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高波
山东是孔孟之乡,寿光因有文圣仓颉、农圣贾思勰和盐圣夙沙氏而被称为“三圣之城”,山东省寿光市圣城小学还紧邻“仓圣公园”,这些为学校实现“小学校做大课程、小学校做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确立了打造“圣贤教育”的基点和愿景。
文化先行 立德树人
学校是一个育人场,校园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校长的使命首先是营造师生、家长向上向善的学校文化”。
设计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本着“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的理念,学校将“圣贤教育”的核心元素外化于校园形象设计中。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由学生自主绘画完成并配上他们自己的独特解读;教学楼层主题墙将圣贤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使学生随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
重构学校的精神文化,让师生价值取向“有据可依”。学校确定了“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核心理念,“每天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训,“诚信明礼、博学笃行”的校风,“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教风,“在自主合作中快乐学习”的学风,树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幸福家园”的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建立起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德育课程 体验成长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基于“圣贤教育”愿景,学校设计了德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学校编写了《经典浸润心灵》(低中高)系列校本教材,选用《弟子规》《大学》《孟子》及古诗词,以晨诵、午读、晚分享的形式开展学习。此外,学校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开办公益圣贤学堂,读《大学》《论语》《孝经》等儒学经典,分享读书心得。
感恩教育课程,让学生知礼仪、懂感恩。学校里,感恩教育从习惯养成做起,如诵读饭前感恩词、观看《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等;家庭中,感恩教育从理解父母做起,主要有亲情作业、角色转换、主题感恩教育活动等形式;社会上,感恩从责任担当做起,开展各行业职业体验等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各行各业,在体验中感悟。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石。
主题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两史、心向党。学校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课程,如组织学生到陈少敏纪念馆、马保三故居等红色文化基地研学,在研学实践中深化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请“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给学生们讲党史、讲国史,让学生们汲取红色营养,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以学为本 生长绽放
课堂理念彰显以学为本。“教師与学生是大小同学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的转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探寻、快乐地展示。学习成了学生快乐享受的事情。
课堂结构的变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合作。在相互监督、自省自律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团队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课堂文化让学生的生长绽放。学校学本课堂下的小组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学生在《论语》《弟子规》中提炼组名,每个班都诞生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组名。如:三年级三班的见贤思齐组、谨信至诚组、明礼笃行组、敏而好学组、仁爱至善组等。这种文化的渗透可以熏染孩子们的心智,影响他们品格的形成。
(作者系山东省寿光市圣城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