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中国获取天然气定价权的最佳时机

2021-07-21 05:40陈新华
财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枢纽管网天然气

陈新华

2021年5月28日,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码头,LNG 船正在接卸进口天然气。图/IC

在大气治理力度持续加强以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天然气市场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保守估计,天然气需求峰值将在目前3200亿立方米年消费量的基础上翻番,市场还有20多年的持续增长空间。

作为高能量密度且相对低碳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在工业蒸汽、民用炊事、电源灵活性等多个能源应用领域具有可再生电力无法替代的优势,即使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全面实现的情景下,天然气的消费量也不会归零。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并有望在2021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将是全球天然气需求最旺盛、增量最大的市场洼地,吸引着来自周边国家的管道天然气和世界各地的LNG。

然而,中国天然气市场却有着一个致命短板:进口气价与中国的市场供需情况无关。从中亚、缅甸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气价格都与原油或成品油价格挂钩,与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市场供需没有关系。

这意味着中国进口天然气的价格要么取决于变化莫测的石油市场,要么由万里之外的欧洲或美国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因此造成的亚洲溢价(中东国家卖给亚洲LNG的价格要高于卖到欧洲的价格)无端增加了进口成本,最后导致消费者受损。

中国在原油进口方面曾面临同样困局。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进口原油的价格一直由纽约、伦敦和迪拜的交易市场决定。

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价格为例,去年4月20日,因为美国中南部库欣(Cushing)地区原油库存爆满,WTI期货5月结算价报收于每桶-37.63美元,最低曾达每桶-40.32美元,成为荒谬石油定价体系下产生的荒唐事件。同样是WTI,在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紧张的2008年,因期货市场的炒作,把石油价格抛到了创历史的每桶145美元高空。

所幸的是,中国已经在2013年将WTI从成品油定价的原油参照篮子里剔除,并在2018年,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启动原油期货业务。经过三年来的运营,已经初步形成能够反映中国及亚太地区供需情况的上海价格。

在天然气定价领域,中国正面临重大机遇:借鉴美国和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建设经验,在中国建设多个基于交易枢纽的区域天然气市场,以充分竞争的区域天然气市场作为“X+1+X”市场体系中的第二个“X”,并在区域市场中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天然气价格指数,弥补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短板。

这个机遇是由2019年开启的新一轮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应好好把握。

建设实时平衡的交易枢纽

2019年这轮改革,目标是建立“X+1+X”的天然气市场格局。前一个X指的是富有竞争力的多主体多渠道上游供应,中间的“1”代表的是统一高效集输、天然气可以自由流动的“全国一张网”,后一个X则是代表充分竞争的下游市场。

改革实施以来,上游的“X”随着俄气入华,中国逐步放开LNG接收站建设并对这些基础设施实行第三方准入,允许民企外企开采非常规气等措施,局部地区已经呈现出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中间的“1”随着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对“三桶油”管网资产完成并购,以及天然气主干管网的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全国一张网”的初步格局已经形成。

然而,对于“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这个“X”如何形成,它的覆盖范围以及它与“1”的关系,目前还存在模糊认识,也没有什么进展。正是在这个环节,笔者看到了通过建立充分竞争的下游批发市场,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天然气价格指数的巨大机会。

作为气体能源,天然气易燃、易爆,但可压缩、可液化、可储存。天然气和石油的上游勘探开发技术类似,管道运输方面也有着共性,但在分销方式和下游应用领域却完全不同。

在LNG出现之前,天然气的运输和销售全部依靠管网进行,LNG在完成远洋长距离运输之后,还得要再气化才能进入管网。所以,不同于石油,天然气销售依托管网基础设施,涉及自然垄断。这些特性决定了规模化天然气交易(LNG槽车除外)必须基于管网设施才能完成,而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天然气价格指数——美国的亨利枢纽(HH)、英国的NBP和荷兰的TTF,也都是基于交易枢纽的供需平衡形成的。

交易枢纽是天然气贸易的交割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交割地和交易平台。交割地可以是实体的,设在多条管线的交汇处,也可以是虚拟的,即把一定区域内统一管网上的任何一点看作是枢纽,管网内各设施之间互联互通,就像一个“资源池”,交易可以在管网内部的任何一点发生,与所处具体位置无关。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的,交易枢纽的本质是在保证管网压力平衡前提下的进出气量平衡。

美国目前一共有24个基于实体枢纽的交易中心,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88年成立的亨利枢纽。该枢纽临近墨西哥湾产区,连接九条州际管道和四条州内管道。亨利枢纽是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天然气期货合约指定交割地,其价格是北美天然气交易的基准价,在全球天然气贸易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虚拟交易枢纽则广泛布局在欧洲。英国于1996年开创了虚拟交易枢纽,将全国范围的整个高压输气管网划定为国家平衡点(NBP),作为英国市场的交易枢纽,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天然气批发市场。荷兰则后来居上,打通国内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高低热值两套天然气管网,在2003年推出了所有权转让设施(TTF),目标是让其成为欧洲天然气环岛(roundabout)。

得益于荷蘭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多元的气源供应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TTF发展迅速,并于2016年超过NBP成为欧洲21个交易枢纽中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一个。TTF目前是欧洲大陆唯一的基准枢纽,其他欧洲大陆枢纽的价格基本按照TTF价格升贴水定价。洲际交易所(ICE-ENDE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等能源交易所都推出了以TTF为交割地的天然气现货、期货、期权品种。

从本质上讲,实体枢纽和虚拟枢纽都是为了实现天然气在一定区域内规模化“多对多”交易,根据本国天然气市场特征设计的产物。美国国土面积大,本土产量高,供气区和消费区距离远,管道跨度大,历史上形成的市场主体比较多。欧洲的情况则不同,单一国家规模不大,与美国的州差不多,同时天然气进口比例较高,历史上形成的市场供应主体不多。

基于这两种交易枢纽,欧美获得了国际天然气定价权,进口到中国的天然气还得以HH、NBP或TTF的价格作为参照。没有交易枢纽的设计,天然气交易规模将很难大规模增长,也不能形成具有标杆作用的天然气价格。

中国的天然气定价从基于成本加成的“一线一價”到目前基于替代燃料的“净回值”定价,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历程。在原来运销一体化的格局下,上游生产商(如中石油)的天然气通过其下属管道公司销售给下游客户,气量由其相关部门统筹分配,价格则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价基础上进行协商。新格局下,多种气源和多个客户需要在竞争的环境下达成买卖,市场主体从“一对一”的模式向“多对多”的模式转变,交易方式从双边协商向多边竞争转变。

为顺应全球天然气从政府定价向交易中心定价转变的趋势并争夺国际天然气贸易的定价权,中国政府成立了上海和重庆两家天然气交易中心,其他地方天然气交易中心也相继成立,或在酝酿成立中。然而,由于这些交易中心产生的价格指数不是基于某一交易枢纽的实时平衡,而无法形成全球影响力。

中国应在天然气市场最发达、气源供应最多元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设基于实体枢纽和虚拟枢纽的区域天然气市场,通过基于枢纽的交易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价格。

建设竞争性的区域天然气市场

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但市场结构又与欧洲相似。如果把欧洲比作一个超级国家的话,中国的天然气省级市场差不多相当于欧洲的单一国家市场。中国天然气市场在总体布局上,可参考美国干线管道以区域划分式的市场结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6月7日出台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暂行)》把跨省管道分为西北、西南、东北、中东部四个价区,分区核定运价率,实行“一区一价”,将于2022年开始实施。

但是,天然气作为商品本身的定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亟须在重要的消费区域,建立竞争性的区域天然气市场,通过交易枢纽形成标杆性区域市场价格,一方面作为国内天然气定价的参照,另一方面也为LNG及管道气进口提供定价基础。

1.以永清为基础,建设基于实体交易枢纽的京津冀区域天然气交易市场。

河北永清是陕京管道干线和储气库系统的重要连接点,陕京线等八条管道在此汇集、联结,也可与西气东输、中俄东线相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天然气汇聚地。基于永清实体枢纽,可以建设京津冀天然气区域市场。建设这一市场的要点在于按照行政区域确定京津冀天然气区域市场范围,将这一区域内的干线管网纳入同一个主体,实现互联互通。

基于永清枢纽可形成京津冀天然气交易市场,永清枢纽既可以是京津冀天然气交易的交割点,也可以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渤海大宗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中心/交易所以及其他现货或期货交易所的交割地。

通过这个区域交易市场,京津冀地区的自产气、鄂尔多斯气、新疆气、山西煤层气、大唐煤制气,可以和来自中亚以及俄罗斯的管道气,以及进口LNG 进行竞争,形成有效竞争的中国北方区域天然气市场。

在永清试点的基础上,未来还可以考虑将宁夏的中卫和湖北枣阳作为新的实体交易枢纽。

2.以浙江为基础,建设基于虚拟枢纽的长三角区域天然气市场。

虚拟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物理条件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需求市场、多元的天然气供应来源和一个互联互通的统一环形管网。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浙江最具备建设虚拟枢纽的条件。

浙江经济发达,市场空间较大,但2019年的天然气消费总量只有150亿立方米,远不及江苏、广东等省,天然气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浙江有12吉瓦的天然气发电机组,目前的年平均利用小时只有1000小时,远没有达到经济运营的小时数。浙江省发改委预计,到2035年,全省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450亿立方米,超过荷兰目前的360亿立方米/年的消费量。

浙江省的终端城市燃气市场,有华润、新奥、中华煤气、昆仑燃气、中国燃气、深圳燃气、浙能城燃等多家公司开展竞争,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以及外资均有涉及,全省89个县、区,有城市燃气企业超130多家,市场充满活力。

浙江已经建成了全省环网,并在统一管网基础上已有近20年运营经验,具备了天然气管网运行调度、管网平衡、保供调峰、负荷预测等方面的实际经验,所执行的同网同价政策也为今后虚拟枢纽管网内的“邮票式”定价打下了基础。

浙江存在多气源供气结构(目前已经有13个注气点,即气源入网点),拥有西气、川气、东气、宁波LNG、丽水36-1、新疆煤制气、新奥LNG等气源。在未来随着浙能温州和六横LNG接收站的建成,浙江管网将会有20多个注气点为统一管网注气,国际LNG资源、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管道气、国内管道气、东海天然气、新疆煤制气将形成有效竞争。

国务院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包含了天然气交易平台和LNG接收中心的建设。

欧洲交易枢纽建设的经验表明,天然气交易平台的建设必须与区域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步进行,相互支持,而批发市场的硬件基础就是一张互联互通、独立运营的统一管网。脱离实际批发市场的交易平台将是空中阁楼,交易量无法做大,形成的价格也不具代表性。因此,统一管网、批发市场和交易平台要实现“三位一体”。

浙江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油气体制改革,率先提出地方管网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举措,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为浙江建立区域天然气批发市场和天然气交易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0年2月发布的《2020年浙江省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明确了全省天然气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并要求稳妥推进管网独立、管输和销售分离改革。

浙江省政府已经与国家管网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将国家管网公司控股的北网(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和浙能全资的南网(浙江浙能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合并,成立浙江省天然气管网公司,并作为国家管网公司的子公司运营。

浙江區域市场工作的核心是将省内所有干线管道形成一张互联互通的天然气管网,同时要求省内所有LNG接收站都实现第三方公平准入。国家管网公司自己的川气和西二线过境管道在浙江管网设立的接口,一方面可增加浙江管网的气源,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反向输气打下基础。统一管网的管输费可以参照欧洲的进口/出口方法设置,也可以采取邮票制均一收费。

这样建设起来的区域天然气市场,可以使浙江成为中国最具竞争性的天然气市场之一,吸引国际LNG资源进入浙江市场,并通过浙沪、浙苏、浙皖联络线和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及国家沿海干线,输送到临近和内陆省份,实现“海气西送”。

从改革的角度,浙江区域市场也可以为国家油气体制改革“X+1+X”中最后这个X提供一个样板,在帮助浙江省实现“形成有竞争力价格体系”改革目标的同时,引领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基于浙江的基础,未来还可以在珠三角和川渝地区设立基于统一管网的虚拟枢纽,再与永清等其他实体枢纽进行互动,形成生机勃勃的区域天然气市场。

形成基准交易枢纽价格

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然而,市场化改革尚处于攻坚阶段,进一步推进亟须对“X+1+X”改革目标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对中间“全国一张网”和后边这个“X”的认识。

笔者认为,“全国一张网”并不是将中国所有的管网都并入到国家管网公司,形成如电网公司一样“一竿子插到城燃门站”的中国统一大管网,而是依靠管网运营法则来形成包含区域/省级管网在内的“全国一张网”。

管网的形态,则将是国家干线管网加上多个区域管网的有机集合的模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根藤上结的很多瓜,由国家管网公司的跨省管网和多家区域管网共同形成,核心是实现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在“全国一张网”中可以自由流动,不论是在物理连通上还是调度运行上,通过行政分配还是市场调节,都不存在“梗阻和瓶颈”。

最后这个“X”也不能停留在现有的3000多家城市燃气公司,而应是竞争性的区域天然气市场。每个区域市场由多气源、统一管网枢纽、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主体组成,在区域范围内也形成“X+1+X”格局。每个交易市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交易枢纽形成反映区域内供需关系的枢纽价格。各区域市场再通过枢纽价格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协同发展。

各交易枢纽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其中交易主体数量多、交易规模量大、交易透明度高的枢纽将会逐渐成为类似美国HH、英国NBP、荷兰TTF等的基准交易枢纽,成为中国天然气价格变化的基准价格,补齐中国天然气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短板。

按照这样的思路,中国下一步天然气市场建设的重点不仅是规划和建设几纵几横的国家主干管线,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竞争性市场建设上。

国家管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互联互通的管网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应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油气管网运营规则,通过规则将多个区域市场联通起来,通过规则促使天然气在不同区域之间能够按照市场规律有效配置,最终实现天然气市场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有条件开展区域市场建设试点的省市,应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化天然气交易平台的建设方案:天津与其自己建设一个交易中心,还不如探讨基于永清枢纽的京津冀交易平台;浙江也可以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探讨,建设基于浙江虚拟枢纽的长三角交易平台。

区域市场旺,则全国市场盛。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给了我们一个通过区域市场建设来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大好机会,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国家管网公司和相关省市的燃气企业能够好好把握。

(编辑:马克)

猜你喜欢
枢纽管网天然气
枢纽的力量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织起一张共管网
我国天然气真的供大于求吗?
善于抓枢纽的指挥艺术——析直罗镇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