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宏,闫强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现代邮政学院,北京 100876)
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技术更新周期的日趋缩短,都需要企业将创新作为自身的核心发展战略。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与减少创新风险,企业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以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快速获取自身稀缺资源。企业可通过参加各类行业技术论坛与行业协会活动、发布或设立技术合作项目、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等途径,为融入或创建创新联盟营造各种有利条件。近十年来,尤其是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我国创新战略联盟的数量快速增长,充分带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虽然创新战略联盟模式受到众多企业青睐,但以失败告终的联盟占比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也不容忽视。如何维持联盟的稳定性及实现高质量合作,值得学界与业界共同探讨。现有文献大多从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动机、绩效、合作伙伴选择等角度研究企业结盟前的影响因素,或是从联盟成员的道德与关系层面分析联盟后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但是对于结盟后哪些因素会影响创新活动的实现与效率,以及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策略选择行为及联盟稳定性的过程,还缺乏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参与创新战略联盟后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创新行为与策略的选择,以及会对战略联盟稳定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等,都源自知识的创新。因此,笔者试图从知识场视角来探讨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创新战略联盟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策略选择引起的不同效应,以及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及企业创新行为演化规律,并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以期为企业参与战略联盟并维持战略联盟稳定性提供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为企业联盟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1.战略联盟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DEC公司总裁Hopland和管理学家Nigel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以上企业主体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通过联盟协议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风险与成本分担、生产要素在各方之间双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Teece[1]认为,战略联盟是合作企业间的合作活动。创新战略联盟是战略联盟的进一步深化。科技部等六部门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出如下定义:“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张晓等[3]认为,创新战略联盟是合作各方通过要素组合而实现的一个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李国武等[4]认为,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自由的合作关系,各成员按其需求通过缔结联盟协议而自愿加入或退出。
2.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动机
学者们对战略联盟的定义虽有不同,但对于企业参与联盟的动机却有如下共识:一是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相互学习、合作、接触和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的机会,可通过利用其他成员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创新[5];二是通过其他成员分担成本和分散风险[6]。Lerner等[7]认为,通过联盟形成的专利池可以为成员企业创造出比独占专利多出的许可收入,这也是激励企业进入联盟的主要因素。李作战[8]将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动机归纳为价值链共享、资源共享与互补、形成排他性的组织壁垒进而提升创新能力等。刘炜等[9]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企业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利用彼此的关键要素或资源进行协同开发而实现创新的活动。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活动可以使企业减低创新风险、分享技术并增加收益,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效应,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成为合作伙伴行为不确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综合权衡后作出是否参与战略联盟的选择[10-11]。企业希望通过参与战略联盟从其他企业那里获取稀缺或难以模仿的资源,或提升本企业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从而实现分散风险和规避不确定性等,以利用协同效应获得超额收益[12]。汤易兵等[13]认为,企业参与联盟的动机主要有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获取知识、市场准入和与政府政策的一致性等。
3.战略联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战略联盟稳定性是指“联盟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创新收益合理分配,联盟创新活动能够确保持续稳定进行等[14]。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多位学者分别从成员间的地位差异、目标差异、吸收能力差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Inkpen等[15]认为战略联盟各主体间的地位非对等特征是产生联盟不稳定的原因:一是各方拥有的资源不同,导致其在创新中的分工与地位不同,使各成员处于非对等地位;二是各方技术的价值在初期难以被评估,导致各方在合作决策与收益分配上处于非对等地位。另外,知识共享带来的协同效应会使各成员间技术比较优势相对下降[16]。战略联盟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但在创新合作过程中,联盟中具有相对较强知识利用能力的成员能够迅速吸收共享知识并创新,从而造成了联盟的不稳定性,进而形成对本企业不利的相对竞争优势[17]。当企业联盟后分享的收益低于联盟之前的收益时,企业会采取不合作态度或行为,甚至导致联盟失败。李敏等[18]研究了成员关系对联盟绩效的影响,认为成员间的有效交流有利于减少投机行为。徐礼伯等[19]从理论上研究了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根源,提出通过社会资本维持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建议。汤易兵等[13]126认为企业参与联盟受到研发强度、市场创新、竞争环境和是否设置独立标准化组织等因素的影响。段云龙等[20]研究了伙伴匹配性、目标实现度、契约约束力、成员信任度和管理有效性与环境因素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有限理性假设上的研究群体演化及其稳定策略的理论方法,强调演化均衡策略是群体中相互影响的成员不断选择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把演化博弈理论引入到经济学领域,用于分析社会制度变迁、产业演化以及股票市场等。同时,演化博弈理论的研究也开始由对称博弈向非对称博弈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
李高扬等[21]应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4种稳定性策略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建立有效激励与惩罚机制的建议。王祥兵等[22]应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内在决定因素与合作创新模式选择,得出系统的演化方向会受到初始态、支付矩阵、学习能力、协同收益与风险损失等影响。杨玉国等[23]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科技型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共享的原因,得出隐性知识分享成本与各方获取的额外收益是影响共享的主要因素。
由于现实社会中企业的有限理性对其参与战略联盟有重要影响,笔者将以建立在有限理性人假设上的演化博弈模型为工具,分析创新战略联盟中企业的决策行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等。
现有文献和案例已给出了影响联盟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合作中战略地位与创新收益分配的不对等、伙伴间的匹配度不高、联盟目标的实现度低、契约缺乏约束力、成员之间信任度不足与机会主义行为等。除了以上因素,导致联盟不稳定的因素还包括以下情形:加入联盟的某些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表现出了貌合神离的行为,即形式上保持联盟合作的约定,但在实际行动中没有积极投入联盟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种创新资源,却享受了联盟内其他企业资源投入带来的收益。对于企业上述这种偏离协同创新的行为,笔者借用机械原理中 “离合”二字的含义,将这种行为统称为离合创新行为[注]本文中的离合行为表示企业参与战略联盟过程中采取的不合作行为和暗中采取的小动作,并且企业在不同合作情境下所表现的离合倾向不同,用离合倾向系数表示,通过离合行为为企业带来的收益称为离合收益,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会产生离合效应。,将采取离合行为的策略称为离合策略。在不同合作情境下,不同企业所表现的离合倾向不同,用离合倾向系数表示;将离合行为为企业带来的收益称为离合收益;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产生的效应称为离合效应。离合策略不仅会对联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而且会给联盟内其他仍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企业带来收益损失,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其发展与生存。因此,有必要研究离合策略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1.联盟内知识场活性不高导致的企业离合行为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是知识的创新。开放式创新战略下,建立企业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从外部知识源获取自身缺乏的知识,比如有的是为了拓展市场知识,有的是为了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的则是为了学习领先的技术知识。根据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场不仅涵盖物理与虚拟空间,也包含特定时空中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它能为知识的转化提供能量,知识创造离不开知识场,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显性化与显性知识的整合化、内隐化都依赖知识场得以实现[24]。知识创新的过程在知识场内完成,知识场活性会正向影响知识创新效率,因此,联盟内知识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依赖活跃的知识场实现。知识场活性由知识场构成要素的活跃性所决定。笔者认为,联盟知识场是个三层空间模型,其内核是由各类知识构成的知识链,中间层是联盟内作为知识载体的各企业主体形成的产业链,最外层是联盟知识场环境。影响知识链活性的因素有知识场内是否具备良好的知识传播途径,各主体间的隐性知识能否被有效传播与共享等;影响产业链的因素包括联盟内知识主体是否具有足够的信任程度、关系强度以及创新精神;影响联盟知识场环境的因素是联盟内部的制度环境与文化氛围等是否能够保护与激发创新意愿。以上因素的缺乏会大大影响联盟内知识场活性,导致以获取自身稀缺知识为目的加入联盟的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知识资源获取,其继续采取协同创新的意愿减弱,但又由于不愿承受违背合约带来的损失,只好采取离合创新行为。
2.联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企业离合行为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成果的实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联盟之初,各企业对彼此了解不够充分,对对方的创新能力报有过高期望,但随着协同创新过程的推进及合作的逐步加深,各方的知识搜索、吸收和转化能力逐渐清晰化。联盟中每个成员的能力与贡献都会影响到创新活动的进度,如果某些成员没有实现预期创新目标,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会导致联盟内其他成员的创新投入也不能达到预期收益水平,使其协同合作的意愿下降并刺激其离合倾向变大,从而采取离合策略,进而引发联盟内各成员重新确定合作关系及收益分享比例的需要。
3.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企业离合行为
在创新合作的过程中,外部经营或技术环境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来联盟协定的目标任务和分工等都不适合当下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由于联盟合约还在期限内,企业不想支付违约成本,只能采取离合行为策略。
企业参与创新联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自身稀缺的知识资源,实现快速高质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等。随着合作过程的开展,其诉求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将影响其行为决策,而其行为决策又会影响其他合作成员的决策。随着博弈情境的变化,联盟的均衡点会随之发生演化,因此,实现并保持战略联盟稳定是一个双方持续不断博弈的过程。基于现实社会中参与博弈的各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且合作情境复杂多变,企业最初往往都无法找到最优策略,需要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学习、模仿、修正自身决策,最终实现博弈均衡。企业参与创新联盟的决策过程非常适合采用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分析。
1.假设
假设1:市场上的决策主体或企业是有限理性的,其在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创新研发的过程中面临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即协同策略与离合策略,实现与维持战略联盟稳定需要进行多次博弈。协同策略是企业在战略联盟合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与维持合作,以合作的态度,按照约定的目标、原则、分工等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行为。离合策略是指在战略合作不同阶段,企业采取背离合作的创新行为。协同策略是有利于实现战略联盟稳定的影响因素,而离合策略是导致战略联盟不稳定的根源。
假设2:为了简化博弈过程,将参与战略联盟的各成员分为两个相互影响的群体。企业群体1的策略集合为{协同创新,离合创新}(记为L),企业群体2的策略集合也为L。将企业在合作创新中采取的协同行为称为协同创新行为,简称协同创新;将企业在合作创新中采取的离合行为称为离合创新行为,简称离合创新。
假设3:群体1和群体2在联盟之前各自获得的创新收益分别记为I1和I2。群体1中企业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为x,采取离合创新策略的概率为1-x(x∈[0,1]);群体2中企业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为y,采取离合创新策略的概率为(1-y)(y∈[0,1])。企业群体1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记为oc1,投入的知识资源记为k1,投入的其他成本记为c1;企业群体2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记为oc2,投入的知识资源记为k2,投入的其他成本记为c2。企业之间的知识场活性记为ka。当两个企业群体都采用协同创新策略时,知识的互补和共享作用使其能够得到更高效的配置与利用而产生超额收益,这种通过协同效应涌现的超额收益记为ΔI=(oc1+ oc2)×ka×(k1+k2),企业群体1在联盟超额收益中的分享系数为p,企业群体2在联盟超额收益中的分享系数为(1-p)(p∈[0,1])。如果企业群体2采取协同策略,而企业群体1采取离合策略且其离合倾向系数为α,创新过程中企业群体1获取的离合收益记为αc2;如果企业群体1采取协同策略,企业群体2采取离合策略且离合倾向系数为β,创新过程中企业群体2获取的离合收益记为βc1。
2.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两个企业群体参与战略联盟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两个企业群体战略联盟的支付矩阵
由表1的支付矩阵可知,企业群体1采取协同创新与离合创新策略的期望支付分别为π1c=y(I1+pΔI-c1)+(1-y)(I1-c1)和π1i=y(I1+αc2)+(1-y)I1。相应地,平均期望支付为π1=xπ1c+(1-x)π1i。根据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企业群体1中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企业比例变化速度为
=x(1-x)[y(pΔI-αc2)-c1]
(1)
同理,企业群体2采取协同创新与离合创新策略的期望支付分别为π2c=x[I2+(1-p)ΔI-c2]+(1-x)(I2-c2)和π2i=x(I2+βc1)+(1-x)I2。相应地,平均期望支付为π2=yπ2c+(1-y)π2i。根据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企业群体2中采用协同创新策略的企业比例变化速度为
=y(1-y){x[(1-p)ΔI-βc1]-c2}
(2)
3.演化博弈均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均衡点的稳定性可由雅可比矩阵局部稳定性得到。对方程(1)与方程(2)构成的方程组分别求x与y的偏导,得雅可比矩阵为
(3)
该矩阵的行列式与迹分别为
detJ=(1-2x)[y(pΔI-αc2)-c1](1-2y){x[(1-p)ΔI-βc1]-c2}-x(1-x)(pΔI-αc2)y(1-y)[(1-p)ΔI-βc1]
trJ=(1-2x)[y(pΔI-αc2)-c1]+(1-2y){x[(1-p)ΔI-βc1]-c2}
当pΔI-αc2-c1<0,(1-p)ΔI-βc1-c2<0时,各均衡点的表达式如表2所示,各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如表3所示。
表2 均衡点表达式
表3 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此时企业群体1与企业群体2创新策略的动态演化相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群体创新策略动态演化相图
由演化博弈分析可知,战略联盟的长期演化博弈结果为{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或{离合创新,离合创新},且这两种策略组合均为稳定策略。当企业群体1和企业群体2获得的协同收益大于各方获得的离合收益时,如果双方的初始状态落在OADC部分,那么稳定状态为O(0,0)点;如果初始状态落在ABCD部分,那么联盟的稳定态为B(1,1)点,即双方均采取协同策略。用OADC部分的面积SⅠ代表选择离合策略的概率,用ABCD部分的面积SⅡ代表选择协同策略的概率,可表示为
(4)
(5)
由式(4)和式(5)可以看出,联盟企业创新策略的选择会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对SⅡ分别求关于这6个因素的导数,可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随着离合倾向的不断增加,企业采取离合策略的动机增强,采取协同策略的动机减弱,企业群体的总收益将减少。
证明:由式(5)可得
(6)
(7)
故可以判断SⅡ是α与β的单调减函数,即企业的离合倾向越强,联盟越趋近O(0,0)点的概率增大,联盟各方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降低。也就是说,当联盟中的知识场活性较弱,即企业认为通过协同创新无法实现契约中的约定收益时,企业往往具备较高的离合倾向,企业选择联盟的动力减小。所以,在联盟合作中,一方采取离合策略的倾向越大,选择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越小,会导致协同收益下降越多。当另一方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时,也开始产生离合倾向,采取离合策略,最终联盟名存实亡。
结论2当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优联盟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使得双方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最大。
证明:由式(5)可得
(8)
从式(8)可以看出,超额收益分配系数p对SⅡ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因此,对其需要求二阶导数,得到
(9)
结论3协同创新的超额收益越大,双方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越大。
证明:由式(5)可得
(10)
由此可知,联盟企业选择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与协同收益的大小呈现正向关系。当协同创新收益越大时,双方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比例越大,联盟越趋向于稳定。而超额收益ΔI=(oc1+oc2)×ka×(k1+k2),与联盟的知识场活性与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联盟内知识场的活性越强,联盟产生的协同收益越大。
结论4企业需要投入的协同创新成本越大,双方采取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越小。
证明:由式(5)可得
(11)
(12)
故SⅡ分别是c1,c2的单调减函数。随着企业群体1或企业群体2创新成本投入的增大,企业选择协同创新策略的概率减小,选择离合创新策略的概率变大。这是因为,其他参数不变、自身创新资源投入变大,意味着自身获得的相对收益在减少,企业选择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会减弱,而选择离合创新策略的意愿更强烈。
在我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频繁,企业结成创新战略联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联盟企业来讲,如何选择合适的创新策略,实现既能维持联盟稳定又能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愿,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创新战略联盟,得出如下结论:在联盟知识场活性高的情形下,企业通过联盟合作可以获取比自身创新更多的收益;处在同样联盟合作条件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离合倾向系数,离合倾向越强的企业越容易采取离合策略,这会增大联盟的不稳定性,需要避免诱发企业产生离合行为的各种因素;联盟的协同收益越大,企业可获取的合作总收益越大,越能激发企业采取协同创新策略,提升联盟稳定性;协同收益分配系数存在一个最优值,可以使得双方采取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在总收益不变的情形下,需要企业群体投入的创新资源越大,企业越可能采取离合策略。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产生离合行为的重要原因是企业不能从联盟内获取预期的知识资源与收益,其继续采取协同创新的意愿减弱,又因不愿承担违约风险而选择了貌合神离的离合创新行为。某些企业离合行为的发生会在联盟内产生离合效应,即联盟内有企业选择离合行为势必引起其他企业效仿,这会破坏联盟的稳定和长期发展。离合行为的发生主要会受到知识场活性、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因此,联盟应加强知识场管理,打通知识创新链与价值链各环节,形成知识创新闭环,提高各类知识在知识场内的流通,通过促进知识场活性来实现知识创新效率。在联盟知识场活性高的情形下,企业通过联盟合作可以获取比自身创新更大更快的成效,其自然会降低离合行为。具体来说,联盟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提高知识场活性,降低离合效应的影响。
1.基于知识客体层的活性提升
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因此,打造隐性知识流通渠道、促进联盟内隐性知识的传播可提升知识场活性。例如,海尔集团的创新联盟平台通过在生态联盟企业间创建各种交流讨论群、平台数据库等,促进了创客间的隐性知识流动与分享,显著提升了整个生态联盟知识场的活性,提高了平台的创新效率。海尔创新联盟还通过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知识存量主体建立合作,引进待转化科研成果,为联盟知识场注入了新的知识流量。同时,联盟也注重以往知识的沉淀管理,丰富联盟内的知识存量。联盟还培育了相当规模的客户市场,以获得市场需求知识来促进创新。而以生产清洁用品为主的美国庄臣公司与上海家化公司的结盟原因,则是为了获取化妆品研发和运营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为联盟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上海家化公司,其在此环节的知识储备没能满足庄臣的需求,庄臣对联盟伙伴表现出不积极配合的行为,联盟合作效果非常不理想。
2.基于知识主体层的活性提升
首先,应增强联盟企业彼此间的信任感,以激发企业的知识分享意愿;其次,创新主体与合作伙伴间关系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创新成败,良好的伙伴关系能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应加强合作伙伴间的协作创新程度;最后,应使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或企业加入到联盟中,以提高整个联盟的创新意愿。创新精神的缺乏会影响整个创新活动的效率。例如,美国宝洁公司在20世纪末实施了开放式创新联盟战略,但其在创新上缺乏冒险精神,甚至生产线上的外包装小创新都要经过技术专家评估与实验室的数据模拟优化,才能投入到生产线上去测试,这些流程大大影响了创新的效率。在创建联盟的过程中,由于美国宝洁公司对创新合作采取敷衍的态度,其后果就是公司在联盟内的创新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其他合作伙伴的创新成果,损害了其他伙伴的联盟利益。
3.基于知识环境层的活性提升
联盟内各企业要完善制度环境,特别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场活性提高。在开放式创新战略背景下,各主体间知识流入流出现象愈加频繁,完善的制度环境能激励知识拥有者进行更大程度的分享。同时,联盟内要营造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应为创新失败的团队与企业提供再次创新的机会。
4.建立离合策略惩罚机制
联盟中某些企业选择了离合行为势必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策略选择。为减少这种离合效应的发生,降低企业采取离合策略的概率,需要在联盟管理中建立相应的离合策略惩罚机制,不断优化策略选择。
由博弈模型的分析结论2可知,协同收益分配存在最优分配系数。协同创新收益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各成员的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能力及知识场活性贡献度等。因此,联盟在确定分配系数时需要综合衡量各企业在以上影响因素中的付出情况。联盟内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评估与分配机制,对联盟整体创新活动的成员投入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动态、及时地调整创新利益分配比例,以激励各企业的协同创新意愿。
当联盟内各企业都采取协同创新策略时,各种资源的相互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系统的协同效应,从而使联盟提升协同创新收益。要增大企业选择协同策略的概率,就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盟企业经常会经历合作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联盟成员更易选择能够获得短期收益的离合策略。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联盟企业不能作出合理策略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在创建联盟的整个过程中,联盟发起者或参与者之间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沟通机制来加强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以避免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成员间分歧,从而引导各成员对合作创新进展有充分正确认知,降低联盟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为提高长期合作效率,需要建立行业企业信用制度等,增加行业企业信用透明度,让企业声誉成为约束企业行为或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可通过一定的奖励或扶持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诚信参与技术创新联盟。
企业参与创新联盟的目的是降低研发风险成本,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利益,而协同创新必然会产生协作成本,它是联盟进行各项活动前协商统一各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成本。首先,选择战略目标趋向一致的合作伙伴可以降低协作成本。由于创新联盟是相关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结成的相对松散的组织关系,在创新活动执行过程中各企业受到的约束力不足,合作各方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可以降低统一决策成本。其次,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活动,必须由企业管理决策层直接参与联盟的预期投入和预期收益、策略的选取等决策行为,缩减创新活动决策周期。在联盟合作过程中,要根据创新的具体进展情况不断修订与完善联盟协议内容(例如有关争议的解决办法、违约认定赔偿机制、履约激励方式等条款),以提高联盟协议对成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增强合作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