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霞 陈宇舟
1908年,由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正式开工,而且包括济南在内的北段建设,聘请的是德国方面的铁路工程人员,中德共用的大型济南火车站呼之欲出。但是中国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高涨,为了有效控制路权,中方毅然放弃了共建车站这一节省费用的方案,坚持在济南另行修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就是原来的济南老火车站——津浦铁路济南站。
为了与中方抗衡,德方决定扩建胶济铁路济南西站。1914年正式开工,扩建选址故意改在了津浦铁路济南站正南面200多米处,“一”字形设计意在挡住对方的风头,而且还把五组德国象征荣耀的铁十字勋章图案,镶嵌在新建车站入口大厅的地面上,如今在胶济铁路博物馆序厅依然清晰可见。
德国更没有料到的是,这座胶济铁路济南新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宣战,进攻青岛的同时,沿胶济铁路攻陷济南,占领了尚未完工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从德国手中接手改造完成。
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如今被打造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馆内除了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展陈外,也还原了部分当年场景,图为被还原的西餐厅。摄影丨宁志浩
1915年,胶济铁路济南新站剪彩正式投入使用,两座德式火车站并存使用的独特场景,成为近代济南万象更新的一大景观。但令乘客尴尬的是,从青岛通过胶济铁路到济南后,必须出站,步行到津浦铁路济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车。这样两站并立的状态,一直持续了20多年。
胶济铁路济南站发挥车站功能,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并不美好,甚至还有些悲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很快沦陷,为了迟滞日军南下,中国守军破坏了津浦铁路,仍然滞留在北平的梁实秋、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只能取道天津,乘船至煙台或青岛后,沿胶济铁路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南下逃亡。当时在这一非常时期,胶济铁路成为南下逃往的“生命线”。
事后,学者们回忆这段逃亡的经历,留下这样的描述:“火车沿胶济线行驶,不时有日机掠过。每当这时,列车便紧急停车,并发出警报,旅客急忙跑到铁路两旁的地里隐蔽,等敌机远去再返回。如此反复多次,车到济南,已是半夜时分。”“一到济南,风声甚紧,形势大变,商店闭门,哄传日本鬼子就要来,我们都要逃走啦!大批人争着逃难,谁也不知走向何处是好。”“在月台上苦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点,才换乘南下的火车。一路险象环生,在苏鲁交界处的利国车站曾遇日机空袭。此后一路飘零,先汉口,后长沙,再昆明,流亡大半个中国。”
济南老火车站大钟残件。摄影丨宁志浩
胶济铁路博物馆内的“东和”商号青石匾额。摄影丨宁志浩
复原场景。摄影丨宁志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曾长期作为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使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扩建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而并站后的原津浦铁路济南站,因车站扩建于1992年拆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胶济铁路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今,通过胶济铁路博物馆中一个个鲜活的藏品,我们可以触摸这条百年铁路线的真实面容。
建设胶济铁路博物馆,通过反映胶济铁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了中国铁路艰辛困苦的发展历程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进一步体现了胶济铁路本身所蕴含的“开放包容、执著进取”的坚韧品格和“以己之身,担天下重任”的历史担当,集中展现了齐鲁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优良品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铁路精神的生动教材,是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宝贵财富。
相较于较大规模的博物馆来讲,这座博物馆算不上太大。主楼展区面积2995平方米,西辅楼展区面积237平方米,室外面积3170平方米。展馆共三层,一层和二层分别展示了胶济铁路修建的风雨沧桑路和迈向新时代的内容,三楼展出着济南老火车站大钟残件、钢轨、客车票据等珍贵的藏品。展区分为胶济铁路的修建背景及过程、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风雨沧桑路、迈向新时代等四个主题展区,和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胶济铁路与历史文化名人、红色胶济、走过百年等四个专题展区,陈列展品759件,照片1314幅,系统地介绍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这里,你能看到正式提出修建胶济铁路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编写的《中国》三卷、德国钢枕钢轨实物、津浦铁路济南站大钟表盘和残件、大港站三面钟残件、德国绘制的1906年胶济铁路全图以及日本1915年出版的《日独战役写真帖》等极其珍贵的藏品。所有的这一切,都在真切而生动地向你“讲述”着百年胶济铁路从建造之初发展到今天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