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娜,聂怀勇
(1.华北理工大学 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当前,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教育领域渗透。为应对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引发了教育样态的深度变化,教育环境朝着基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智慧化转变,[1]教学模式逐渐丰富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自由切换的高度混合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样态的变化,要求高效教师具备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担负起教育信息化2.0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那么,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各项因素对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如何?怎样提高?一系列问题是高等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团队对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并从教师个人和高等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课题组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等为研究主题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为借鉴,结合教育信息化2.0的相关理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问卷主要包含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各主要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三个部分。
本次调查开始于2020年8月,10月底结束,主要选择河北省内五所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涵盖工、医、文、理、经济、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的一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调查问卷由受访教师现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有效率96.6%。
如表1所示,此次调查中,受访教师样本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以及教授科目的专业类别等方面都有所涵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受访教师的基本情况
1.认知与态度
认知与态度部分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有关政策、理念、技术工具的了解程度,对新兴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关注的主动性以及对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
从统计结果来看,受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文件、代表性技术、思维理念的认知程度较低,如表2所示,有43.9%的受访教师“不了解”教育信息化2.0相关文件、要求和理念;有34.6%的受访教师“不了解”大数据等教育信息化2.0代表性技术;有45.9%的受访教师“不了解”大数据思维、共享思维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总的来说,高效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应加大教育信息化2.0相关政策、理念以及代表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在主动性方面,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技术以及教育理念、方法等关注度不够,在回答“您会主动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技术、工具、资源吗?”时,仅有11.2%的受访教师选择“经常关注”,而有34.9%的受访教师选择“不关注”;在回答“您会主动关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教育理念、方法、策略吗?”时,仅有10.3%的受访教师选择“经常关注”,而有44.5%受访教师选择“不关注”,可见,提高教师了解、学习新兴技术、教育理念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迫在眉睫。
在意愿方面,受访教师对于利用教育信息化2.0代表性技术、方法等进行教学创新比较被动,有67.5%的受访教师选择“如果学校有要求,或学生有需要我会尝试”,而选择“非常愿意”的仅有9.6%,可见,高校教师对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主动意识还需加强。
表2 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政策、理念、技术工具等的认知情况
2.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来反映。
从统计结果来看,受访教师在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互动交流环节的设计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好。然而,多数受访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的合理选择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教师在“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选择技术工具、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平台”时存在“偶尔不知如何选择”的现象,有15.7%的受访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恰当选择;有34.6%的受访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的选择线上、线下或混合教学模式”时“偶尔不知如何选择”,另有16.9%的受访教师选择“不能够”恰当选择;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融合新兴技术及理念进行教学创新方面,受访教师更显吃力,有22.3%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36.4%的受访教师选择“不能够”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总体来看,受访教师融合新兴技术、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对教学工具软件平台的操作能力、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能力以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来反映。从统计结果来看,有44.9%的受访教师对教学工具软件平台的操作还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有45.4%的教师应加强“熟练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或混合教学活动,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的能力;有61.7%的受访教师“不能够”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方法,可见,教学策略的学习和提升也是高校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表3 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
4.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力、依据数据分析工具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精准教学的能力等方面展开调研。
从统计结果来看,如表3所示,大部分受访教师还不能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仅有11.9%的受访教师“能够根据数据分析工具给出的建议,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另外,“能够熟练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软件等记录的学习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教学”的受访教师仅有11.4%,综合可见,受访教师对基于大数据理念和工具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存在极大不足,亟待提升。
课题组成员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并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从教师个人、学校环境两个方面调查分析各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非常赞同”计5分,“比较赞同”计4分,“中立”计3分,“比较不赞同”计2分、“非常不赞同”计1分,某项因素得分越高,则表示其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1.教师个人内部因素
图1 个人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
如图1所示,受访教师认为“对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重视,没有积极性”是对他们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个人因素。教师自身对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与态度决定了教师是否愿意了解和学习教育信息化2.0相关政策和理念,是否愿意探索新兴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创新,如果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不够重视,将抑制他们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排在第二位的个人因素是时间精力。当前,高等院校职称评定的难度越来越大,科研压力随之增大,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科研占据了一线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习和探索新兴技术、教育理念的时间比较缺乏。
排在第三位的个人因素是自信心。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教学软件、平台层出不穷,此外,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信息化教学强调理念、技术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与创新,难免给一线教师带来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感觉。
排在最后一位的个人因素是认知能力。“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知识领域,对于不擅长信息技术或教育理论的一线教师,应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妥善安排内容的难度和培训的进度,即注重教师培训的个性化,尊重教师之间的差异性。
2.学校外部环境因素
图2 学校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
如图2所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最高的学校外部因素是高校的制度机制。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学校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激励、评价、考核等机制缺乏合理性,“是否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没有影响”导致他们缺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动力和热情。
影响程度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教师培训是丰富教师教育信息化2.0相关知识储备、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培训形式单一严重抑制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影响程度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是无形技术(技术与教学融合设计能力)支持与有形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强调技术与教学各个环节的融合创新,融合创新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新兴技术、平台的操作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将大大增加他们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教师对无形技术支持的渴望胜过有形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应在保证有形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提高对无性技术支持的力度。
影响程度排在第六位的是校园氛围。如果学校领导大力倡导教师学习教育信息化2.0相关技术、积极尝试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身边同事经常分享学习心得、实践体会,那么处在如此氛围中的教师也将被带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影响程度排在最后两位的学校外部因素分别是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当前,各高等院校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较大,因此,与其他因素相比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较低。
1.教师个人意识缺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个人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技术、理念等的正确认知,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受访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探索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意识。他们每天辗转于教学与科研之间,认为自己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权衡之下,他们越发忽视对新兴技术的关注,进而影响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2]
2.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通过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四个主要维度的调查,总的来看,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教育信息化2.0相关文件、技术、教育理念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很低。例如,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教师没能做到对“教育信息化2.0的相关文件、要求、理念”“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
第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不足。首先,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掌控能力不足。其次,大部分教师在通过教学设计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再次,绝大部分教师存在融合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不足。
第三,利用大数据进行个别化精准化教学的能力不足。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各种教学数据将成为教学诊断、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以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分析教学效果,开展个性化精准教学。[3]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部分受访教师不能熟练的使用数据分析工具,不能够熟练地根据数据分析工具给出的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教学。
3.高校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发现,制度机制、教师培训、技术支持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较大。课题组认为制度不健全、培训内容及形式不适合、技术支持不到位等情况归根到底是高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购置硬件设备、丰富软件资源只是高等教育进行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实现新兴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因此,高校应下功夫,想办法,激发教师学习教育信息化2.0相关知识、创新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从教师个人与高等院校两个方面提出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对策建议。
1.教师个人方面
(1)增强意识、重塑观念
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以及大数据思维等思维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融合渗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成为高校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从思想深处出发,增强意识、重塑观念,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应正确认识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对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动态变化,循序渐进地丰富信息化教学知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2)加强实践,积极探索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完全不够的,它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来检验与锻炼。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融合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体会收获,并通过反思改进不足,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为主题的科学研究,实现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平衡科研与教学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
2.高等院校方面
(1)制定完善的政策机制
首先,高校应修正已有评价体系内容滞后的现实问题,将教育信息化2.0相关知识、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一方面让教师清晰地了解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足,为能力提升提供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为高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提供具体标准。其次,应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水平调整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务的参评指标,否则,该项考核将形同虚设。再次,高校应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荣誉感。
(2)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方法不断变化,培训是教师了解教育信息化2.0相关要求、知识并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在培训内容方面,应与时俱进的增加对教育信息化2.0等有关文件的解读、新兴技术的教育特性和使用方法、新兴教学模式策略等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在培训形式上,要摒弃现场听讲座的单一、被动形式,而综合采用专家讲座、教学现场观摩、优秀案例解析等形式,增强培训的参与性,同时提供线上线下、直播录播多种培训渠道,打破教师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3]再次,培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教学设计能力强但技术操作能力弱的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对于技术操作能力强但教学设计能力弱的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培训;对于善于接受新兴技术、思维理念的青年教师,应加大培训的难度,使其快速成长为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骨干力量;对于接受新兴技术和思维理念较慢的中老年教师,适当降低培训内容的难度,而增多培训的频次。
(3)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服务
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多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势必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依托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为一线教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不仅仅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有形技术的支持,还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线上与线下以及虚拟与现实高度混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监控、评价等无形技术的支持,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