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历史课堂张力

2021-07-19 14:47廖孝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张力

廖孝莲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课堂要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就必须具有课堂张力。历史课堂教学有张力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充满张力的历史课堂必须有好的教学立意,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具有历史的细节。最后历史课堂张力还依赖教师设问的技巧,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历史课堂  张力  教学立意  历史情境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大师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强化整个舞台的气氛节奏,感染和掌控台下观众的欣赏情绪。艺术上在新情境下各种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①。课堂教学并不等于艺术表演,但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中历史课堂也必须要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因为教育对象、教学条件、个体特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艺术则必须具备课堂张力。有张力的历史课堂则是采用历史图片、材料等多种载体建构探究性、矛盾性的问题,而学习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多样立体的情绪感受,进而提升认知思维、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

一、学生的成长——课堂张力的根本体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也围绕促进学生的成长的目的开展。蘇联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现有认知和课堂教学后的发展认识的变化就是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主体意义的张力。

历史课堂教学有张力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现有水平。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于史实和史论两个不同层面的认识各不相同,在课堂上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希望对历史的史实有更多的了解,使得历史课堂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有的同学希望更多地对于历史的问题进行探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度,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张力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是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无论学生坐到课堂之前的目标是什么,但经过课堂学习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必需有所提升。充满张力的历史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总能够找到学生能力发展的落足点,尽管学生的能力成长程度有所差异。如著名的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在面向高一学生所授的《辛亥革命》一课就跳出旧窠,在探讨辛亥革命背景中设计了两个纲领性的问题“何以‘通向革命——历史的必然、偶然、实然”和“怎奈‘民国纠结——历史进化与钝化”,诗意般的语言引领学生历史批判思维的开展。第一个问题“历史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是不是必然?”学习历史决不能够把历史的实然当成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发展不一定是“进化”。站在现在看过去,知道了结果说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而且是近代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用这种思维来解释历史,那么一切都是必然的。可是这样去解释历史,历史就不需要解释了②。历史的发展是必然和偶然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看成,本节课指向了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历史批判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辨析历史史料、认知历史发展进程、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对历史事件、现象、观点进行分析、综合等评价活动的能力。历史批判思维能力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比如说解释历史的发生与发展是不是必然?学习历史决不能够把历史的实然当成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发展不一定是“进化”。站在现在看过去,知道了结果说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而且是近代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用这种思维来解释历史,那么一切都是必然的。可是这样去解释历史,历史就不需要解释了③。当把历史的发展视为是从“必然”到“实然”的产物,自然而然地历史课堂处在了张力的磁场之中。

二、教学的取舍——课堂张力的内容呈现

一节富有张力的历史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张展,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应该是灵动而有节律,主次分明,轻重得当,甚至还留有合适的飞白,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的有效果,真正的参与教学之中。也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充满张力的历史课堂必须有好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把握出来的新意境④。教学立意是客观的学生学情与主观的历史课堂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的联系点和切入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通过教学立意统领教学素养的开展和落实。随着新部编版历史教科书的使用,大量的历史内容需要历史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立意,匠心独具运用大历史观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学生的历史学习就跳出来教材的局限性,思维和情绪都充满了张力。如在宋代的经济和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有对于宋代的认知,“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到宋经历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予以比较简洁、明确的概括,或许可以归纳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⑤”

充满张力的历史课堂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却似是而非的历史内容。如部编版教科书中说“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里”,教师使用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⑥”作为史料来引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只是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又引出下面北洋军阀统治相关内容。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并不一定需要大量新颖独特的史料,而是紧紧地围绕主题来精心地选举史料,并且认真地设计史料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地位,使得史料的使用呈现出多层的蕴涵和丰富的张力。避免在课堂上把史料教学变成了伐木工锯木头式的工作,课堂被一段段的史料搞得支离破碎。

充满张力的历史课堂必须具有历史的细节。一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有历史味。而脱离了具体历史人事的历史课基本上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是有了历史的细节,一节历史课学生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能所發古之幽情。精心选择的历史图片、文字作为课堂上的细节符号资源往往也带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课堂绝不枯燥、无味。如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课中,教师出示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时间是1971年11月15日。指出当时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引导学生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让学生一起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历史细节的引入课堂教学,让抽象枯燥的历史生动化、生活化,灵动而富有张力。

三、教学的艺术——课堂张力的形式表现

一节历史课是否有张力,是否能够感染学生,除了来自于课堂内在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外,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首先就是设问的技巧。有同事说过:“一个新教师和一个老教师一张嘴就知道了”,这个张嘴,我想除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还与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密切。北京市十一中的历史特级教师魏勇老师非常重视提问的作用:“怎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求历史的兴趣呢?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招儿,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在一堂课中设计出一个好的、抓人的问题,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⑦”比如说有教师在教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时课堂设问“结合教材,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这种问法,中规中矩,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有老师这样设问“在1918年列宁是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勾勒的共产主义制度?”这样的设问首先需要学生能够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仅是战时状态的应对,还是以列宁为代表的苏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共产主义的实践探索,也为后来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埋下伏笔。深刻把握了苏俄到苏联的经济的本质内涵。

其实要构建具体的历史情境。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提出来:“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者,对自己以往的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⑧”,故而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同情之理解。我想同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是的学生有一种历史的身入其境感,让自己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思考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历史课堂应该能够通过图片、形象化表述、假设等方法,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之中去思考,学生的情绪因这样思维过程而饱满立体起来。如在唐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授课中,教师展示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这样的具体情境的援用可以把教材抽象的唐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加的结论具象化,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里去体悟历史,获得历史的认识。从而增加了历史课的张力。

总之,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无论是内在的教学目标还是外在的呈现形式都必需具备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历史教育的魅力。

【注释】

① 孙书文. 文学张力论纲[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② 钱乘旦. 西方那一片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③ 钱乘旦. 西方那一片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④ 候桂红. 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

⑤ 邓小南. 宋代历史再认识维度: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N]. 北京日报,2014-09-2.

⑥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4.

⑦ 魏勇.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

⑧ 钱穆. 国史大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大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张力
巧测水膜张力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