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锐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其科研水平关系着国防科技的发展。在国家重视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加强科研管理水平,是各个高校提高自身科研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水平不仅决定了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地完成,也影响着项目实施效率及项目成员的长期发展。高校军工科研项目兼具普通科研项目的一般性和军工行业背景下的项目特殊性,相关部门人员在对科研项目管理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有关理念和专业管理方法,以实现在确保科研质量基础上高效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
高校的军工科研项目管理不同于企业和科研院所,主要有以下特殊性: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学仍为其核心职能,即使在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也只代表了部分的高校职能[1]。而在一般高校相关部门职责中,科研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这从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能划分上可见一斑。且相关职能部门只把质量管理的责任加到原部门的职责上,甚至有些部门将质量体系管理视为额外的工作。
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一般由科技管理部门(如科研院、科技处等)管理,其主要履行服务管理职能,关注项目的管理与协调工作,包括立项、审批、过程控制、验收、奖励等环节,是管理科研项目的二级部门。项目管理实际上实施的是项目组长负责制,主要由项目组长在开发过程中管理项目。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一般隶属于其他机构,多数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即使能够独立存在和行使权力,也会存在各种不完善、不健全的机制问题,难以发挥相应职能作用[2]。在高校中,与职称评价挂钩的工作更能够吸引项目团队成员的注意力。例如,项目鉴定、报奖、申报专利及发表论文等都在职称评审体系中,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则与职称评估无关。
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项目时间的不确定性。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无法把控和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尽管高校科研人员在申请立项之初对时间进度做了具体的规划,但仍会出现时间弹性大,项目延期等问题。其二是项目成本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难以在项目实施之前对每一环节进行精准测算,款项的使用主要依靠科研基金所能提供的资金额度。其三是项目组成员具有流动性。高校的军工科研项目由一位或多位技术骨干负责,呈现矩阵式组织架构,项目推动伴随着成员的流动,大学生参与下的科研项目人员流动性更强。
PMMM指一个组织具有的按照预定目标和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3]。成熟度主要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进而使得项目的成功几率得以提升的能力,模型代表着逐级向上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环节[4-5]。所以说,成熟度模型是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利用该模型可提高组织单一和组合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战略目标实施能力,有效帮助组织提升市场竞争力。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提供了一种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评估和改善体系,通过对照模型设置的标准,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查缺补漏,明确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并据以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6]。
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全生命周期包括了项目的立项、设计与启动、实施、结题与验收、后评估等多个环节,军工科研项目成熟级别的不断提升需要着眼于每个环节管理的优化和改进[7]。融合持续改进思想,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该模型时,可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立项、计划、执行和结题评审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在降低时间、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因此,为使科研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各级部门的要求,高校应切实利用该模型,明确自身科研管理水平所处层次,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划,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进计划,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军工科研项目研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熟度模型,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纠正。在选取模型时应当遵循系统性全面性等原则,根据模型提出的不同等级成熟度特征,对比分析高校自身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呈现出的成熟度特征,确定当前军工科研项目的管理状态和成熟度梯级,以便科研部门决定是否要制定或改进计划和策略。
上述两点是对高校的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目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然而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评估和改进。在运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水平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提升步骤,提出改进的方案并予以执行。其提升步骤包括:确定改进重点、编制改进计划、执行改进计划、检查改进效果、改进内容标准化[8]。完成以上步骤之后,需重新评估高校自身的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状况,对比标准识别薄弱环节,找出能力不足之处,更新计划,再依次逐步实施。
借助模型定位科研项目组的管理水平,使科研项目成员明确自身所处的成熟度情况,分析差异,为改善高校研究人员自身的项目管理能力提供指导。同时,对比分析当下完善的模型,结合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的特点,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图1 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评测模型示意图
初始级:在初始级,高校科研项目研究人员虽有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人员常面临自身科研项目理论与知识匮乏、管理混乱等挑战,同时科研项目人员的管理决策容易受到知觉上偏差的影响,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因此处于初始级的项目管理失败概率极大。
简单级:在该等级水平,科研项目团队开始重视项目管理。研究人员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理论,据此运行项目管理过程,形成书面化的管理流程步骤与方法,项目团队初步成型。但整个科研项目推进过程的规范性仍不充分,不能形成一套可程序化运作的项目管理方案。
规范级:在此级别,高校军工科研项目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在科研团队内部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等正式文件来保障项目的执行;在组建项目管理团队的过程中也能够明确成员职责分工,科研项目失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预防与控制。在规范级别的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其项目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水平基本成熟。
卓越级:在这一等级水平,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已处于较高的水平,项目管理知识库完成组建,所有过程可根据有效的标准流程推进,高校能够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对多个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管理、整合和控制,同时更加关注项目全过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改进。
优化级: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最高级,达到优化级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团队,其项目管理水平日益成熟,并不断追求项目管理的持续改进[9]。团队将定期进行项目管理系统的检查、评审,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方案,并予以实施,此时,科研项目管理水平进入一个动态优化、不断创新的良性循环状态。
运用高校军工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评估,确定限制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的关键因素,最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持续优化和改进。不同高校在运用该模型进行军工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优化时,需要从高校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在相关管理方面的关键流程和最佳实践,同时借鉴国内外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有关使用,实现该模型普遍适用性和具体可用性特征相融合,从而形成适合评估不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