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王君,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百年中国语文人,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出版专著20部,首先提出“青春语文”“青春教育”教学理念。
今年上半年,有两部教育题材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先后上映,将“鸡娃”模式和家长的教育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家长在教育上的焦虑,挤压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他们活得拧巴、压抑。在教育内卷化的当下,作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消解这种教育焦虑,不强加干涉、不过度打扰,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不疾不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是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书信集,也是一位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自己双重角色的思考探究和实践:如何在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也能跟孩子保持顺畅有效的沟通。王君用生活中、工作中、旅行中以及休闲娱乐时的经历和感悟为媒介,通过独到剖析,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成长的意义,回答了无数家长的困惑和焦虑。它不是传统的上对下的谆谆教导,而是一位母亲以广阔的视野、超人的智慧、深刻的情怀与下一代的对话。它既是教子之书,更是母亲自我反省、自我成长之书。在书中,王君写道:“我亲爱的孩子,最大的学问不在书本上,不在考卷上,而在天地间。”她也正是以这样的体验和理念不断调整着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思路。
别让教育焦虑破坏了孩子的本性
教育家:当下,教育焦虑在广大家长群体中蔓延,您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王君:从教三十年来,我走南闯北,从农村到县城再到都市,从西部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从底层学校到顶尖名校,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我们当年为学生操的那些心,担心他们成不了才、过不上好的生活,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大部分是没必要的。当年我们为之操心的那些学生,现在绝大部分都生活得挺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家庭,活出了自己。虽然不一定有多么成功,但每个人的人生都很丰富。
我感觉,当老师时间越长,对生命的成长越有信心。读名校的有读名校的人生,读普通学校的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轨迹。所谓教育焦虑,其实就是担心孩子在当下不如别人,未来没有好工作、好地位,无法好好生存,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其他人更强。作为老师、妈妈,要尊重所有的生命,认同所有生命存在的形式。如果能够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承认孩子在很大可能上也将成为一个普通人,并能够发自内心地祝愿孩子过一个普通人的幸福人生,焦虑就会大大减少。
回望从教三十年,当年那些让人特别焦虑的孩子都好好地长大成人了。有几个出问题的,反而是当年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孩子。这说明我们成年人眼里的优秀(如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并不能保证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中成为生活的真正赢家。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多,不允许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慢慢走。干涉太多,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本性,导致孩子出了问题,脱离了本应有的人生軌道。过度焦虑的教育,会困住孩子身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他们就只能通过叛逆的形式跟家长对抗、跟老师对抗、跟学校对抗,甚至跟社会对抗。以至于他们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才能回归自己原本的轨道。对于生命,我觉得不去干涉、不去打扰,它自会绽放出应有的姿态。反观当下,我觉得是有些教育过度了。
教育家:前不久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剧中呈现了不同类型教育理念的碰撞。不知您有没有关注,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王君:我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经犯过错误。孩子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拥抱他、陪他玩,而是兴致勃勃地要和他一起背诵诗词……那个时候孩子小还不懂得拒绝,可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不情愿。但我还是执意要他背诵完诗词才放他出家门去玩。还有一段时间,我被所谓的国学弄得“五迷三道”,发誓要提前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于是,我从网上订购了某某教授的教材,硬往孩子的小脑袋里塞……他当然无力反抗,但我分明看到了他无法表达的困惑和厌恶。现在想想,这么做是多么不顾及小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小孩子的体验,是多么不符合教育规律,多么不人道。
在孩子小升初的时候,其实不大愿意到我所在的清华附中去读书,他想去其他普通但可能更适合他的学校,当时我就非常不理解,他终于没拗过我。孩子进入清华附中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的一厢情愿真是害了他。因为他理科不好,但清华附中的理科整体特别好,所以他的弱势马上显现出来,导致学业上出现了较大波折。接受了教训之后,他初中毕业之后的学业选择,我就不再有名校焦虑,而且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意见,理解孩子的选择了。
那几年,我读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亲爱的孩子,见字如面》这本书就是在孩子读初中的三年里我陪伴他一起成长所写下的。这本书其实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更多是我对自己的重新定位,一个自我梳理、自我提升的见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放下心来,允许孩子根据他自己的节奏学习和成长,从而也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上。
其实,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可能会经历教育焦虑的过程,因为我们对孩子有太高的期待。但通过那几年的读书写作,我调整得比较快,慢慢地理解、接纳和认同了孩子。如果家长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而孩子能力达不到时,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孩子很可能就会选择放弃学业,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惨痛的代价实在太多了。
据我多年的观察,如果孩子表现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叛逆行为,那一定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或期待与他当下的能力和认知不相匹配。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孩子一马,也放自己一马。无论做老师还是做家长,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的成长放到整个人生的大背景下,在教育上就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小舍得》的结局,南俪的做法并不是妥协,而是认清了自己孩子的个性特长之后做出的一个更适合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