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斌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及周围组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喘息等。支气管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支气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导致反复发作,最终会进展为慢性支气管炎,若患者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目前临床没有治愈的方法,不过,患者在缓解期采取对症治疗等措施,可提高抗病能力,减少发作。而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这样的“冬病”,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采用扶正固本、截治病根诸法,能很好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祛除体内沉痼,培补亏损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减少冬季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目的。
中医没有支气管炎这一病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至“咳嗽”“喘证”“肺胀”的范畴,其病因为时感外邪、七情内伤,其中外邪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内伤腑脏导致功能失调。虽然病因在肺,但是还需要从整体出发,采取健脾补肾、调理肝脏的治療原则,在夏季采取穴位敷贴、药罐以及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达到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理顺气机的效果。
穴位敷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源远流长。在我国现存医书中,穴位敷贴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病例。此后不同时代的中医书籍中也有相关记录,例如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张氏医通》中就有记载,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碾成粉末,加入麝香、蜂蜜调成糊状,敷贴于肺腧、膏盲、百劳等穴位来治疗冷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穴位敷贴治疗在我国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等疾病中发挥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其中,又以三伏贴的使用最为广泛。其是中医根据因时制宜原则提出的一种特殊的穴位敷贴治疗方法,主要是按照人体阴阳平衡以及四季气候特点采取的方法,对于多种慢性病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证实,三伏贴具有调节患者免疫力的作用,是支气管炎中医调理中的重要方法。
药罐疗法是从拔罐疗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通常是利用动物的角作为治疗工具,晋代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就记录有使用兽角拔除疮疡肿痛脓血。在隋唐时期,拔罐治疗工具得到明显改善,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处理后的竹罐来治疗。随着这一方法的不断改良,到了清朝就有使用火罐与药罐治疗风寒头痛、风痹、眩晕等记录。由此可见,药罐治疗在中医治疗中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药罐治疗通常是在局部或经络腧穴上用药液刺激,能够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从而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药罐治疗能够促使机体类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支气管炎患者来说具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历史较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至《内经》,发展至现代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推广应用。针灸治疗能够使淤阻的经络重新恢复通畅,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具有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功效。现代医学发现,针灸治疗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对于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适合支气管炎患者用来调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