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坚
那天就要离开拉萨了,好像时间过得特别快,近一个月“重走父辈进藏路”的西藏之行要结束了,站在宽阔的布达拉广场上,仰望布达拉宫那金色的宫顶,回看雄伟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蓝天白云之间,不知怎么搞的,总有点恋恋不舍,心里酸酸的,当列车驶出拉萨站,看着西郊、堆龙德庆等地闪过眼前时,眼眶中不禁充满了泪水,心里默默地念着:再见了,西藏!再见了,拉萨!古稀之年的我,还能再回来看你吗?毕竟在这里,度过了11年的青春岁月,父亲的灵魂永久留在了这里,作为一名18军的后代,西藏永远是我心中的故乡!
机场跑道遗址
当历史的车轮倒回70年前时,1950年元旦刚过,18军父辈们还沉浸在成都战役胜利的喜悦中,准备在川南安家时,突然接到二野、西南军区电令,部队停止前进,急召军、师主官到重庆。父亲金绍山作为18军53师师长,即随军首长于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受到刘、邓首长亲切接见,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赋予18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重大使命。随后,在53师党的积极分子动员大会上,父亲深情地表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应该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从此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刘邓首长直接指挥下,18军与西藏人民休戚与共,踏上了漫漫风雪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圆满完成祖国大陆最后的统一,为祖国、为西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020年,为纪念18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70周年,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和昌都战役胜利70周年,我们部分18军后代组成代表团,重走当年父辈们的进藏路,再次领略70年前父辈们的艰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老西藏精神”,让“老西藏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10月3日离开成都,拉开了重走父辈进藏路的序幕,当我们的车行在成雅高速上时,70年前18軍父辈们扛着背包,徒步进军的身影,好像又浮现在眼前,70年的变迁,当年父辈们修建的川(康)藏公路,经国家的不断治理越来越好,而且有几段高速也修通了(雅康、拉林)。
父亲(右)在重庆受领任务时,与54师师长张忠(中)、18军作战处长顾草萍(左)合影
经过雅安名山,我的思绪回到了70年前。1950年1月当18军受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时,年仅3个月的我和妈妈与两个哥哥(大哥6岁,2哥两岁)还远在山东泰安。1949年4月,18军离开豫皖苏后,已打过长江,按中央部署,为了解放全中国,在二野五兵团编制内,正在向大西南进军。
一天,樊近真阿姨(张国华军长夫人,时任河南开封银行行长)来找妈妈(时任河南陈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科科长),说,咱们一起去追部队吧。就这样,两位怀着孩子(我和张小军)的妈妈,带着仅2岁的难难(张军长和樊阿姨的女儿),踏上了艰难的征程。一路风风雨雨,过了长江,到达江西上饶(兵团部在此)时,已是炎热的夏季,妈妈不幸患上了疟疾,并发高烧,实在是不能再前进了。妈妈就跟时任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的王幼平请求,回河南生下孩子,再赶部队吧,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了。王主任亲切地跟妈妈说:“文心啊,不要回河南了,还是去山东吧,即有组织关系,又有父母,我们和老金在前面都放心!”因为此时我们的姥爷(在家都称爷爷)张耀南任山东泰西专署专员。这样妈妈告别了樊阿姨和部队,在王主任安排下坐火车回到山东肥城,于10月生下我,取名“进军”。后来才知道,樊阿姨于11月在长沙生下“小军”。前些年,小军跟我说,他出生后,父母准备取名“进军”的,不想我先叫了,哈哈!
转眼就是1950年了,18军领命进军西藏,妈妈和姥爷、姥姥都知道了,原来妈妈还想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川南,和爸爸会合,任务变了,计划也要改变。妈妈心里真的是不落忍,孩子又要留给姥姥、姥爷了,战争时期爸爸、妈妈随部队转战,大哥、二哥、姐姐(二姨的女儿)都是托付给在地方工作的姥爷、姥姥,两个哥哥从出生后,就很少见过爸爸、妈妈,新中国成立了,本想一家人能团聚了,现在不行了。由于我太小,妈妈只能把我带上,两个哥哥只好仍然托付给姥爷、姥姥(新中国成立初期,姥爷工作也非常繁忙,但毕竟要稳定些),姥爷跟妈妈说:“安心去吧,进军西藏,我们也有一份!”【18军155团前身曾是泰西人民抗日自卫团(大峰山独立营),姥爷是创建人之一】。就这样,妈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西藏之路,当大哥再见到爸爸、妈妈时,已经是1955年,大哥11岁了。
1950年,不到一岁的我,随妈妈来到了雅安名山,此时爸爸正指挥53师剿匪,为确保进藏之路安全,18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肃清了匪患,取得了重大胜利,由于父亲和54师师长张忠伯伯指挥成绩显著,双双荣立一等功,在当时正师级干部中是极少的。这几年,每到四川,我都要去名山和邛崃烈士陵园祭奠,代表父母亲及全家,向为进军西藏剿匪牺牲的烈士们祭上我们的哀思!他们还那么的年轻,刚刚踏进新中国大门就倒下了。烈士陵园建在临近川藏公路、面向西的山坡上,让烈士们看到他们的战友,继续向西藏进军!烈士陵园即将落成之时,爸爸受名山县人民委托,在重庆请邓小平政委,为53师烈士陵园题词,邓政委欣然应允,“为人民翻身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邓小平敬题”的纪念碑,庄重地矗立于烈士陵园。我想这也是一个师级烈士陵园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邓小平政委对18军的关怀和激励!
修建机场的藏族群众
父亲金绍山给飞行员戴红花
就在剿匪任务完成,烈士陵园尚未落成之时,部队要继续前进,父亲金绍山受命担任甘孜机场修建指挥部总指挥,1950年11月他即率精干指挥机构,先期到达甘孜。爸爸、妈妈要离开名山继续向西藏进军了,前面将进入高原,一岁的我,无论如何不能再跟进了,妈妈只好忍痛将我交给一位阿姨留在了成都,她随部队到达甘孜,任53师供给处副政委,参加修建甘孜机场。18军的孩子们,他们大多还是婴幼儿就这样离开了父母,用现在话说,是共和国的第一批“留守儿童”!18军的父辈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不顾小家,全身心地奉献给了西藏,真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的部队!
当我们来到了甘孜时,走上甘孜机场旧址,看到18军甘孜机场窑洞群遗址,心情格外激动,站在尚能辨得出的跑道上,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父辈们,拉着十吨重的石碾在轧跑道,一锤锤敲碎鹅卵石,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硬是用双手和肩膀,用简陋的工具,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上,修建了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高原简易机场,18军前辈及藏族同胞们,做出了巨大奉献与牺牲,人民空军的雄鹰,第一次落在了雪域高原。在烈士陵园,我们祭奠了为修机场和公路牺牲的父辈们,尤其是因窑洞坍塌,牺牲的几位女兵阿姨,虽然70年了,一想起她们仍泪水涟涟。现在可以告慰前辈们,你们为之战斗的甘孜,在党中央领导下,已经换了人间,现代化的甘孜“格萨尔机场”也已通航,甘孜俨然已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甘孜人民以最热情的藏族仪式欢迎我们,我知道这是甘孜人民对18军前辈们的敬重与热爱!
父亲留下的这些照片,是我们永远珍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由于父亲在指挥机场建设中,很好地团结了党委班一班人,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机场建设,被同志们称为“好班长”!他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修建部队,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热情,他被称为战士们的“好妈妈”!为此,父亲再次荣立一等功。
一路走来,不断感受到藏族人民对18军的热爱与怀念,当跨过金沙江,告别热情的甘孜人民时,岗托大桥上又迎面扑来浓浓的亲情,昌都市宣传部赵部长、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局长及色达县领导和藏族群众,以最隆重的仪式来欢迎我们。18军在这里打响了昌都战役的第一枪,岗托是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是西藏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昌都建起了第一所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小学校,18军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红色遗址及足迹。
如今的昌都,美得让你不敢相信,“三江”(扎曲、昂曲、澜沧)汇合之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展现在眼前,再也不是70年前贫穷、肮脏的地方了!可以告慰18军父辈们,70年前你们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基本实现了!在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昌都烈士陵园,看到张国华伯伯、王其梅伯伯的塑像及许多前辈的英雄事迹时,我又流下思念的泪水,他们的亲切面容又浮现在眼前。我仍清楚地记得王伯伯60年代初,从西藏(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王伯伯是在昌都)回京,看望妈妈和我们,拉着我们的小手说:“打过长江后,一路连续作战,阴雨连绵,田埂小路湿滑难走,你爸爸拉着我走,并要求部队不许损坏一根稻秧。”这不正是18军“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守政纪”的体现吗!在进军西藏,平叛战斗,自卫反击战和新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18军父辈们用实践和生命,铸就了辉煌的“老西藏精神”,它是西藏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重走18军父辈进藏路,既是对革命历史的重温,又是一次自我精神的洗礼,一次再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红色传统要发扬好,红色资源要挖掘好,红色基因要传承好!我们18军后代,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我们都已步入老年,但宣传、学习18军前辈,敢于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永远在路上!西藏,我心中的圣地,我會再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