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魅力不负韶华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2021-07-21 10:52邱璇
旅游 2021年5期
关键词:蔡文姬北京人艺曹禺

邱璇

建造首都剧场时所用的聚光燈,至今仍在使用。

在序厅内的《茶馆》剧照

北京人艺正门。

怀念看戏的日子。《茶馆》《雷雨》《蔡文姬》,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于是之……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剧和人们熟知的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人。多年前在人艺剧院看过濮存昕主演的《李白》,这次变身文艺青年,来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看看这台前幕后的故事。

序章

1950年元旦,北平刚刚解放不久,进城的部队文工团面临从战时体制向非战时体制的转型。此种情况下,华北人民文艺工作团的建制被取消,改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下设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和管弦乐队,成为一个综合性质的艺术院团,由李伯钊担任院长。这就是最初的“老人艺”。1951年,文化部决定改变艺术院团综合性文工团的性质,使其向专业院团过渡,遂将“老人艺”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下设的话剧团合并,组成一个新的专业话剧团,为方便观众认知,沿用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称,这便是如今的“北京人艺”。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300余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成的。

走进首都剧场乘电梯到四层,抬头便可看见欧阳山尊先生题写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牌匾,从入口便进入了颇有艺术范儿的序厅,整个序厅以颇具年代感的木质舞台地板为中心,向人们讲述着人艺舞台的故事。

(从左至右)郭沫若、老舍、曹禺铜制浮雕。

说到戏剧,自然离不开舞台,在序厅中央的舞台地板和高悬在半空中的聚光灯与首都剧场同龄,都曾是首都剧场的一部分,众多国内外优秀经典剧目曾在这里上演。2004年首都剧场大修,细心的工作人员将每块地板进行编号,后照原样铺到这里。地板上有道醒目的弧线,那便是舞台转台轨道外沿的一部分。舞台上方的灯盏都是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向当时的东德订购的,这批灯具性能精良,现在仍可以发光发热,照亮整个舞台。

任何一部剧,幕后都有剧作家的努力,北京人艺便有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大师。在序厅入口处放置了三位庄重的人物铜制浮雕,这三位大师在北京人艺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们的作品更是成为经典传演至今。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茶馆》《龙须沟》,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在中国话剧史上烙下不朽的印记。他们铸造了北京人艺第一块金字招牌,也奠定了其后创作、表演艺术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听人称北京人艺为“郭老曹剧院”。

入口处,欧阳山尊先生题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在序厅,还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 “42小时谈话”的油画,描绘的是北京人艺成立之初,四位剧院奠基人(曹禺、欧阳山尊、赵起扬、焦菊隐)在史家胡同56号院就北京人艺建设走向问题进行了42小时的探讨。在国内没有经验可循、毫无捷径可走的情况下,四位奠基人经过7天共42小时的研商探讨,最终绘制出这幅蓝图,要把北京人艺建成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准的,具有民族特色,形成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所以这次谈话相对于莫斯科艺术剧院史上的“18小时谈话”而言,被叫做“42小时谈话”。

正是有了这些剧作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工作,我们现在才会在序厅走廊处看到非常有冲击力的剧目墙。在一个近甲子年的时间里,北京人艺创作排演了近300部剧目,徜徉在剧目墙中,不难发现北京人艺的三个创作高峰分别在1958年、1983年前后和2000年后,这三个时间段正是我国振兴发展的关键期,想来剧目墙大概就是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在文艺方面的映射吧。

演员墙。

《雷雨》《茶馆》《蔡文姬》演出说明书。

艺术家走廊。

曹禺书房幕后故事

从序厅出来,便是人物厅了,在人物厅最明显的位置布置了“曹禺书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细心地还原了曹禺先生的书房。一个靠窗的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右手边是曹禺先生用来创作的书桌,看起来桌面和桌面以下的部分已经不成一体,稍一动就左右晃悠。书桌上的台历定格在了1996年12月13日,这是曹禺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最后时间。台历旁边是老式的普通台灯,曹禺先生的眼镜摆在文案上,眼镜盒还是打开的,椅子上厚厚地垫着松软舒适的坐垫,非常简朴,但看上去就像曹禺先生刚刚完成创作,离开书桌小憩。

在书桌的后面便是一个木质的三层书橱,猜测至少有三四十年,是北京市木材厂生产的北京牌家具,隔着书橱的玻璃门可以隐约看到上一格摆的是一套分装十多函的大部头线装书,样子很新,不像古旧书,下两格则都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新书,最显眼的是一本巨厚的文学赏析指南性质的精装书。旁边是一个四层的大书橱,里面摆的是《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橱顶上堆满了新书。

曹禺书房。

第0001号曹禺工作证

展陈中的作品书稿。

曹禺曾用過的书桌。

书架左边的一个展示柜里摆放着一张纸,上面是曹禺先生1990年为《曹禺戏剧活动65年展览》写的说明:“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我想这大概是曹禺先生创作话剧的真实感受吧。

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首位院长,也是北京人艺的终身院长。从1952年建院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44年间他最钟爱的就是“北京人艺院长”这一工作,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剧院的建设与发展上。他的作品滋养了一代代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和舞美工作者,同时促成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人物厅还展出了作为北京人艺的另外三位创始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的创作手稿、信件及相关物品,简略地勾勒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

上演《茶馆》时的道具

舞台呈现经典

在剧目厅,可以欣赏到71个剧目的剧照、演员定妆照、排练工作照,也可以看到曾经在舞台上使用过的道具、做音响效果用的响器以及服饰,展示了演员创作角色日记、剧作家给剧组的来信、舞台模型等。《茶馆》就是北京人艺最经典的保留剧目之一,至今已演出700多场,西欧戏剧界称其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上演的第一幕是讲清朝戊戌政变这年的老裕泰茶馆,距今百余年。那时候,政治腐败,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莫谈国事”。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可是时代变了,已是民国时期。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老百姓民生凋敝,朝不保夕。爱国学生号召大家内除国贼,外御列强。八面玲珑的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骚扰压榨下勉强支撑着茶馆,坚持改良。第三幕依旧是那个茶馆。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8年以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可是又来了国民党和美国人,政治空前黑暗,日子愈加艰难。而王掌柜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他的茶馆,他自己也被逼上了吊……

《茶馆》相关资料

《茶馆》剧照。

《茶馆》在1958年首次演出时的定妆照中,一共有18位主要角色。这部戏的大部分演员都饰演了青年、中年、老年3个年龄段的人物,同一演员塑造的不同形象主要是靠化妆完成的。通过游览该馆展出的照片,从不同年龄段造型的鲜明对比中,不难看出北京人艺在化妆技术上的造诣。同时,该馆还展出了《茶馆》用来制造声效的道具,有拨浪鼓,其实它不是小孩玩具,而是旧时货郎的专用响器;还有唤头,就是旧时理发匠走街串巷招揽顾客的工具;还有“惊闺”,是磨剪子、磨菜刀的师傅用来招揽生意的器具; “铜钲”则是旧时算命先生所用,也有用小圆扁鼓、吹笛或打竹板的,统称“报君知”。

曹禺先生在看完《茶馆》后评价:《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个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都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深刻的革命性。台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觉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里闯荡、挣扎、作孽、腐烂下去。应该说,北京人艺有一批了不起的演员,他们的身上闪射出艺术家魅人的光辉。

《蔡文姬》连环画

1959年郭沫若写给焦菊隐、曹禺、欧阳山尊、赵起扬的亲笔信,祝贺《蔡文姬》演出百场。

《蔡文姬》在重排上演前,剧院写给郭沫若的信。

在1959年,北京人艺舞台上呈现了由焦菊隐与李醒合作导演的郭沫若劇作《蔡文姬》。郭沫若先生用了7天时间写成这部戏,是当时非常走红的一部名剧,诗情并茂、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焦菊隐与舞美、设计共同研究戏本,绘制出上百幅草图,最终定下以运用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为主,结合灯光、音乐、舞台调度等方式,共同展示出话剧艺术中的传统戏剧美感。《蔡文姬》经过反复排演,在光影传神、诗意盎然的舞台效果中,整场演出流畅和谐,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完美呈现,使得这部戏荡气回肠,成为永恒的经典。

最后,就来说说我曾看过的北京人艺上的另一部经典——《李白》吧。它是剧作家郭启宏于1991 年创作,讲述了李白满怀爱国热忱,却深陷宫廷斗争,在出仕与入仕间陷入两难境地的故事,展示了一代诗仙纵情浪漫背后的郁郁寡欢与遗憾落寞。该剧至今已累计演出200 多场。《李白》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两难抉择的故事,诗意氛围的享受,还有对诗歌本身的敬仰,及不能被忘却的诗意情怀。后来听说,饰演李白的濮存昕从38 岁起就化身“诗仙”,至今已30 年。濮存昕曾说:“我太喜欢李白其人,他很真、很纯粹,表演是一种创作,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真诚。”在很多人看来,濮存昕已经不是在演李白,他的思想精神已经与李白融为一体。

《李白》剧照。

不论是台前的表演,还是幕后的故事,北京人艺都将其做到接近极致,而博物馆也努力将其展现得尽善尽美。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虽然不大,但这里用珍贵的手稿、剧本、演出单、道具、服装等台前幕后的藏品,浓缩了北京人艺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如果你对话剧感兴趣,一定要来这里转转。

猜你喜欢
蔡文姬北京人艺曹禺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一生三嫁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蔡文姬(下)
蔡文姬辨琴
三字经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