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治血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验案

2021-07-20 18:33邓琴林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验案中医药疗法

邓琴 林丽

【摘 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虽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却无法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及停药后病情的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长期有效性和疗效持续性等优势。林丽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以脾肾肝亏虚、气阴(血)不足为本,气郁、热瘀内结为标;故以益气养血、调肝健脾及滋阴清热、凉血活血等为主要治法,病证结合,精选方药,以自拟治血方为主,药用黄芪、当归、红景天、鸡血藤、黄柏等为特色,临床收效确切。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拟治血方;中医药疗法;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9-0092-0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 to 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损[2]。ITP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月经过多,甚至伴有内脏或颅内出血,其可危及生命[3]。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血证”“葡萄疫”“发斑”等范畴,现代中医统一命名为“紫癜病”[4-5]。林丽教授运用自拟治血方治疗ITP患者1例获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案概要

1.1 病情简介 患者李某,女性,51岁,农民。2013年6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血小板计数减少5年余,伴头晕、乏力。患者诉2008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散在皮下瘀斑,即到省级某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具体资料不详),继于7月住院做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示“骨髓象表现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系列血小板生成不良”,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口服“强的松片60mg/d及雷公藤片20mg,每天3次”等治疗后皮下紫斑减退,但1周后病情复发,血小板最低时降至1×109/L;之后曾用“地塞米松30mg/d静脉滴注”治疗1周,血小板升至40~60×109/L,但激素减量时病情再次复发,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曾间断配合中药治疗。2012年12月因突发腹泻、便血,全身出现皮下瘀斑、瘀点,查血小板计数为9×109/L,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危象;骨质疏松症;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入住某市级三甲医院,予“地米、脱氧核苷酸钠”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全身皮下瘀斑、瘀点消退,复查血小板计数升至32×109/L。既往患者绝经两年。2013年3月复查血小板计数为44×109/L,患者担心病情再次复发或加重,遂来门诊求治于中医。来诊时口服甲泼尼龙片12mg/d。

1.2 治疗过程 初诊(2013年6月16日):患者诉头晕、头闷痛,耳鸣,神疲乏力,纳呆,食后脘腹胀闷明显,肠鸣,项背麻木伴有重压感,大便日2次,成形,小便调。全身未见皮下瘀斑、瘀点,舌淡红苔白,脉滑细。辨证属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治宜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予①自拟治血方1号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6g,川芎9g,白芍12g,北沙参30g,白术15g,茯苓30g,葛根15g,蔓荆子9g,炒黄柏6g,甘草3g,泽泻30g,陈皮6g,厚朴6g,枳壳6g;予②自拟治血方2号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6g,川芎6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30g,泽泻3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北沙参30g,麦冬9g,五味子6g,绞股蓝12g,山药30g,生地12g,枸杞15g,大枣15g,甘草3g。囑①、②两方交替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两周。

二诊(2013年11月3日):患者服药两周后,自觉症状有所缓解,便自行服用上二方治疗3月余,来诊时感觉精神稍好,耳鸣、腹胀等症缓解,仍觉头晕,心悸,气短,项背麻木、刺痛,时有心烦、少寐,口干苦,纳可,大便日1次,小便黄;舌淡少津,苔薄黄,脉滑细;2013年10月30日复查血小板计数为48×109/L。予初诊①方基础上去陈皮、厚朴、枳壳,加薏苡仁30g、伸筋草9g、地龙6g、桑枝15g;予初诊②方去大枣、泽泻,加淡豆豉6g、炒栀子6g。嘱两方交替连服1月,余嘱同前。

三诊(2014年3月9日):患者服药1月后,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又坚持服用以上方药治疗3月,来诊时诸症俱减,精神稍好,睡眠明显改善,偶感头晕、乏力,近来时有自汗、盗汗、午后潮热等症,纳可,二便调;舌边绛红,苔薄黄,脉沉细;2014年1月16日复查血小板计数为69×109/L。予二诊①方基础上去薏苡仁、伸筋草、地龙、桑枝,加绞股蓝12g、女贞子9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二诊②方去淡豆豉、炒栀子,加知母9g、炙黄精30g、大枣15g。嘱两方交替连服1月,余嘱同前。

四诊(2014年12月28日):患者服药1月后,自觉诸症已不显,便延长复诊时间,期间亦自行间断服用以上方药治疗,来诊时诸症进一步减轻,自、盗汗已止,偶感头晕,右耳鸣,足心热,舌咽干燥,夜间尤显,饮水不多,大便每日2次,成形,小便偏黄;舌淡红少津,苔薄白,脉滑细;(自行减服激素至8mg/d 已3月余);2014年12月26日复查血小板计数为69×109/L。予三诊①方基础上去煅牡蛎、浮小麦,加石菖蒲12g,郁金9g;②方去炙黄精、煅牡蛎,加炒黄柏9g,制龟板30g。嘱两方交替连服1月,余嘱同前。

五诊(2015年11月15日):患者来诊时诉仍间断服用四诊方药治疗,现诸症缓解,时感视物昏花,流泪,口干但饮水不多,纳眠可,大便日2次,成形,小便调;舌淡红少津,苔薄黄,脉沉细;(自行减服激素至4mg/d维持);2015年11月7日复查血小板计数为78×109/L。续予四诊①方中去石菖蒲、郁金,加枸杞子12g、五味子6g、沙苑子9g、鸡血藤25g;②方中去制龟板、炒黄柏,加红景天6g、玄参15g、丹皮6g。嘱两方交替连服1月,余嘱同前。

六诊(2016年1月17日):患者诉按上方服药2月后诸症已明显缓解,偶感轻微头晕,耳鸣,乏力,时有流泪,晨起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服用激素维持。2016年1月14日复查血小板为110×109/L,续嘱患者轮流服用四诊及五诊的①、②方调治,以巩固疗效。

1.3 回访 回访(2019年3月3日):患者诉上述诸症均已明显缓解,精神佳,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能正常生活,已停服激素。3年来自行坚持服用以上方药进行调治,时有间断。多次复查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如2017年5月7日复查血小板为182×109/L,2018年6月13日为214×109/L,2019年1月28日为206×109/L,其间一直未出现出血情况,病情亦未反复。根据ITP的疗效判断标准[6],本案病例为“完全反应”,当属临床治愈。

2 病案解析

2.1 释病机 本案患者系绝经期女性,因常年耗损致肝肾不足,精亏血虚;加之冲、任二脉血气亏虚,肾气渐衰、肾精虚损,水不涵木,又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进而耗气伤阴,阴阳失衡,致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小板生成不足而发病。一方面,“女子以血为本”,经、带、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而李中梓《病机沙篆》载有“血之源头在乎肾。”《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肾精充足,可生髓化血;肾精亏耗,髓海空虚,生血乏源,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此外,肝藏血,精血同源,与血液的化生密切相关。又“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易于忧郁,长此以往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木郁克土,脾失健运,致气血化生乏源,气虚血少,使肝无血藏,血海空虚;脾气不足,统摄失常,则血溢脉外,瘀血停滞于皮下,发为紫斑。因脾虚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上荣,脑神失养,故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乏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滞中焦则纳呆食少,脘腹胀满,便溏泄泻,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另一方面,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灼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虚。肝肾阴虚,耳目失于濡养故见耳鸣、目眩;热扰心神,则烦躁、失眠。加之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中医认为此类西药性属“纯阳”,久服易致“阳胜耗阴”[7],阴虚日久,虚热内生,则见足心热、盗汗、午后潮热;虚火灼络,迫血妄行,致反复皮下紫斑。如《血证论》中所载:“凡病血者,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多因气滞、或热壅、或气虚、或血虚而形成,瘀血阻滞,日久不散,则严重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影响新血生成。如《血证论》所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加之瘀血与内热互结,故致病情反复难愈。

概言之,本案的病机特点为脾肝肾亏虚、气阴(血)不足为本,气郁、瘀热互结为标,属本虚标实证。

2.2 立治法

2.2.1 益气养血,调肝健脾 《血证论》云:“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景岳全书》也有“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说。一方面,气血化生于脾,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方能气血充盈,从而肝有所藏,肾有所养;而脾气健旺则能摄血有力,故当补中益气,摄血养血。如《证治汇补》所云“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固”。另一方面,脾虚可因肝郁而起,故调和肝脾尤为关键。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脾能健运;而脾气健旺,统血有权,生血充足,则肝有所藏。因肝体阴而用阳,肝体得以濡养则肝气条达,从而使血行通畅。故当以补气摄血、理气行血为要,肝脾同治,调和气血。

2.2.2 滋阴清热,凉血活血 本案病例系因多种因素致肝、肾阴亏,致精亏血少;继而水火不济,心阴亦亏,虚热内生;故当滋补肝肾之阴,兼清心除烦。再因血虚、气虚、气滞、火热等致血不循经、血脉瘀阻,故尚须兼予清热泻火、凉血活血、益气活血、养血活血等治法,使瘀散、热(火)清,诸邪尽除,脉络通利、气盛血充,方能使血小板再生和正常。

2.3 解方药

2.3.1 合方運用起沉疴 林丽教授在确立主要治法基础上辨证组方用药,予“自拟治血方”1号和“自拟治血方”2号随证加减,交替服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自拟治血方1号由当归补血汤合当归芍药散组成,既能补气生血,又调肝健脾、行气除湿,标本同治。其中“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黄芪与当归的药用剂量比例为5∶1,有补气生血之功,其中黄芪归肺、脾两经,能益气升阳、健脾补肺,当归补血活血。有关研究[8]表明黄芪与当归5∶1的配伍能促进降低的PLT升高(P<0.05、0.01);当归补血汤同时也具有促进造血和调节免疫的作用[9]。“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方中芍药养血柔肝,川芎、当归调肝和血,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诸药配伍共达肝血足而气条达,脾运健而湿邪除[10]的目的;有研究[11]表明该方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拟治血方”2号由当归芍药散合黄芪生脉二至饮组成,其中“黄芪生脉二至饮”源于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经验方,临床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属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有明显疗效[12],与“当归芍药散”组合运用,气阴双补,脾、肝、肾同治;同时,方内也蕴含了当归补血汤的方义,以达补气生血之效。

林丽教授全面把握本病病机特点,两方交替服用,针对ITP这类沉疴重疾,最大程度地充分发挥各个方药的功用,并能避免出现单方药味繁杂的情况,缩短治疗周期等[13]。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2.3.2 病证结合精用药 林丽教授在西医认识ITP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机特点的分析,辨证精选用药。其中,黄芪为必选用药之重点,该药既能与当归配伍补气生血,又能与党参(太子参)、茯苓、白术、绞股蓝等共奏益气健脾之功;白芍柔肝补血;川芎行气活血,又助肝气之条达。另因气血不足,瘀热内结致血小板生成困难,故林丽教授在以上用药基础上,配伍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类药物标本同治。精选用药如红景天益气活血,鸡血藤活血补血;栀子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黄柏清湿热、泻相火,知母兼清虚实之热,知、柏二药相须为用,滋阴降火。此外,导师还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辨病用药,如黄芪能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茯苓素能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红景天能广泛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黄柏能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14]。另外,黄芪、红景天均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鸡血藤有一定的造血功能[15];丹皮有调节免疫的作用,鸡血藤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15],知母和绞股蓝均能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14,16]等。

3 小结

现代医学对ITP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17],虽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但无法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及停药后病情复发的情况[18]。林丽教授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详察病机,确立治法,病证结合,精选处方及用药,并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自拟治血方”为主治疗ITP这一顽疾而获效验。相比该病例患者之前以西医药治疗时病情多次反复,凸显出中医药疗法的明显优势和特色。而且多年后回访,该患者血小板计数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说明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和疗效的持续性,通过总结此验案,以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侯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0,33(1):6-9.

[2]潘旭旭,孙若文,王弘.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0,23(2):181-185.

[3]彭军,侯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1):9-12.

[4]陈信义,麻柔,李冬云.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1):1040-1041.

[5]王新波,徐瑞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病名探析[J].中医杂志,2012,53(1):75-77.

[6]侯明,秦平.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解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4):523-527.

[7]吴斌.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19-721.

[8]黄小平,李菲,陈凌波,等.黄芪和当归配伍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17,48(1):121-128.

[9]潘赐明,张帆,潘瞾玉,等.李东垣用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探析[J].现代中医药,2016,36(3):63-65.

[10]孟如.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0.

[11]刘艳娜.当归芍药散的组方和药理药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7):102.

[12]曹惠芬,林丽,詹青.孟如教授临床经验方介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2):1-4.

[13]王清,吉勤,张春艳,等.孟如教授用中医双处方治疗慢性杂病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0):2158-2160.

[14]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40,522,116,833-835,97.

[15]钟赣生.中药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40,651,509,260,263.

[16]袁志鹰,谢梦洲,黄惠勇.绞股蓝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7):190-197.

[17]彭军,侯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1):9-12.

[18]刘伯轩.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20,28(10):116-117.

(收稿日期:2020-01-07 編辑:徐 雯)

猜你喜欢
验案中医药疗法
杜小利教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验案举隅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重剂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