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萍,左斌峰,周秀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1从这个根本问题可以看出,立德树人、培育新人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各种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问题日益繁杂,这就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顺利实施培育新人的大计,必须从实际社情和学情出发,突破既有教育模式,以开放性的思维吸纳其他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创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它运用科学知识和职业化方法,本着对服务对象的尊重,通过资源整合,旨在提高服务对象的自决能力。基于此,借鉴和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和社会工作方法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实践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的思政教育模式与时代步伐已略有差距,在适应现实需求的过程中遭遇了发展困境。
其一现有思政教育方法守旧单一。当前,思政教育的主流模式仍然是教师一人演唱“独角戏”,单纯课堂说教,授课内容枯燥单一偏理论化,专业化,政治术语色彩较浓,缺乏通俗易懂的讲解;课程理论与实际生活融入不足,缺少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体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到课率低。如果教学过程再没有引用新媒体技术,就更会使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尤其是当大班教学时,由于教室大、学生人数多,课堂互动面狭窄,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就很难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产生共鸣[2],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修养,外显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也就没有实现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
其二现有思政教育认知传统滞后。相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速度,高校思政教育认知稍显落后。虽然思政教育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比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民主、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原则等,但是在实际中,高校思政教育普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障安全、稳定秩序认知偏差,带有较厚的行政化色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化的需求;教学服务也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连思政教育的考核也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过于强调学生的智育培养,轻视了对德育的重视,这样传统滞后的教育认知大大稀释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其三现有思政教育主客体身份认同和价值认知失范。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即施教者对自我身份认同失之偏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把思政教育客体即受教者(大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和遵循者。这种认知大大地拉远了两者的距离,使双方不能良性互动,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客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部分思政教育主体也不能真正认同职业角色,对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缺乏稳定的职业心态因此不能积极调整知识结构,发挥人格力量,降低了教育质量。作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思政教育客体,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而悄悄发生变化。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入而产生理想信念弱化的传入,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价值追求和职业选择趋于功利化。[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当出现教育方法、教育认知和教育主客体等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出亟待解决的困境之时,当前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转变思维方式,吸纳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探索和创新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调其他各类课程在自己的责任田上要体现思政理念,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可见,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是其他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的社会工作鼎力相助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是利他主义价值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理念和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4]13。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早已作为一种有效的专业工作方法引入了学校,甚至有的高中就设立专门的社工部承担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陷入成长困境的学生重新获得独立、自我、成长的能力,即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指在学校设置驻校社工或者要求专职辅导员具备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以学生群体为主,协助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时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社工服务。这一点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理念具有一致性。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它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接纳、尊重、自决、个别化等。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信念,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教育坚持的民主作风、因材施教和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等原则都是相通的。社会工作理念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构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优化了教育机制,使它不断体现时代特征。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式、教育方法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形成“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赋能,改变它的现实困境。通过为案主服务的理念介入,树立“服务学生”的思想,更有利于学校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让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尊重和平等对待案主的理念运用,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再以接受能力的高低来区别对待个别学生,而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运用尊重、同感、服务对象自决以及个别化等技巧,把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创新了思政教育模式。
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育新人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立德树人、培育新人,这个问题“决定着思政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其发展方向”。[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6],培育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思政教育本质属性。 所以,任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运用到思政教育之中时,必须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只能加强促进这个目标的实施,而不是要削弱或者偏离这一目标。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介入也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主体主要是指由高校的专职思证教师队伍,也包括一线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辅队伍。要实施 “社会工作+思政教育”模式,思政教育主体是最关键的一方,他们必须在新模式探索中率先做出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即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吸收知识的引导,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转为地位平等的沟通,从只求被尊重的心态转换为互相尊重的认知,从表面的教育行为概念转换为深层的服务学生理念,从单一的思政知识体系转换为“社会工作学科+思政知识体系”的拓展。课题组实施了《关于大学生对现有思政教学模式的看法》的小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模式认知调查,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96%。在被问及“您喜欢具有哪些素质的思政课老师?”时,调查对象中的答案分布如下所示(表一):
表一
可见,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主体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客体的需求,思政教育主体的角色转换已是必然。这也迫使高校在思政教育主体角色转换中提供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迅速做出角色适应。首先对思政专兼职教师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掌握提升大学生思政教学实效的新知识新理念;其次还有对他们进行教学技能培训,鼓励其运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最佳的课堂呈现。
正如同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新时代下,随着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知识范围不断地扩大,思想观念也日益复杂。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化,在价值追求上体现多元化,在生活方式上体现自由化,在为人处世体现个性化。在《关于大学生对现有思政教学模式的看法》的调查中,在被问及“您喜欢有参与性的思政教学方法吗?”这一问题时,有42.34%(163人)回答喜欢。在问及“您喜欢以何种形式进行思政课程内容的学习?”时,有72.21%的学生认可“富含课外活动 (可到主题相关的实地体验)”的内容,有68.05%的学生认可“以学生为主导以自我学习了解并在同学间分享的方式学习”,有34.29%的学生认可“以小组分类的方式讨论学习任务”。可见,希望课堂学习自主合作、参与性学习是很多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只有这个共同需求被满足时,高校实施的思政教育才能最大程度上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迫使思政教育模式必须做出革新,而社会工作自身的优势又适应了思政教育变革的新需求,它的理念、方法和实务操作等都是值得思政教育借鉴的,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融入将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促成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
4.1.1 把“平等和尊重”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社会工作者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是平等的,认可“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4]54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活动首先要以尊重服务对象为基本前提,平等和尊重服务对象才能进一步接受和认可服务对象,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 同样,思政教育主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也应该把“平等和尊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在《关于大学生对现有思政教学模式的看法》的调查,有90.91%的大学生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尊重,有91.69%的大学生希望在沟通交流中得到平等对待。由此可见,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权利、个性、兴趣、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体现在微观层面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要求分出层次,目标分解成段,内容要有针对,方法争取灵活。比如,对本科生和对高职生的教学要求上就要难易做出区分,面对护理专业和机电专业的学生做案例教学时就要尽量使用本专业的案例进行分析,用他们常用的表达来表现要说明的道理……虽然这些看似小事情,但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能使学生接受思想,形成良好互动。
4.1.2 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中的 “助人自助”理念
助人自助基于尊重、真诚、同理等基本价值,相信服务对象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的改变和升华,从而达到自助的目的。驻校社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符合大学生自尊心强、渴望自立、自主性强的特点。所以,要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适当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成大学生的“个体自决”。例如,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采取研讨形式,以交流会、辩论会、演讲等实践教学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助人自助价值介入的关键点在于既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认识自我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身发展信心,又要注重高职学生认知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指导他们的行为。[8]
4.1.3 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中的“服务”理念
“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应该努力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促使服务对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尊重他们能够服务于他们的老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工作中的“服务”理念服务于大学生,既不做传统的自卑的“教书匠”,也不当自负的“指挥官”,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重视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与他们共同解决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知,成为他们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除了合理引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方式。
4.2.1 灵活运用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为需要的个人、组织等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服务,帮助这些个人、组织减轻压力、提供支持、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4]79思政教育工作主体可运用个案工作独特的会谈与沟通技巧,丰富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大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生活学习中会各有各的遇不解与困惑,要先收集学生个体的情况信息,并做出初步评估,制定有效的指导计划。在个案工作实践中其中危机介入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最适合应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例如,驻校社工在处理大学生因诚信缺失而出现的问题时就可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它是通过用来改变人们错误的认知,通过建立对事件的正确认知以达到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教育主体要深入分析导致学生诚信问题的根源,梳理他们在诚信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认知来纠正大学生的偏差行为[9]。
4.2.2 发挥社会小组工作优势
小组工作又叫“团体工作”,是把“有相似需求的案主组成两个人以上的小组群体”,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利用团体的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解决困境,获得发展。[10]它着眼于小组情景对小组成员的影响,重点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使大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使处于某种共同危机与困境中的成员获得心理和精神支持,然后一起寻找能摆脱这个共同困境、解决这个共同问题的方法。鉴于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把有相同问题或相同需求的学生组成功能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感受彼此的情感支持、责任分担、互相协作等,利益相互影响促使态度与行为发生变化,引导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4.2.3 借鉴社区工作思路
社区工作是为解决社区的问题及需求,通过动员社区资源,发动社区居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与到社区的集体行动,从而解决社区问题。“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4]116,促进社区进步。这种社区工作的思路可以借鉴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学校是一个最大的社区,根据不同的分工和兴趣爱好,又形成功能各异的学生社区组织,每个社区的主体就是学生,通过社区教育、社区行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既增加了学生社区的凝聚力,又提高了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创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思政教育”是一种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它从坚持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出发,遵循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情的变化中,开拓思维,把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工作的尊重、服务及助人自助等价值理念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中,并尝试把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方法当中,争取创新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摆脱现实困境,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教育主客体价值认知,使大学生思政教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更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