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诗歌、游记和散文均已有中译本,然而至今国内仍无人翻译其论著《心理分析与无意识》及其续作《无意识幻想曲》。两本“意识”论著主要探究了人非理性意识(无意识)的来源、性质、活动以及人之存在、生命价值和育人、做人问题。这两部作品中的宇宙本体论、意识论、存在论、价值论、育人论和做人论环环相扣,构成了劳伦斯的人学体系。全面把握这一人学体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劳伦斯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也启示我们重思人之本真、人之价值以及做人和育人问题。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非理性意识;直觉;教育论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通常写作D. H. Lawrence)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近800首诗、54部中短篇小说、10部长篇小说、60多篇重要散文、4本游记、5000多封书信以及3部论著。虽然其诗歌、小说、散文、游记和部分书信已有中译本,然而至今国内无人翻译其重要论著,尤其是劳伦斯阐释其人生哲学、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分析与无意识》(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1921)和《无意识幻想曲》(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1922)。前者主要阐释了人之非理性本质属性、第一(无)意识场四大中枢的活动和性质以及非理性直觉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实现天人一体的重要作用。后者探究了第二意识场的四大中枢,阐释了宇宙本体、人之本真、教育本质、兩性相处、夜晚自我、梦之解析以及正常作息。两本小书内容庞杂、结构松散、术语玄奥、不易释译,但是其中的宇宙本体论、自我本真论、意识活动论、生命一体论、生命价值论、育人做人论环环相扣,构成了劳伦斯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按照劳伦斯(2004)在《无意识幻想曲》前言中的声明,是对其小说、诗歌主题的“推导归纳”。全面把握劳伦斯这一思想体系,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小说、诗歌主题,还能启示我们重思人之本真、人之价值以及做人和育人问题。
劳伦斯考察人之本质或本真,不是从人之社会属性出发,而是从生命本源着手。在他(2004)看来,任何生命,包括人,都是生命本源所创;人之孕育不只是父母精卵的两相结合,还有生命本源——圣灵的自然驱动,即“体内的母亲、体内的父亲和圣灵”。由于生命本源不可言说、不可理知,他(1971)还名之以“第三样东西”:“两个氢,一个氧,是水之成分,但如果没有第三样东西,它们就生不成水。它是何物,无人能知”。生命本源创造一切生命,又寓居个体之中。寓居人体之中的宇宙本源构成了自我本真,天赋本真位于人之腹部,展现为人之非理性直觉本能。
在劳伦斯(2004)这里,天赋之非理性直觉本能也叫无意识;无意识具体发自腹部肚脐之下的意识中枢——太阳神经丛(solar plexus),此意识中枢是“第一大脑”“首大意识”所生之处:“就在肚脐下,住着活跃着的第一大脑(the first mind),即首个意识。从受孕时刻,即第一个细胞的形成,到人死亡时细胞的破裂,首大意识中枢就居于太阳神经丛”。换言之,人除了头部大脑之理性意识,还有腹部大脑之非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先于并独立于理性意识。劳伦斯(1950)认为,人之大部分意识是非理性意识,人只有通过非理性直觉才能活出生命,实现真正交感:“男人单是通过直觉,就能活出生命,感知女人、世界”。劳伦斯(2004)重视腹部的非理性意识,还因为这里是“我之为我的源泉和家园”。也就是说,腹部第一大脑的无意识活动,构成了人之本真。换言之,人之本质在其无意识或者说非理性。关于独立于头部大脑的“腹部大脑”,劳伦斯之前之后的两位美国科学家也有发现。第一个提出“腹脑”之说的是美国科学家罗宾逊(Byron Robinson)。罗宾逊(1907)认为,人的腹部和盆腔有一套思维中枢,这套思维中枢游离在腹腔的神经网;这些神经中枢的活动独立于头部大脑,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负责调节内脏的功能,如吸收、分泌、营养分配等。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格肖恩(Michael Gershon)(1988)则认为,“腹脑”位于胃肠壁,其思维形式是直觉,不同于大脑思维,并独立于大脑思维:“肠神经系统是神经整合加工的独立场所,这里构成了第二大脑。肠神经系统虽然可能永远不会做三段论推理、写诗弄文,或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却是能思考的大脑”。简言之,罗宾逊、格肖恩的理论都指向这样一个观点:人除了头部大脑,还有一个大脑,这个大脑或在腹部,或在胃肠,有着不同于头脑的思维系统。可见劳伦斯和格肖恩都重视腹脑活动。不同的是,格肖恩(2017)是因为这“对于生存和幸福至关重要”,劳伦斯则是因为它能建立真正交感,构成人之本质所在,对于活出本真、绽放生命至关重要。
与无意识或腹部第一大脑相对的则是头脑意识(mental consciousness)。头脑意识发自头部大脑,体现为人之理性思维、头脑观念和抽象理念。劳伦斯认为,现代人被机械观念、功利至上等观念主宰,成为观念之人;人被这种后天观念支配,必然压制天赋的无意识直觉本能。关于直觉本能,劳伦斯特别强调了吸引意识和排斥意识,指出两者的互补共在性构成了宇宙存在法则,为万物和人类所共有。人之吸引、排斥意识分别展现在身体前后的交感中枢(sympathetic centres)、自主中枢(volitional centres)的活动中。前者使得人与他人、万物产生吸引交感,后者则使人保持个体自主。两者的互补平衡,使得人类与万物在不失自我的同时,还能进行生动连接(living connection)。人类与万物正是依靠彼此的生动连接,来获得能量滋养。万物没有人之理性思维,不如人类高级,然却因为免于观念和私欲的干预,反倒能够保持吸引和排斥之平衡,实现与其他生命的一体交应。人有大脑思维,看似高于万物,然而会压制其直觉本能,阻断生来本有的一体感应(高速平,2017)。
劳伦斯重视直觉感应和生动连接,是因为对于他(1980)来说,宇宙万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都是散发能量的活生命,都是由同一生命本源所创,本就处于一体连接当中;人正是从一体连接当中获得生命能量:“我们依靠宇宙而生,身在宇宙而活……当我们与之连接,它给予我们生命”;要与其他生命建立真正连接,只能通过直觉,因为理性之思会产生主客两分。人与万物如此,人与人亦然。如果两性之间的交往是直觉而发,就会产生心电感应;如果怀着功利目的和理性考量接近对方,则不会产生真正碰撞。由于直觉而发的连接能产生能量循环和巨大活力,劳伦斯(2004)称之为“生命—电路(life—circuit)”。与人产生电路循环的可以是恋人、亲人,也可以是身边的花草、玩具、桌椅,甚至住所。劳伦斯指出,现代人感性不足,理性有余,大多以理性思维和功利观念对待婚恋、亲人和自然,因此创造不了富有活力的婚姻,培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恢复不了原初的天人一体。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劳伦斯最重视两性关系。他在众多小说中展现了直觉受压、婚姻乏力的两性关系,并在意识论专著中对其缘由和危害进行了分析说明。他认为,夫妻一方,特别是妻子,如果过于看重物质,就会忽视与对方的直觉交感,建立不了富有活力的婚姻,如小说《英格兰,我的英格兰》(England, My England,1922)中因丈夫“拒绝为钱工作、宁做‘天生玫瑰”而与之疏离的温妮弗莱德,《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1913)中为账单问题与丈夫斗气隔膜的莫雷尔夫人以及《木马赢家》(The Rocking Horse Winner,1926)中讲究排场、忽略丈夫的海斯特等。在劳伦斯看来,女人被物质观念所左右,不但危及两性关系,还会伤及孩子。理由有二。其一,两性关系不好,父母容易把重心转到孩子身上,甚至会对孩子产生占有欲和支配欲。这样一来,就会过度刺激孩子的交感意识,弱化其自主意识,致其长大之后不能自主发展两性关系。短篇小说《美妇人》(The Lovely Lady)和《母亲与女儿》(The Mother and the Daughter)中的两位母亲就是过度干预子女婚姻、带给孩子苦痛的代表。其干预后果,正像《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对母亲所抱怨的那样:有你在,我就找不到爱人。其二,若父母被金钱理念宰制,就无法给予孩子自然关爱,甚至使孩子为金钱所奴役。《木马赢家》中的海斯特就是这样的典型。她一心要过优越的生活,儿子保罗为满足她,不惜拿命赌马。为此,劳伦斯指出,家长应该摆脱束缚人性的理念,恢复自然而发的情感,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关切。用他(2004)的话说:“母亲必须以真正随心而发的自然情感对待孩子,尽可能让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动态互应真实自然,也就是说,不要让理念或意志使之扭曲”。
劳伦斯在意识论著中除了阐释大人金钱至上对家庭带来的伤害,还点明了小学教育摧残孩子天性的两种不当做法:大量灌输抽象知识,过度开发理性思维。他认为,普通孩子十岁以前,不应开发抽象思维,更不应为成绩排名死学知识;家长和老师要保护孩子的直觉之感,善于发掘孩子的自然天赋,不对孩子抽象说教,不进行填鸭式灌输。他举例说,如果孩子问“草为何是绿的”,大人不要讲“叶绿素”之类的抽象知识,只需简单告诉孩子“因为草就是绿的”,然后让孩子自己直觉体验。孩子如果以直觉对之,就会与之建立生动感应,而如果用大脑思考绿色的形成机理,就无法建立真正连接。
为说明无意识直觉之于生动连接的重要性,劳伦斯在论著中阐明了直觉对于建立完善的母子关系、两性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作用。他认为,孩子出生之后,母子最初的交流多是以直觉而为。婴儿生下来便会找奶,不是头部大脑所驱,而是直觉本能而为。母亲也是凭着直觉感应孩子,与孩子无形相连。这种无形却生动的相连,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非常关键,因此母亲不要把孩子交给别人代管。富有活力的母子关系是直觉而生,两性关系也是如此。直觉而发的性爱能建立完美电路,带来血液的化学变化和能量更新,而受头脑支配的性爱则不能。他还特别说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他们交媾,而是因为他们吃了象征“知识”的苹果之后,让头脑知识来思考性、支配性。在他看来,他们在吃苹果之前也睡在一起,但那是本能而至,为上帝所许。除了两性关系和母子关系,劳伦斯还强调了个人与周围宇宙的连接。在他看来,人与他人和万物都是来自同一本源,本就一体,且需要在彼此交应中获得生命滋养。
劳伦斯探究无意识之源、产生过程和活动特质,强调无意识之直觉本能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之生命活力来自与他人、与万物的一体连接,为其价值论、教育论和做人论搭建了理论根基。人之最高价值是依从本源活着,不让头脑观念干预直觉本能,从而活出自然自我,与其他生命建立一体连接;而要活出自然自我,與他人和万物建立生动交应,就需保持自主意识和排斥意识的平衡;而要实现平衡,就必须遵从本源驱动,保证直觉本能不受头脑意识压制;要做到不被头脑意识压制,须从家庭育儿和小学教育做起。由此他总结道,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孩子的无意识发展过程,就谈不上科学的教育;如果无视孩子的无意识发展过程,强行灌输一些抽象知识和功利理念,就会阻碍孩子正常成人;很多人失去了自然而发的自我,不能与他人和万物建立活的关联,正是不当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过。
需要指出的是,劳伦斯对生命本源、人之意识、人之存在、人之价值等的哲学、心理学探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多是结合前人启示直觉而至。由于劳伦斯的写作多是直觉而发,书写中有好几次离题言它的现象。他写《心理分析与无意识》,起初是为了反驳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反对人们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来分析自己的《儿子与情人》,以澄清自己的“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巨大不同,结果却写起了自己对无意识性质、来源、活动的探究。在《无意识幻想曲》中,他从无意识写到宇宙论,表面看是离题,但是从其宇宙本源论和意识论来看,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因为对于他来说,宇宙万物本就一体连接,人之生命离不开其他生物的滋养,而人只有通过直觉本能才能真正建立连接。由此而论,无意识与宇宙论存在着有机关联。同样,他从意识论、宇宙论写到教育论、做人论和价值论,也符合逻辑。他展示无意识的性质和作用,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懂得为何不要压制孩子的直觉:只有人之直觉充分活动,才能与他人(尤其是恋人、配偶、子女)和宇宙万物建立真正的连接,绽放生命的活力。由此出发,就比较容易理解劳伦斯的生命价值论:人之最大实现,不是获得多少知识或物质,而是依从生命本源,做到是其所是,与其他生命建立富有活力的关系。
可以说,《心理分析与无意识》和《无意识幻想曲》中的宇宙本体论、生命一体论、意识论、价值论、教育论和做人论构成了劳伦斯的思想体系。理解了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小说、散文、诗歌中的相关论题。举例来说,明白了劳伦斯所说的“生命本源”,才能理解他诗歌中所讲的构成水的氢气、氧气之外的“第三种东西”;懂得了劳伦斯的生命同源和生命一体论,才能理解他(1988)所讲的“人之生命来自与宇宙所有物的连接”;明晰了遵从直觉与活出生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做人之论:“要做人,先用身体血液(之直觉),后用大脑(之理性)”;知道了劳伦斯反对理性至上和物质主义,看重人与他人和万物的直觉交应,就可以理解他(1978)为何把“活的”的小说人物界定为“他必须与小说中的一切其他东西具有一种富有活力的连接”,从而刻画了众多蔑视金钱价值、推崇直觉交应的小说人物。
应该说,劳伦斯的两本论著对无意识和教育本质的探究,对于国内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国内教育心理学建立在“人是理性动物”“学习是理性之事”的认识之上,主要是探究大脑学习规律和理性教学规律,把人的“学习过程”视为对“认知、技能和品德”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将“学生学习”看作其“认知、情感、行为技能”不断发展的过程(姜智,2005)。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的非理性意识,而在劳伦斯(1976)看来,人只有依从无意识之直觉本能,才能绽放自然天性,与他人和万物建立生动关联和一体感知,成为“真正之人(a true human individual)”。
总体而论,劳伦斯这两本论著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条主线:人之自然成长,应该是自下而上——先依从腹部第一大脑,最后自然进入头脑意识;倘若允许大脑接受有悖自然的外来知识,并以此支配第一大脑之直觉本能,就会背离天道、损害天性,犹如让细菌进入机体。外来知识主要有两种:一是背离直觉之感的抽象理念,二是扭曲天性的功利思想。至于为何要听从腹部第一大脑,因为这里是生命本源寓居之处,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所在。只有依从生命之源,保持生命本真,才能正常发挥直觉本能之知,并与他人万物建立富有活力的交应。由此而言,人之成功并不在于获得多少物质财富和知识贮备,而是活出自然天性和生命活力。而要培育“活出天性、绽放自我”之人,家长和老师需要明白儿童的意识活动规律,懂得为何应该保护孩子的自然天性和直觉感知,知道因何不能过早灌输抽象知识,为何不要强迫孩子追求功利目的和成绩排名。如果家长、老师不懂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持续压制孩子的自然天性,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既不会发展富有活力的两性关系,也不会正确教导下一代,如此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劳伦斯的这两本论著对生命本源、生命本真、双重意识、教育本质、两性关系和真正之人的探讨,涉及人之本源、人之本真、人之意识、人之价值和育人做人等议题,构成了劳伦斯的人学思想。把握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为我们开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婚恋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引。
参考文献
Gershon, M. 1988. The Second Brain: A Groundbreaking New Understanding of Nervous Disorders of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awrence, D. H. 1950. Selected Essays of D. H. Lawrenc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Lawrence, D. H. 1971. The Complete Poems of D. H. Lawrence[M]. Vivian de Sola Pinto and F. Warren Roberts (Eds.). New York: Viking.
Lawrence, D. H. 1976. Phoenix: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D. H. Lawrence[M]. Edward D. McDonald (Ed.). New York: Viking.
Lawrence, D. H. 1978. Phoenix II: The Uncollected, Unpublished and Other Prose Works by D. H. Lawrence[M]. Warren Roberts and Harry T. Moore (Eds.). Westford: The Murray Printing Company.
Lawrence, D. H. 1980. Apocalypse and the Writings on Revelation[M]. Mara Kalnins (Ed.). London: CUP.
Lawrence, D. H. 1988. Reflections on the Death of a Porcupine and Other Essays[M]. Michael Herber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D. H. 2004. 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 and 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M]. Bruce Steele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Ginn, C. 2017. “The Second M i n d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Provocations: 55 Short Essays[M].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Robinson, B. 1907 Abdominal and Pelvic Brain With Automatic Visceral Ganglia[M]. Chicago: BMJ.
高速平. 2017. 勞伦斯“完整自我”探析[J]. 外国文学, (6): 41—48
姜智. 2005. 教育心理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高速平,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