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键林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长坡分院 中医科,广东 高州 525200)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供应障碍引发该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机体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病情严重者甚至致残、死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1]。因此,积极开展高效的、科学的治疗措施尤显重要[2]。笔者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90例患者,探讨针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炎性因子及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本文共纳入9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按照计算机编号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54岁~80岁,平均(67.03±12.79)岁;病程1个~7个月,平均(4.02±0.67)个月;基础疾病:高血压18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19例。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3岁~80岁,平均(67.15±13.24)岁;病程1个~6个月,平均(3.58±0.65)个月;基础疾病:高血压16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保持同质性(P>0.05)。
符合中西医关于脑梗死的诊断及分期标准;符合卒中气虚血瘀证相关标准;治疗前未接受过中药、针灸治疗;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完整;对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史者;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存在,愿意主动配合。
年龄超80岁者;处于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者;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由于脑外伤、血液病等原因导致的卒中患者;心脏、肝、肾、内分泌系统患有严重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
采用常规治疗。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必要时吸氧;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当体温高于38 ℃时,开展退热治疗,当患者血压、血糖过高时,给予降压、降糖处理。
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①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常规消毒后,使用毫针(0.25 mm×40 mm)通过三段接力刺法实施针刺,注意针尖在进针时与头皮呈现出30°的角度,当阻力减小后调整进针方向,保持与头皮平行位置刺入,快速捻针2 min,把控进针速度为200次/min,每10 min捻针1次,共3次。注意在留针期间指导患者尝试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②体针。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取穴,当患者上肢不遂时,取合谷、曲池、太冲、手三里穴位;当患者下肢不遂时,取昆仑、阳陵泉、太冲、足三里穴位;当患者口角歪斜时,取颊车、太冲、合谷穴位。以上穴位,首先局部消毒,使用毫针(0.30 mm×40 mm)针刺,得气后提插、捻针3 min,留针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连续6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需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③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鸡血藤30 g、丹参20 g、赤芍15 g、川芎15 g、当归15 g、地龙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石菖蒲9 g、苍术9 g、生蒲黄9 g。将以上中药加水煎熬,于每天早、晚服用,每天1剂。1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①炎性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②神经因子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大于95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在70 %~95 %;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在30 %~70 %;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小于30 %。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 %(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3.3 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在中医学中,将脑梗死归属于“中风病”范畴,久病耗气,正气虚损,气虚难以推动血液以正常流速流动,致使瘀血停留附着,痹阻脑络,最终发病,治疗时应注重补气活血[1]。补阳还五汤作为偏瘫的治疗独辟蹊径,其方中主要为补气药配少量活血通络药,能够大振元气,鼓动血行,活血但不伤血。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功效,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配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化瘀不伤血;地龙、红花、桃仁助当归活血祛瘀、通络利尿功效[1];鸡血藤具有祛风活血、舒筋活络之功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散瘀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赤芍与川芎配合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石菖蒲具有理气、活血、散风功效;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功效;生蒲黄化瘀止血功效显著[3]。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清脑醒神、益气活血通络之效。针刺包括头针与体针针刺,其中头针主要通过刺激脑表部位以及邻近腧穴、刺激区实现治疗目的,具体从患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针,其中顶颞前斜线负责连接前神聪穴与悬厘穴,顶颞后斜线负责连接百会穴、曲鬓穴,针刺以上穴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四肢、躯干瘫痪等症状[4~6]。体针则随临床症状配穴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改善患者上下肢不遂、口角歪斜等症状,提升临床疗效。有学者指出,在脑梗死恢复期尽早给予针刺干预,能够进一步加速清除自由基,修复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7]。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与对照组的82.22 %相比显著提高(P<0.05),提示与单纯的西药治疗相比,采用针药综合治疗更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受损症状。
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而炎症反应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现已有大量实践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炎症疾病,通过监测炎症指标,能够得出斑块纤维帽变薄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具体情况,方便临床开展合适治疗[8]。本文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说明了联合针刺、中药内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炎症反应,预防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避免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对于改善脑梗死疾病具有积极意义。NSE是一种脑组织发生损伤后产生的特异性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及其内分泌组织中,当脑组织受损后,能够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入血,致使血清中NSE水平升高,因此,其表达水平可反映出神经元受损程度[9~10];而NGF、NTF均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以上神经因子对于预测患者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体现出了较高价值。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SE、NGF、NT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降低神经元受损程度,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现象。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