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方,张佳鑫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河南 新乡 453400)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俗称牛尾巴、招财鱼等,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在我国大部分江河、湖泊等水域均有分布,是一种重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食性广、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易管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流水中其数量明显下降,进而促成了乌苏里拟鲿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开发其人工繁育、扩大养殖面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南方已逐步开展了规模化的人工繁殖,但在北方地区依然是稀有养殖品种,归根结底,苗种培育是一大难题。为攻克这一难关,笔者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种新的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方式,现总结如下。
亲鱼选择生长状况良好、体质健壮的3龄鱼,雌雄各100尾,雌鱼平均体重120克,雄鱼平均体重300克,在催产前1个月进行强化培育。
选择直径2米、深0.8米圆形玻璃钢鱼池作为受精卵孵化池和鱼苗培育池,水深60厘米,水温23~26℃,pH 7.0~8.0,溶氧充足,水流可控。
采用50厘米×25厘米的40目双层尼龙网片作为乌苏里拟鲿受精卵附着片,50厘米×37厘米×13厘米的塑料筐(内衬纱窗网)作为孵化框,每个孵化筐放1片受精卵片,保证孵化框2/3体积在孵化池水体中。
每个玻璃钢鱼池中放4个孵化筐,每个框中放受精卵约1万粒,水温保持23~25℃,不间断充气,每24小时换水1/4,并用浓度100毫升/米3的甲醛溶液全池泼洒消毒,在此条件下,从受精到出膜约70小时。
在孵化池旁邻近的养殖池内进行生物饵料培育。进行人工繁殖前3天,在规格为6米×2米×0.8米的玻璃钢鱼池内加满水,水温25℃左右,不间断充气,每个玻璃钢鱼池每天泼洒鸡蛋黄浆1个、豆浆5升,连续5天,可通过加水保持水质良好。从饵料培育开始7天后,水体中会有大量轮虫、枝角类等鲜活饵料可供拟鲿苗种食用。以此方法培育鲜活饵料,饵料种类和规格需与鱼苗生长速度相符合。
在拟鲿受精卵脱膜孵出后,前3天以体内卵黄囊为主要营养来源,待3天后卵黄囊消失、鱼苗体色发黑、游动能力逐渐增强、由鱼池底部集群到水面游动时开始进行人工投喂。采用冷冻轮虫和鲜活饵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喂,每天上午8点,从鱼苗培育池中用虹吸管抽出1/3的水,并从饵料培育池中补充等量水体,每隔3小时用100克冰鲜轮虫化水后全池泼洒,每天5次,连续1周,可根据饲喂情况调节投饵量。第二天投喂之前需将沉淀吸出。
生物饵料投喂1周后,鱼苗长至1厘米左右,活饵料投喂方式不变,将冰鲜轮虫换成虾开口料进行投喂,在虾开口料中混合少量面粉制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圆球,平均分布放置在池底,每隔3小时换1次,连续饲喂1周。
半个月后鱼苗长至1.5~2厘米,改成虾开口料和黄颡鱼破碎料混合投喂。此时需根据“四定”原则驯化培育,固定地点,每次投喂10分钟,可根据鱼苗摄食情况进行调整。随着鱼体增长,及时更换粒径大小与生长期相符合的饲料。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深50厘米,透明度以可见池底为佳,水温25~30℃,应及时清理出残饵和杂物,发现水质异常时,及时加注新水。
鱼病防治,重在预防。拟鲿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关键要保证养殖水体环境良好。
鱼苗出膜时间为2020年6月15日,单个玻璃钢鱼池放苗3 000尾,在大棚内养殖至8月27日,放至室外养殖池塘饲养,此时,鱼苗体长为3.5~5.5厘米,平均体重为6.5克/尾,养殖成活率在90%以上。
以上试验研究表明,只要方法得当,拟鲿室内鱼苗培育的成功率将远远超过室外养殖池塘培育。室外养殖池塘虽养殖环境稳定、生长空间大,有利于鱼苗的自然生长,但是也存在诸如鱼苗生长情况不易观察、换水困难、鱼苗生长规格差异较大等问题。现如今,室内育苗已能够达到养殖环境可控水平,并且可以实时观察鱼苗生长情况,针对各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育苗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