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培
从殷墟时代起,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铭文。早期的铭文都比较简单,仅仅是族徽、作器者或者被祭祀的对象,比如妇好鸮尊和后母戊鼎。
考古出土商代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是殷墟的戍嗣子鼎,1959 年5 月在河南安阳事后岗殉葬圆坑出土,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戍嗣子鼎通高48 厘米,口径39.5 厘米×34.5 厘米,腹深24.6 厘米,重21.5 千克。直口折沿,腹微鼓,双立耳,半空足,足的中腰略束,近马蹄形。口下有扉棱六条,口下饰由夔龙组成的兽面纹六组,三足上部亦饰兽面纹。内壁的铭文共有3 行、总计29 字,合文二(嗣子、廿朋)。铭文字体象形特点突出,章法布局有行距无字距,具有参差变化,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其铭文记述了某年九月丙午这天,某代商王赏赐戍嗣子钱,并且在太室宗庙宴请戍嗣子一事。于是戍嗣子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件鼎来祭祀父亲,以铭记这是受父亲的功德福荫。虽然铭文并未提及他的父亲为商王立下何等功劳,甚至没有讲述实质性的事件,但这篇铭文,可以看作开启后世铭文通用格式之先河。
到了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了长篇铭文。最多的铭文长达近五百字,内容多为记事,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今日我们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资料。何尊就是其中的代表。
何尊尊底的铭文共12 行,总计122 个字(其中合字三个),时间、地点、事件、作器者与作器目的等这些重要的内容齐备。
周武王灭商以后,相对人道地采取了类似后世的怀柔政策。对于商,虽灭其国但未灭其祀,封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但周武王不放心,就在殷周边封封邶、鄘和卫三个诸侯国给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意在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伐商大约一年后,周武王驾崩,其子姬诵即位。姬诵年幼,由周公辅政。此时早有复辟野心的武庚联合“三监”发动叛乱,后被周公平定,史称“三监之乱”。
在中国古代,都城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西周时期主要有三个都城同时并存,即岐周、宗周丰镐、成周洛邑。三座都城建立的时间不同,其方位也是依次向东。这三座都城及其政治地位的不断变化,构成西周时期复杂多变的都城体系。
宗周丰镐(现今西安市的西南)是西周都城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主都,宗周丰镐的政治地位随着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宗周丰镐地处当时中国的西部,对于东部的管控受距离限制多有不便,迁都或者设立陪都显得尤为迫切,这在“三监之乱”中进一步凸显。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辅佐周成王遵武王遗训继续营建成周洛邑,就是今天洛阳的前身。此事在《尚书》的《召诰》和《洛诰》章节有记载。
何尊的铭文印证了西周早期的这一重大事件。何尊铭文为:“隹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爯珷王礼,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玟王,肆玟王受兹大命,隹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辟民。呜呼,尔有虽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勳(勋)于天,彻命,敬享哉。隹王龚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隹王五祀。”因为作器者名为“何”,该尊因此被定名为“何尊”。
这篇铭文的大义是,周成王五年亲政伊始,完成了成周的营建,四月丙戌,在宗庙祭祀武王,汇报营建情况,以告慰武王在天之灵。祭祀典礼后,对宗小子(也就是作器者何,西周是宗法制社会,周王的同宗贵族会对周王自称宗小子)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何的父亲庾公追随文王、武王顺应天命建立西周基业,以及何又追随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的功勋,并且赏赐贝币来勉励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家族光荣传统,再创辉煌,以延续和享有家族荣耀。何便用受赏的钱,做了祭祀父亲的彝器(也就是何尊)祭祀父亲,以明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