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超
肺癌具有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症[1]。同步放化疗是临床治疗肺癌患者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导致其胃肠功能出现异常的因素之一[2]。不仅如此,肺癌的出现,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损,心理状况出现异常,对于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消极应对行为,不利于疾病转归[3]。研究表明,给予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其病情、改善预后水平具有积极意义[4]。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病情严重,常规护理工作具有普遍适用性、单一性特征,忽视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缺乏连贯性及针对性,难以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5]。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方法,强调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再加以落实,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升其护理质量[6]。近年来,我院把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应用于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收集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4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肺癌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6.77±3.19)岁;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11例,Ⅳ期1例;疾病分型:鳞癌11例,腺癌9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5例。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6.82±3.35)岁;TNM分期:Ⅱ期10例,Ⅲ期10例;疾病分型:鳞癌12例,腺癌8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4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TNM分期、疾病分型及文化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症状满足《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肺癌”标准[7],经病理学检查后已确诊;②未行手术,于本院接受同步放化疗;③预计生存期≥6个月;④认知功能、读写能力正常;⑤知晓研究,并配合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存在放化疗禁忌;②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障碍;③智力障碍;④精神障碍;⑤合并其他癌性疾病;⑥沟通障碍。
1.3 方法 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疗。
1.3.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放化疗前,给予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放化疗知识及注意事项,说明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与处理措施,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并遵医嘱予以处理。
1.3.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①组建护理小组:由1名科室护士长、1名肿瘤科医师、1名心理学专家、2名专科护士及2名护理组长共同组建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做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肺癌、同步放化疗专业知识培训,共同查阅文献资料、书刊杂志后,制作《肺癌患者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②明确患者护理需求:患者填写完成调查表后,由小组成员进行收集、整理,明确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对20例患者进行调查,回收量表共20份,回收率100%。统计发现,肺癌同步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包括3个方面:改善胃肠功能、应对方式改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③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加以落实:a改善胃肠功能:给予患者创建清洁、静谧的治疗环境。根据患者放化疗需求合理调整用药时间,予以食用流质、半流质食品,温度适宜,进食后指导患者适度运动,以淡盐水漱口,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防止便秘、呕吐、反酸或腹胀。对于症状严重者,遵医嘱用药干预。指导患者展开放松训练,加强心理疏导,说明合理进食对于病情恢复的积极意义,鼓励患者进食。b改善应对方式: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密切沟通,组织患者展开团体活动,包括情景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至活动中,主动发言,主动表述自身心理活动,并肯定其努力。此外,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及社会支持,使患者认识到来自于外界的关心与鼓励,并形成感恩社会的思维模式。c提升生活质量:给予患者生活指导,满足其合理生活需求,予以创造安静、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注意休息的规律性。同时,结合患者耐受程度、体能状况及体力水平,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选择有氧运动方式。
1.4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统计2组护理期间便秘、恶心、腹胀、呕吐、食欲降低及反酸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持续时间。(2)应对方式:入院日,护理后出院日,分别以JCS表对2组患者应对方式进行评定。量表含2个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共20个条目,其中1~12条目为积极应对方式,13~20条目则为消极应对方式,各个条目以0~3分计,积极应对方式以0~36分计,消极应对方式以0~24分计,患者某种应对方式的得分越高,即其更倾向于该应对方式[8]。(3)生活质量:入院日,护理后出院日,分别以EORTC QLQ-C30表评定2组生活质量。量表含5个维度: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角色功能,共30个条目,1~28条目以1~4分计,29~30条目则以1~7分计,各个条目得分相加即为粗分,经标准化后,各维度得分以0~100分计,患者得分越高,即其生活质量越好[9]。
2.1 2组患者胃肠功能比较 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2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20,例(%)
2.2 2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 护理前2组JCS表中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应对方式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比较
表3 2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 n=20,分,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EORTC QLQ-C30表中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ORTC QLQ-C30各维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n=20,分,
同步放化疗为临床治疗肺癌的有效措施,然而受疾病、治疗等多种因素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损,心理状态出现异常,产生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同步放化疗效果,加之其对患者胃肠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便秘、恶心、腹胀、呕吐、食欲降低及反酸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予以同步放化疗的同时,需加强专业护理[10,11]。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是充分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给予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确保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病情恢复需求,通过有条不紊地展开护理工作,从而提升患者护理质量[12]。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JCS中积极应对方式的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胃肠功能及应对方式。研究表明,便秘、恶心、腹胀、呕吐、食欲降低及反酸等均为同步放化疗患者中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水平,因此需加以预防及干预[13]。对于患者而言,肺癌属于严重性应激事件,不仅使患者心理承受巨大压力,而且还可能丧失生命,因此面对疾病、治疗,大多患者都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感,甚至出现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中,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发挥小组成员作用,促使其专业知识得以充分利用,为肺癌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再指导患者填写调查表,明确其护理需求,并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通过给予患者提供干净的治疗环境,防止环境因素加重患者胃肠道不适感,再对患者用药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并予以食用流质、半流质类食品,同时进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胃肠道压力,规避不良因素,满足患者放化疗期间护理需求,对于改善胃肠功能,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有积极意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密切沟通,鼓励患者参与至团体活动中,在转移其注意力的同时,协助患者建立起治疗信心,明确自身价值,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形成乐观应对意识与方式。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护理后EORTC QLQ-C30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有助于提升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肺癌患者加强以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主动参与至护理工作中,通过加强生活质量、睡眠干预及运动指导等,改善患者机体状态与心理状态,降低疾病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助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护理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及应对方式,并且促使其生活质量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