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柱,张婷玉
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的研究
李国柱a, b,张婷玉a
(河北地质大学 a. 经济学院;b. 自然资源资产资本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选取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持续经营的107 009家企业,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对政府补贴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出口行为,首次接受补贴对企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连续接受补贴的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在不同的企业类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政府补贴对非国有、非资本密集型、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政府补贴;企业出口;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虽然在量上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在质上走向贸易强国的路还很长,尤其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调整出口退税比例、鼓励出口、降低出口企业成本费用等的一些临时性补贴办法[1],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贸易战给企业带来的出口压力,避免在短期内出现出口大幅度滑坡的现象。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不断地深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其融入全球分工获取附加值的能力[2]。而政府补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3],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出口活动的边际收益和促进创新来影响企业出口行为。
关于政府补贴和企业出口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有利于企业的出口行为。于建勋[4]、施炳展[5]和唐杰英[6]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有利于企业扩大出口。Girma[7]、周世民等[8]研究发现补贴对企业出口活动的刺激作用在不同企业特征和类型中是不同的。Helmers和Trofimenko[9]认为补贴的积极影响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而减弱。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出口行为没有影响,甚至有抑制作用。Hoffinaister[10]发现取消出口补贴可以改善财政状况,产生经济效益。Bernard和Jensen[11]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Gorg和Henry[12]认为对于已出口企业,当政府补贴足够多时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但是对于非出口企业,政府补贴并不能促进企业开始出口。张杰等[13]认为政府补贴作为“有形之手”不利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高。
目前研究政府补贴的出口效应大多使用的是2007年之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4-19],在企业数据库中2013年政府补贴的出口企业数已经超过19.1万家,补贴金额几乎达到1.448亿元,企业获得补贴的数目和金额都在不断增加,那么政府补贴会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影响吗?如果产生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种效应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会表现出差异性吗?鉴于此,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扩展:一是使用目前最新且质量较好的2011—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样本量足够大;二是从所有制类型、行业特征、地区分布多个角度检验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异质性。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能否获得政府补贴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企业自身市场生存能力和经营绩效等,因此为了准确测算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的因果效应,必须要剔除企业特征可能造成的干扰,解决政府补贴的内生性问题,此时需要通过控制协变量来选择合适的控制组企业。控制组和处理组在各协变量上应该是尽量平衡的,但当控制变量较多时,直接采用协变量匹配会面临“维度诅咒”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进行倾向得分匹配。
同时为了避免遗漏变量的影响,在(3)式中加入了一些协变量: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人力资本水平()、融资约束()、控股情况()、行业特征()、地区分布(),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出政府补贴的影响效果。选取变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变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量十分庞大,能够提高估计效率,降低误差[22]。数据库中企业数目、补贴企业数目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从2011-2013年,补贴企业所占的比重从51.7%上升到55.5%,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政府补贴情况因控股情况、行业特征、地区分布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国有控股、资本密集型、中西部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因此在研究补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时,应根据企业特征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
表2 中国企业的补贴情况
注:数据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整理得出。
考虑到企业数据库中每年都有新企业进入,旧企业退出,如果对所有企业一起分析显然不合理,因此进行如下筛选:第一步,删掉三年中进入退出的企业,保留2011-2013年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第二步,筛选出三年都没有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作为控制组,共83 952家;第三步,筛选出2011年没有接受政府补贴,从2012年开始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作为处理组,共23 057家。
2.1.1 平衡性检验
周世民等[23]发现在大样本数据中,最近邻匹配方法稳健性较好,因此本文利用Logit模型估计倾向得分后进行最近邻匹配,平衡性检验结果见表3,所有的协变量标准化偏差均有明显的下降,匹配后协变量均值差的值均大于0.1,表明匹配后协变量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满足协变量的平衡性假设。
2.1.2 共同支撑检验
当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样本PS值具有较大的共同支撑区域时,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才能找到与其匹配的未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共同支撑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只有少量企业落在了共同支撑区域外,因此匹配结果满足共同支撑假设。
表3 匹配变量的平衡性检验结果
图1 共同支撑检验
2.1.3 共同趋势检验
在使用倍差法评估政府补贴的效果时,需要检验共同趋势假设是否成立,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政府补贴实施之前处理组和控制组的企业平均出口比重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而在实施之后,两组企业的演变趋势发生分化。这说明本文选取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满足共同趋势假设。
图2 共同趋势检验
2.2.1 全部企业估计结果
利用PSM-DID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4,=0时,平均处理效应为0.151,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首次接受政府补贴后,政府补贴与企业出口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政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1时,平均处理效应为0.146,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略小于=0时的平均处理效应,表明企业连续两年接受政府补贴后,虽然政府补贴仍能够促进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但促进效果没有初次接受政府补贴明显,可能是企业的“惰性”造成的。当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时,如果政府一味地对企业进行补贴,不能合理地把握“度”,就会促使企业陷入依赖模式,以低价竞争,靠数量取胜,最终成为“大而不死”的“僵尸企业”,有悖于我国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目标。
表4 全部企业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0表示补贴同期,即首次接受政府补贴;=1表示补贴下一期,即连续接受政府补贴。
2.2.2 分企业类型估计结果
中国的企业类型多种多样,在获得政府补贴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样,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出口影响也各不相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对不同企业类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分企业类型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0表示补贴同期,即首次接受政府补贴;=1表示补贴下一期,即连续接受政府补贴。
1)控股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接受政府补贴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26,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为0.173,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政府补贴更能促进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出口行为,连续接受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与此相同。原因可能是国有控股企业自身拥有政府背景,因此很容易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但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出口的积极性通常较低;而非国有控股企业自身资金薄弱,难以获得充足的外部融资,常常需要面临严峻的生存风险,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会选择将产品出口,因此政府补贴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利用效率较高,更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出口行为。
2)行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接受政府补贴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084,在非资本密集型企业中为0.158,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政府补贴更能促进非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出口行为,连续接受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与此相同。原因可能在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差异化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投入成本高、花费时间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利因素会抑制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削减市场占有率,不利于出口行为;相反非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获取市场份额,研发投资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更容易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有利于出口行为,这也证实了我国目前“低价竞争、数量取胜”的出口模式,与施炳展[5]的研究结论相同。
3)地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初次接受政府补贴在东部企业中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144,在中西部企业中为0.083,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政府补贴更能促进东部企业的出口行为,连续接受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与此相同。虽然中西部地区企业接受政府补贴的比例高于东部地区企业,但是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却不太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较大。虽然很容易成为补贴的重点对象,但难以依靠市场力量培育出适合境外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因此无法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出口;而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容易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有助于出口。
在部分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极具挑战,扩大出口对中国企业升级以及贸易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选取了2011-2013年107 009家企业,3年共计321 027个观测值进行研究,利用PSM-DID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能否获得政府补贴不是随机的,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国有控股、资本密集型、中西部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企业出口,首次接受补贴对企业的促进效应为0.151,连续接受补贴的促进效应为0.146,首次接受补贴的促进效应大于连续接受补贴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促进效应“因企业类型而异”,政府补贴对非国有、非资本密集型、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的促进效应相比国有、资本密集型、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首先,政府补贴是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从微观角度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角度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政府补贴在经济运行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时,要注重加强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复杂度而非价格优势,防止企业产生“惰性”,合理把握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度”,增强市场活力;最后,政府应灵活地运用补贴政策“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补贴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补贴对象。应加大对非国有、非资本密集型、东部地区企业的补贴力度,以有效提升政府补贴的效果。
[1] 邓晖.中美贸易战给我国出口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探讨[J].财富时代,2019(8):54.
[2] 蒋庚华,陈海英.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与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基于WIOD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2):25-44.
[3] 蔡承彬.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7):103-113.
[4] 于建勋.生产补贴对出口的促进作用[J].统计研究,2012,29(10):85-89.
[5] 施炳展,逮建,王有鑫.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模式的影响:数量还是价格? [J].经济学(季刊),2013(4):1413-1442.
[6] 唐杰英.出口补贴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56-62.
[7] GIRMA S, GONG Y, GORG H, et al. Can production subsidies explain China's export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111(4):863-891.
[8] 周世民,盛月,陈勇兵.生产补贴、出口激励与资源错置:微观证据[J].世界经济,2014,37(12):47-66.
[9] HELMERS C, TROFIMENKO N. Export subsidies in a heterogeneous firms framework[R].Kiel Working Paper, 2009,No.1476.
[10] HOFFMAISTER A. The cost of export subsidies: evidence from Costa Rica[J].Staff Papers,2008,39(1): 148-174.
[11] BERNARD A B, JENSEN J B. Why some firms expor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2):561-569.
[12] GORG H, HENRY M, STROBL E. Grant support and exporting a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8,90(1):168-174.
[13] 张杰,翟福昕,周晓艳.政府补贴、市场竞争与出口产品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4):71-87.
[14] 许家云,毛其淋.生产性补贴与企业进口行为: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9,42(7):46-70.
[15] 阮伟华,唐丹丹.政府补贴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吗——基于地区制度条件下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19(6):49-66.
[16] 唐姣美,唐丹丹.政府补贴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J].现代经济探讨,2019(10):73-81.
[17] 施炳展.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配对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12(5):70-80.
[18] 曹献飞.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9):160-166.
[19] 梁言.政府生产性补贴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20] HECKMAN J J, ICHIMURA H, TODD P E. 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 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ing programm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 64(4):605-654.
[21] A SMITH J, E TODD P.Does matching overcome LaLonde’s critique of nonexperimental estimator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5,125(1):305-353.
[22]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世界经济,2012,35(5):142-158.
[23] 周世民,王书飞,陈勇兵.出口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匹配的倍差法之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3):95-109.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Corporate Exports——Based on the Study of PSM-DID
LI Guozhua,b, ZHANG Tingyua
(a. School of Economics; b. Natural Resource Asset Capital Research Center,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corporate export, using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with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107009 companies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 from 2011 to 2013. The result shows that government subsidi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rporate export behavior 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receiving subsi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ntinuously receiving subsidies. This promotion effect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business types and the government subsid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the export of non-state-owned, non-capital-intensive, and eastern enterprises.
government subsidies; corporate exports; PSM-DID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4.010
李国柱(1971-),男,河北孟村人,教授,经济学博士;
张婷玉(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JY081)
F741
A
1673-2065(2021)04-0049-07
2020-11-04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