉浸于其中。这也就是为何很多粉丝在“嗑cp”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反而并不想自己去谈恋爱了。试想,他们在“嗑cp”时所体验的是自己最为理想和完美的爱情,当他们从这种爱情体验当中获得情感满足之后,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恋爱还有什么吸引力呢?这种在“嗑cp”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与浪漫的极度想象,实际上却是对现实的逃避。这种粉丝文化消费背后所掩盖的过度想象与逃避现实,或许是需要我们去警惕和反思的。

注释:

[1][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2][法]尚·布希亚:《物体系》,第223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社群符号集体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