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城》离经典有多远

2021-07-19 07:43陈小沫
回族文学 2021年3期

陈小沫

刘岸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子归城》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了不小震动,得到了普遍关注,著名诗人舒婷还为这部皇皇巨著专门作诗一首:

十三年“子归”沥血

染红了上百个人物故事

上百万字巨著

载不动

乡愁、诗,与远方……

同时,舒婷还为这本书写了推荐语:“许多书可以不翻,但这部书值得一读。因为这是刘岸历经十三年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巨著。至于它是否经典,留待读者和岁月来判断……”

那什么是经典?什么样的书能成为经典?

纵观历史长河,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多如牛毛,从先秦文学,到唐诗宋词,到元曲以至明清小说。这说到的还只是在中国范围内,放眼世界呢:从荷马史诗,到意识流作品,从罗马到印度到美洲,各国作家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著作经岁月的淘洗历久弥新。

它们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让我们从那些获得了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说起。

我是一个读者,喜欢买书读书,有一个时期,我专门买那些得了诺奖的书来读。读着读着就发现好些书读不下去。于是心生疑惑,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经典总是这么难读呢?它们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一次偶然,我在福斯特的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上看到有个章节“历史中的小说,小说中的历史”。在这个章节中他专门阐释了诺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性。他列举了两组水平相当的作家,一组是得了诺奖的,一组是没有得诺奖的。福斯特对两组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而得出该结论。

看到这里,我想,作为经典,作品的历史性固然重要,但应该还有其他特征。于是,我搜寻了海量资料,阅读大量作品,查找历年诺奖作品的获奖理由。

我们不难发现,诺奖作品获奖理由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个关键词分别是“理想”、“历史”、“艺术”。我想,如果从这三个层面来架构一部纯文学作品,大概离经典就不会太远。

这里提到了“纯文学”,曾经我理解纯文学就是纯粹的文学,为文学而文学。后来看到有人是这样界定纯文学: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不受政治和世俗影响的文学;刻意追求灵魂高度、热衷探讨人类终极意义的文学。史铁生也曾说过:“纯文学,是关注人的根本处境。这种处境并不随时代变迁而有本质的改变。”

有了以上的探索,我对文学经典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子归城》算不算经典呢?

《子归城》的作者刘岸,向来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制地深入,为着人性的完善,如骑士般追求自由、尊严、平等、理性、爱与美,突破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去探索人类终极意义。《子归城》有了这种纯文学的底色就有了成为经典的基因。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否具备我们上面说的构成经典的三个特质。

关于“理想”

在经典作品中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对今日世界的苦难所发出的深沉叹息,对明天世界的向往,对人类社会中真与美的颂赞,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乃至对整个世界和大自然的无限的永恒的情感”。这恰好是《子归城》所要表现的一个主题。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一百余年来,腐朽的统治者的压迫,外国列强的掠夺,弄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贱如蒲草。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以刘天亮、神拳杨为代表的农商与洋人以及腐败政府抗争中,谱写出了一曲英雄赞歌,他们为追寻美好明天而奋斗着;他们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小说透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然而,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牺牲,尤其面对列强,面对腐败政府。小说中有个重要情节,这情节也为后来子归城的湮灭埋下了伏笔:酷爱木工活的县长,他很擅长木工,于是一拍脑门就是一道命令,全城大兴土木,商店都要做门脸,连驼二婶的车马店门口都要立一个牌坊,还要老百姓自筹资金,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砍伐子归城周边树木。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对自然生态,对环境的考量,最后树被砍光,本来就地处沙漠边缘地带的子归城最终被沙尘暴席卷……读者仿佛目睹一座繁华之城在官僚政府的胡作非为下被断送,妥妥地演绎出一曲悲壮的城殇。其实百年来,各种殇比比皆是。有些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牺牲生态,牺牲环境,牺牲所能牺牲的一切,导致人们从一种水深火热到另一种水深火热……

作者的创作关注人性,关注人类社会的进程,关注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仿佛是夜空里的点点星光。因此,有人说:“《子归城》是一部长跪大地,仰望星空的小说。”

关于历史

“史诗性作品必须是‘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和对民族性的超越,是人物個性的完整性与普遍意义的统一,具有深远的寓意和宏阔的规模体积。它通过细微的细节,真实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历史,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卷帙浩繁的历史图景,从而让我们与其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这段并不算深奥的话,对经典阐释得非常透彻。几个关键词“浩繁的历史图景”、“典型的人物形象”、 “深远的寓意”用在《子归城》这部作品上,很是贴切。

1.浩繁的历史图景

《子归城》一共四部,上百万字。时间跨度一百余年(1911—2016),写了几代人的故事。人物一百零八个,重点人物三十余人。地域从东南沿海写到西北边疆,地理区间五千余公里。小说讲述的子归城位于“一带一路”的核心经济带。当年林则徐获罪发配,途经此城,帮助当地军民兴修水利,引水入城。子归城蓬勃发展,成为丝路枢纽重镇。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为实现梦想会集于此,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同时,演绎了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厦门茶商之子林闽嘉来到子归城,成为黑沟煤矿最大股东。由于洋商陷害,林闽嘉家破人亡,成了拐子。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终日流落街头,装疯卖傻,为人代书,伺机报复。

颟顸青年刘天亮于辛亥前夜来到子归城,历经被追杀、做苦力、入狱等磨难,最终成为一代酒王。与此同时,神拳杨、山西王等人也在残酷的商战和天灾人祸中,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杨都督秘密来到古城,诛杀马麟、金丁,任命诸葛白为新县长。然而天灾与人祸共至,古城面临更大的危机:何坨子为报私仇,纵火烧县衙、烧煤窑,致使黑沟煤窑坍塌,涅槃河水改道——子归城面临城荒人亡的巨大危险。

大量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汇成大江,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在洪流中挣扎的人们滚滚向前。历史从来就是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不论是润泽四方还是荼毒生灵。在历史里谁都不是胜利者,但却有无数的牺牲品。《子归城》就是一部诗化的历史,行文中透着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2.典型的人物形象

刘天亮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用大量的细节,将人物塑造得真实而丰满。他身上具备了广大劳苦大众普遍的特性:善良,勇敢,有闯劲,有担当,大是大非面前表現出无私,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但他身上又有非常突出的鲜明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刘天亮是独特的刘天亮,绝无雷同。小说中,刘天亮看上去憨憨的,但他对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善意。对驼二爷,他始终想的是如何找到他,如何报答救命之恩,对云朵一家充满亲情,对偷他宝马的人,他结拜为兄弟,对下药谋害他的人,他放走,并拒绝其钱财。而在煤窑暴动时,他又是那么果断地保护了革命党人,在天灯节惨案发生后,他不忍别人为他顶罪,决定去投案自首……作者把人性的善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刘天亮鲜明的人物个性。

而反面代表人物铁老鼠,凶狠,残忍,贪婪嘴脸,刻画得尤其生动、形象。小说里的人物并没有用概念性的语言来贴标签,而是用大量的细节来表现,使人物形象真实饱满。

这些人物既有艺术的典型性又具人类的普遍性,他们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群体的人,他们代表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型的人。他们都是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

3.深远的寓意

晚清民国初期政府的腐败没落,军阀混乱,西方列强的觊觎和入侵,瓜分势力范围,各族人民陷入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看似发生在铁老鼠等洋人与神拳杨等华商之间,其实对应着近代以来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资本家的贸易竞争、腐败政府官员与外国商人的勾结与妥协。子归城其实是近代苦难辉煌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寓言。

一部经典往往不仅仅是只为讲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小说这种形式,透过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叙述,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历史的反思。《子归城》是一个寓言,它的深刻寓意也许能让更多的人对现实行为有所警醒。

从这三点来看,《子归城》不愧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书评家们也如是评说:

“子归城——中国的庞贝城,它在沉睡百年之后,被刘岸揭开神秘的面纱,赫然矗立在了您面前!惊悚,震撼,神秘,魔幻!作者是小说家还是画家。他用文字描绘步步惊心的故事和神奇诡异的画面,连绵翻滚,其波澜壮阔,让人想起苏联的史诗级电影《解放》。而上百年的时空,上百个鲜活人物,上百万字的全景式书写,在还原和再现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人的精神衍变和心灵影像。走进《子归城》,您就走进了一部恢宏酷烈的史诗。”(影视评论家    许柏林)

“《子归城》追求史诗般的笔触,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野心与自信。皇皇百万字,把中国东部和西部、当代和历史巧妙对接。把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与光怪陆离的当今世界无缝对接。用轻逸的笔调展现悲剧的力量,以酷烈的故事和语言讴歌生命的壮美……这些,都决定了多年以后,你我会忘记许多东西,但应该不会忘记这本书。”(著名作家    邱华栋)

而《福建文学》2020长篇小说专号的卷首语则坦言:

“《子归城》是一部视野开阔、气势喷涌、想象出色的作品。小说虚构了位于沙漠边缘,汉俄等民族交织之地的子归城经历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天地循环过程,隐喻文明的创造和消失。采用一种《百年孤独》式的叙事方法,有令人震撼的历史沧桑感。”

关于技巧艺术

如其他领域一样,文学技巧也因一代代作家的努力创新而更新迭代。从最早的维多利亚式的小说样式到后来的意识流,到实验式,到元叙事,层出不穷。《子归城》从现实的描绘出发,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把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等结合在一起,揭示出社会与人类的本质状态,从而显现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

刘岸的《子归城》具有粗犷雄性的艺术气质,狂放质朴的文字中又常常透出婉约秀美,将西北古城的沧桑,描绘得具有油画的质感。情节大开大合,跌宕起伏,既是严肃文学又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性格突出,小说中的刘天亮、钟爷、林拐子、驼二婶、铁老鼠、霍雅甫等人物都真实生动,还有三教九流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古城里鲜活地生活着。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一个平面的空间,那么《子归城》则展示的是有一百余年纵深、五千余公里广度的多维空间。作者的元叙事打破传统小说给人制造的貌似连贯整体的幻觉,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和释读给予了更自由而开放的艺术空间。小说还采取多种形式,创造结构模式,探索元叙事,采取网络连接等等。作者凭借卓越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描绘出动荡时代的人生画卷,表现出动荡时代的人性。

正如著名评论家韩子勇所言,“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奇书,是一次突破小说边界的写作。叙述者与哥萨克、淘金客、骆驼客、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生存与死亡、历史与现实、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越跳转??作品波澜壮阔,瑰丽奇崛,弥漫着命运的力量和灵魂的震撼。”

总之,《子归城》在纯文学的底色上,高高飘扬着历史的旗帜,氤氲着理想的光辉,彰显着艺术的魅力。

《子归城》经过时间的窖藏,岁月的沉淀,如一坛散发着奇香的烈酒,激荡着英雄的豪情。

滚滚烟尘散去,《子归城》定会在历史的驿道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我相信,《子归城》正是这样一部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离经典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