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群,傅颖萍,钱慧丽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2.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32;3.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并明确了河长制的组织形式,即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基层河长一般是指县级以下河长,包括乡级、村级河长等,他们是河长组织体系中的“末梢神经”,在推动河长制的全面建立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河长制的快速推进以及四、五级河长体系的建立对各级河长的履责能力提出了要求,尤其是河长体系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基层河长。如何对基层河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绩效考核,以便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技能水平高的河长队伍对河长制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1973年麦克利兰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及冰山模型以来,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教育、政府等领域,研究对象从企业管理人员逐渐延伸至政府公务员。在政府系统中应用胜任力理念,构建胜任力模型,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绩效考核和教育培训能进一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河长是公务员体系中的特殊存在,其胜任力既具有公务员胜任力特征又有独特性,目前已有的一些公务员通用胜任力模型无法完全覆盖其在河长制中的全部工作职能。河长制赋予河长的工作职责如巡河调查、水质管控等,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标准化的要求,既不同于专业水利部门的职责,也不是简单的党政领导的领导职能,是传统公务员胜任力模型中未曾提及的。同时,各个层级的河长在落实河长制六大任务时所涉及的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通用的胜任力模型亦无法对所有层级的河长胜任力进行概括。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准确地指导河长工作,建立针对基层河长这个特定群体的胜任力模型对河长制的精细化运转和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1.河长制
河长制在全国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聚焦理论剖析、制度沿革和立法思考3个方面对河长制进行研究。①在理论剖析方面,左其亭等提出了以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法律为核心的河长制理论基础框架[1];黄爱宝指出,目前河长制存在的特殊制度形态混合了权力制度、法律制度和道德制度这3种典型制度形态的某些特征[2]。此外,学术界还结合制度经济学、行政法教义学、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解析河长制的政策机理和制度逻辑,巩固了河长制的理论基础。②在制度沿革方面,朱玫回顾了河长制在太湖流域起源并逐步推广至云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发展历程,归纳出河长制发展演变的特点[3];陈涛认为,河长制制度再生产中出现了治理机制泛化现象,为此,要强化科层部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其治理能力[4]。③在立法角度,刘超从环境法角度审视河长制存在的一些制度内生困境,建议构建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5];顾向一等认为,河长制打破了传统流域的治理局面,经地方实践后迅速上升至法律层面[6]。总体来看,学者们普遍认同河长制是河湖管理机制设计中的创新和突破。近10年,河长制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河长制的构念、主要任务、对策、参与主体及河长制研究的其他创新视角[7]。研究内容大多是基于现实角度剖析问题和不足从而指导实践,而将河长制聚焦在基层实践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少。
2.基层河长
河长是河长制工作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是河长制中的核心角色。《意见》明确了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这个定义指出了河长的身份,即党政领导。各个省市一般都对河长管理工作职责进行了清晰规定,如河长必须组织开展综合治理,巡查河道的保护和管理,监督河道治理计划和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协调河道治理中的有关问题和对河道的水质、水生态、水环境全面负责。在学术研究中,将河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果很少,能收集到的研究探索包括河长失职的司法认定[8]、基层河长政策执行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9]、河长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10]等,还未形成清晰的研究脉络和体系。因此,以基层河长为研究对象,对于丰富河长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基层河长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权威的界定。参照基层公务员的划分,即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公务员,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执法部口的公务员和各级机关中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窗口的公务员[11],根据现有省、市、县、乡(村)覆盖的四、五级河长体系,把基层河长界定为县级以下河长,包括乡级、村级河长以及相关河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等,工作职责包括日常巡查河道环境、及时落实整改问题、做好公众宣传工作等。基层河长一般位于河长体系的最末端,是河道巡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河长制管理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由于河长制工作在基层落实的特殊性,一些依法履行河长职责、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并未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不属于公务员范畴,但由于其是村级党组织的负责人,由上级党委指派或经过上级党委批准,也是基层河长。
3.基层河长胜任力
学术界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1973年,McClelland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一切可以对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进行区分且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个体特征[12],其还率先提出了涵盖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6个要项的“冰山模型”。其中,知识、技能和行为在冰山上层,是表象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在冰山下层,是内隐的、潜在的。Spencer认为,胜任力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潜在个体特征,具有能精确测量并把高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作用,一般包括知识、技能、特质、动机和自我概念等5个层面[13]。国内外学者运用胜任力理论构建了特定行业、不同层级的胜任特征模型。从实践角度看,不同机构、部门、层级公务员的胜任力无法用通用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测量和识别,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提出了公务员必须具备的9项通用能力,包括政治鉴别、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调查研究、学习、沟通协调、创新、应对突发事件和调适等能力。王重鸣等则提出了管理胜任力,认为管理胜任力是个体潜在的特征,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之间联系以及其与管理绩效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区分管理者的绩效优良[15]。樊翠娟以村级河长为研究对象,认为该群体的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和品质3个维度共14项胜任力要素[16],但其侧重于探讨村级河长胜任力培育的困境和策略,对获取胜任力要素、构建胜任力模型的过程研究较为简单,为此次研究提供参考的同时也留下了思考空间。
综上,将基层河长胜任力定义为在“河长制”这个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区分绩效优秀河长和一般河长的特质,包括基层河湖管理人员开展河长制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本研究将参考“冰山模型”,采用观察基层河长的行为表现,从外显的知识、技能和内隐的自我概念等特征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基层河长完整的胜任力特征,构建基层河长的胜任力模型。
1.研究设计
扎根理论可以在不加预设的条件下,通过搜集和分析原始资料,归纳、提炼出概念与范畴,自下而上建构理论[17],很好地契合基层河长胜任力特征的挖掘。因此,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提炼基层河长的胜任力特征。首先,通过深入访谈,收集基层河长在任职期间所做的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件描述,挖掘出影响河长绩效的工作要求、工作行为、动机和价值观等;其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样本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持续比较分析,提取基层河长在任职履责、完成河长制工作任务、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需的胜任力要素,进而构建基层河长胜任力的初始模型;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法验证由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的胜任力模型。
2.研究实施
(1)样本来源
采用理论抽样方法选择研究样本,抽样对象主要分为3类:①基层河长,他们是河长制基层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承担者,对河长制的工作目标、要求和职责等有最为直接、深入的接触和实践;②基层河长的上级领导,即上一级河长,例如村级河长的上一层级为乡级河长,他们对基层河长的工作开展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培训情况等都有系统性的宏观认识;③河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河长制工作中的专业管理机构和辅助机构工作人员,对河长制的运转更为熟悉,能从制度落实的上层界面为访谈提供补充内容。考虑到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河湖在不同省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为了尽可能提高胜任力要素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借助“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平台”,尽可能选取分布在不同省域的样本进行事先沟通,并开展深度访谈。
(2)访谈提纲编制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背景信息、工作内容、绩优标准和关键事件。充分利用被访谈对象在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包括成功事件和不成功事件)来探索基层河长在河长制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以挖掘基层河长胜任能力。
(3)数据收集
访谈前,事先将访谈提纲给访谈对象进行充分熟悉和了解,以提升访谈体验,提高数据收集信度;访谈期间,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控制在30分钟至90分钟,以笔记形式记录,在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录音;访谈完成后,及时将录音资料文本化,最终形成22位访谈对象共19.34万字的访谈信息。通常认为实际样本数在20~30位较为合适。根据理论饱和度原则,研究采用阶段式访谈的策略,在概念达到饱和即访谈没有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时,停止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将17名基层河长的访谈数据用于理论建模,其余5名基层河长的访谈数据用于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1.基于扎根理论提取基层河长胜任力要素
基于扎根理论,使用ATLAS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开放性、主轴性以及选择性编码,获取基层河长胜任力的概念、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从而提取胜任力要素,建立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雏形。为保证质性分析的信度和效度,每份访谈资料均独立编码,直到理论饱和为止,以保证提炼和总结的概念和范畴更加科学和精确。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访谈资料文本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即逐字逐句地阅读原始访谈文本,在对文本语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和提炼出相应的概念和范畴。任何与河长胜任力有密切联系的行为、方法、事件都是编码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访谈资料文本的分析和编码,在22份访谈记录(编号为I1~I22)中最终得到759条原始语句(编号为a1~a759)、317个初始概念(编号为A1~A317)。初始概念数量庞大且存在互相交叉重复的现象,对其进行分类、整合、提炼,形成63个范畴(表1)。
表1 开放性编码示例
(2)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是建立在开放性编码所提取的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对开放性编码提取的317个初始概念和63个范畴,通过把握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剔除次要概念范畴、整合相似概念范畴、归纳发展不完整的概念范畴后形成了基层河长胜任力的23个主范畴。对这23个主范畴进行频次统计,解释力达到83.9%。由此,确定了基层河长胜任力的23个构成要素(表2)。
表2 主轴性编码及其频次分布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基于主轴性编码的核心范畴归纳。核心范畴可以系统地与其他范畴相关联,统领所有前序阶段建构的范畴内容,并解释原始资料所有的数据现象。对主轴性编码形成的23个主范畴进行提炼、概括和归纳,最终得出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5个核心范畴:河湖管理能力、协作力、抗压力、专业素质和人格特质。因此,确定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5个核心维度和23个构成要素,并结合河长制政策制度以及工作实际,对这23个胜任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表3)。
表3 基层河长胜任力构成要素释义
(4)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在进行至第15份访谈资料时,所得的概念和范畴基本接近饱和,仅有零星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当进行至17份研究材料时,几乎未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最后对额外的5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时,对现有5个核心范畴尚未发现新的主范畴,每个主范畴中也未发现新的胜任特征,由此说明扎根理论分析所得的范畴达到理论饱和,所得范畴是可信的、有效的。
2.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三段式编码,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河湖管理能力、协作力、抗压力、专业素质和人格特质5个维度和23个胜任力要素构成。
图1 基层河长胜任力初始模型
(1)河湖管理能力
河湖管理能力是指基层河长科学治河和长效管理的能力,包括巡河调查、问题分析、决策判断、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和全局思维6个胜任力要素。河长制重在治理,难在管理。巡河调查、问题分析、决策判断是基层河长面对现实河湖问题的基础能力,是完成河长制六大任务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而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和全局思维是在河湖管理中的高阶能力,能使基层河长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用于河湖管理实践中。
(2)协作力
协作力是指基层河长需根据河长制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河长制工作小组及各个条线的能力,包括统筹规划、领导能力、人际沟通和条线合作4个胜任力要素。这些要素都属于基层河长作为个体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并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人、事、物协调的能力,通过对河长制关系的认识和互动,将传统的多方掣肘或推诿转化为一方牵头的有效行动,从而产生合作效应。
(3)抗压力
抗压力是指基层河长快速融入和适应河长角色,在面对河湖治理的工作压力下,能够控制负面情绪、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压力调节能力等4个胜任力要素。河长制的本质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河长制的工作负担和考核,如河长公示牌、群众对河长的监督、河长制考核结果决定河长政绩及晋升等都给基层河长施加了压力。面对严格的水质考核和政绩考核,基层河长在大量的工作任务下要学会将压力转化为河湖治理动力,做到压力疏解和心理调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河长制任务的达成。
(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基层河长在落实河长制工作中所需的基本思想、知识法规、理念和态度,包括政治思想、环保理念、水知识与法规和公共服务意识等4个胜任力要素。河长制是全国性的治水政策,基层河长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能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河长制政策。基层河长对于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还需利用自身水环境知识并结合以往河湖治理的已有成果与经验,对河湖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并可持续的治理保护措施。公共服务意识是基层河长作为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必备的基础条件。这些思想、理念和知识能使河长以一种更专业化的态度实现河湖管理的目标。
(5)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指基层河长工作所表现出的持久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吃苦耐劳、乐观积极、廉洁自律、责任意识、务实敬业5个胜任力要素。基层河长作为基层河湖管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执行者,需要不断磨砺自己的个性特征,在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基层工作中保持足够的韧性、耐心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不畏惧工作中的艰难险阻,并且敢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河湖管理实践。
1.问卷编制
编制的问卷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身份、工作年限、学历等;二是基层河长胜任力构成要素测量。基于扎根理论得出的基层河长胜任力核心维度和构成要素的详细定义,结合原始访谈资料,将每项行为表现转化为描述性的行为测量题目,并结合公务员胜任力测量量表和专家咨询,经修订最终形成37个测量题项。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回答题项所描述的行为和基层河长实际表现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打分,让调查对象从“1—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评价。
2.样本分析
主要采取线上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调查对象为南京鼓楼区和苏州吴中区的基层河长,包括县级河长、乡级河长、村级河长以及河长办工作人员等。问卷共回收241份,剔除28份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27份,问卷有效率为94.2%。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大约为2∶1;身份方面,村级河长占总数的64.32%;年龄主要分布在31至50岁,占总数的69.17%;担任河长年限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担任河长的年限较短,均在3年及以下,占比达到85.46%;受教育程度方面,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占总数的87.22%。
3.模型检验
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及AMOS结构方程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等;同源方差检验,检验研究数据的同源方差影响;信度检验,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主要采用聚合效度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37个题项的平均值范围位于4.344~4.827,非常接近5,说明相关题项比较符合,也说明提炼的基层河长胜任力要素所体现的行为特征较为合理。标准差都在0.510~0.713,离散程度较好。从重要程度和离散程度的结果可知题项无需删减。
(2)同源方差检验
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来检验同源方差的影响。对所有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特征值最大的因子未经旋转所占的解释力度为总变异的35.856%,低于参考值的40%,因此数据的同源方差问题并不严重。
(3)信度检验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样本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9>0.8。另外,测量5个公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78、0.975、0.981、0.974、0.969,均达到0.9以上,说明信度较好,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4)验证性因子分析
效度是一个问卷对相关变量测量程度的有效估计。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是通过提取公因子来探索量表的因素结构以验证假设,由于在利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分析时已经提取了5个核心维度,建立了基层河长胜任力的初始模型。因此,在效度检验时直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利用AMOS软件检测模型的拟合程度,进一步确认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维度,从而判定模型的有效性。
聚合效度。平均方差萃取(AVE)和组合信度(CR)用于聚合效度分析,通常情况下AVE大于0.5且CR值大于0.7,则说明聚合效度较好。删除题项V7、V15、V27后,5个公因子对应的AVE值分别为0.772、0.806、0.956、0.970、0.972,均大于0.5;且CR值分别为0.971、0.954、0.815、0.804、0.814,均高于0.7,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结构方程模型。从拟合指标(表4)可以看出,除了NFI指标略低于0.9,其余参数均达到要求,说明模型拟合较好。
表4 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拟合度指标
因子载荷系数有一定的合理区间,它的理想范围为0.50~0.95。删除题项V7、V15、V27后,所有因子的载荷系数都位于0.5~0.8,因子载荷系数的范围较为合理,对相关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误差较小,这说明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具有较高的质量,外源变量和潜变量的关系是可靠的。
综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得出的理论构想,此次构建的基层河长的胜任力模型是较为科学和理想的。其中,河湖管理能力、协作力、抗压力和专业素质表现为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外在的;人格特质属于个性范畴,表现出来的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表达方式和特征倾向,是潜在的,这基本符合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23个胜任力要素也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针对公务员能力标准的9种不可欠缺的通用能力。例如,情绪控制能力和压力调节能力对应了调适能力,人际沟通和领导能力对应了沟通协调能力等。此外,巡河调查、全局思维、条线合作、环保理念、水知识与法规等胜任力要素都是河长制工作中特有的,是基层河长在河湖管理中的特殊实践,这表明胜任力要素既是符合公务员现实需求的,同时也包含了贴合河长制工作实际的差异化内容,做到了通用性和特殊性的和谐统一,能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河长的河湖管理实践,推动河长制的全面落实。
1.研究结论
契合河长制的时事背景,选取基层河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胜任力进行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22位基层河长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概括出317个初始概念和63个范畴,提取出基层河长的23项胜任力要素,构建了由河湖管理能力、协作力、抗压力、专业素质和人格特质五大维度构成的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每个核心维度下包含4~6个胜任力要素。基于基层河长胜任力核心维度和构成要素,研究开发了基层河长胜任力行为量表,为测度河长的胜任力提供依据。经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检验,胜任力模型通过信效度检验,说明建立的理论模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2.管理启示
经过多个发达国家政府机构的实践证明,胜任力模型可以运用到公务员的招聘、培训发展、绩效管理等多个工作环节[18]。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能够为河长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参考,可考虑将其引入基层河长的培训、考核评价等环节,从而规范基层河长的工作职责,有效提升基层河长的能力素质,更准确地呼应目前基层河长的管理实践,切实有效地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越性,推动河长制的全面落实。鉴于此,提出以下3点管理启示。
一是将胜任力模型作为基层河长培训的重要依据,建立一套针对性强、岗位契合度高的胜任力培训体系,应用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效果评估多个环节。首先,由于胜任力模型侧重影响河长绩效的关键胜任力培训,定位更加准确。例如,在协调上下游和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时需要协作力,可通过模型针对性地寻找基层河长的能力短板,分析和明确培训需求。其次,需贴合县乡级基层河长工作的实际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河长制培训内容,创新河长培训模式和方法,提升培训有效性。表层胜任力可通过专业化培训得到提升,例如专题研讨法、工作指导法、案例研究法等。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吃苦耐劳、乐观积极和责任意识等深层次的胜任力人格特质。最后,把河长的技能、能力提升作为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对照胜任力模型进行查漏补缺,确定培训效果及下一步的培训工作计划。
二是把胜任力模型作为基层河长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参考。随着河长制的组织实施,各地都建立起河长制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案,河长的评价和考核逐步走向程序化和规范化。科学的河长评价体系首先要对河湖面貌、河湖功能、水生动植物等河湖健康指标进行客观的量化考核;其次要对巡河调查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等河长履责过程进行主观综合评价,避免由于偶发性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之偏颇;最后还要将务实敬业、吃苦耐劳、廉洁自律等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纳入评价指标,全方位地考核和评价基层河长,从而促进基层河长人才队伍的建设。可将23个胜任力要素分级,结合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转化为可供测量的不同等级标准的考核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与水质检测等河湖健康指标一起作为河长工作年度政绩考核的判断依据,用于评价河长工作,评选优秀河长。
三是把胜任力模型作为河长制相关制度优化的重要指引,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河长制的基层实践。我国幅员辽阔、水环境问题多样,现阶段河长制相关制度建设还处在逐步完善阶段,胜任力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长制现行文件及问题进行审视和检查,有助于为河长制的相关制度、细则的修订提供有益参考。例如,抗压力反映出河长制的考核问责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不科学的考核指标和强制性的奖惩结果导致了严重的考核压力,严重影响了河长们的履责积极性,致使河长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结合区域差异性,将胜任力要素作为河长制会议制度、河长制信息工作制度、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度、河长制督察制度等具体管理制度的重要指引,才能从源头上扫除河长工作执行中的制度障碍,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3.研究局限
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在实证检验中,问卷发放仅在苏州和南京开展,样本的范围略显狭窄,研究结论可能会带有一定地区局限性。未来可将调查样本的范围扩大至不同省、市、地区。第二,将县级、乡级、村级河长作为样本来源,未针对不同层级基层河长的特殊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研究结论的代表性还有待提升。未来可以将不同层级的河长作为独立的研究主体进行对比研究,开发不同层级基层河长的胜任力模型,具有针对性地反哺于河长培训、绩效评价等工作实践。第三,对基层河长胜任能力的提取归纳主要站在通用特征的角度,缺少对不同河流特征下特定的胜任力要素研究,在后期推广和使用胜任力模型过程中,还要结合“一河一策”背景,挖掘更多富有特色和差异的基层河长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