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作玲 成都体育学院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的形式,对成都市青白江区城乡结合部各个年龄阶段健身锻炼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年龄阶段依次可分为儿童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分析出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的人数最多,中年参加的人数最少,体育活动的参与年龄阶段人数分布不均,各个年龄阶段参与比例从小到大依次为儿童阶段、中年阶段、青年阶段、老年阶段(见表1)。
表1 关于群众周围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群调查
如表2、表3所示,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得出成都市青白江区城乡结合部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形式和种类较为单一,大部分的体育活动都是以常见的传统的跑步球类运动为主,没有太大的创新。人们的活动频率大多集中保持在每周3-5次左右,但是还有大部分居民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为0-2次,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群众占小部分,且大多集中在老年阶段。
表2 关于居民一周进行的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
表3 关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调查
群众体育参与年龄阶段分布不均衡,老年人成为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和发展的主力军,青年人也占到了比较大的一个比例,儿童和中年阶段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低。青年阶段的人刚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形成了比较好的体育价值观念,形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精力较为旺盛,且大部分青年人较为关注自己的身体形态,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塑性,所以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高。而由于中国的老龄化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老年人的余暇时间增多,且由于国家加大了老年人的养老福利,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家庭压力较小,因此老年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是稳居第一。而中年人和儿童参与体育的情况就不太容乐观。中年和儿童阶段的人群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较低低,存在不重视体育活动的状况。中年人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生活琐事多,且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运动。儿童则是因为身体发育还不及健全,只能参加一些活动量较小的体育运动,还因为儿童在日常和同伴嬉戏打闹时已用尽了大部分精力,所以便未参与专门的体育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活动的参与者都是间接性参与,这部分人在学校时积极进行体育活动,但是在离开学校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体育活动,中年或老年以后又恢复体育参与。
通过对青白江区城乡结合部群众的调查研究,发现群众健身需求已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健身向集“锻炼、观赏和购买服务品”为一体的多元需求快速拓展。[2]但人们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主要以跑步、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的体育活动和群体性较强的广场舞,而没有太多创新型的体育活动,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群众参与体育的密度较 小,大部分人每周的锻炼次数为0-2次,只有极小一部分人做到了每天坚持锻炼。这和城乡结合部部分农村群众观念落后,体育意识淡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力劳动者的数量急剧上升,导致脑力劳动者出现许多“文明病”现象,而中年人又是脑力劳动者的主力军,所以中年人参与体育的人数比例较低。因此,加强对体育功能的宣传非常重要,特别是鼓励中年人参与体育,让他们建立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鼓励中年人参与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步骤。除了社会宣传,还要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家庭体育引导,使全体群众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将体育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使间接性体育参与者能够转变成终身体育参与者。鼓励青年人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开展各类的活动延续青年人对体育的兴趣,使青年人能够持久不抛弃不放弃体育活动。
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满足身体多部位的锻炼需求,而这就需要专门的指导人员对群众进行健身锻炼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不收取报酬,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志愿服务人员。[5]加强社会指导员的培育工作,让体育社会指导员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去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引导,依托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6]丰富群众的体育活动类型,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活动进行创新。鼓励社会体育组织采用多样的活动手段,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使社会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有文化的依托。[7]积极宣传体育知识,推广锻炼方法,加强群众创新意识的建立,并积极引导进行活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