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智 王子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巨变,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遇到困境,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关心、参与公共生活,责任意识淡泊,不爱惜公共财产。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十分重要,因为其有利于大学生增加制度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从学校与家庭两个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其公共精神。
关键词:公共精神;大学生;对策
一、公关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一般是指公民从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上升到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与其对立的是只顾个人利益,漠视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总的来说,公共精神关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关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重视承担责任,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思想。因此,它也应该是中国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精神。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困境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遇到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不关心、参与公共生活,责任意识淡泊,不爱惜公共财产。
(一)不关心、参与公共生活。
大学生将来是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十分重要。可是,部分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玩手机、玩电脑上,例如熬夜打游戏、熬夜追剧、热衷于网络交友等。这种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关心、参与公共生活的现象很常见,给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带来巨大挑战。
(二)责任意识淡泊。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可是,受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只顾享受社会给予的权力,却不履行社会规定的义务,责任意识十分淡泊。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十分紧迫,必须用公共精神消除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三)不爱惜公共财产。
高校的许多资源都不是个人的,而是公共财产。可是,部分大学生因为公共精神的缺失,不爱惜公共财产。例如,不爱惜课桌、不爱惜教学设备、随意踩踏草坪等等,这些现象在校园里都很常见。这些现象时有发生的原因是公共精神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公共意识、社会公德。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制度自信。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可以使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政治生活。例如大学生参与学校社团,参与社区管理,参与模拟政协活动,这可以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体验国家政治生活,深入了解社会政治运作模式,在实践中切实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
(二)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可以让其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将课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果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终归是掌握空洞的理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公共精神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有利于大学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是现代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利于其行使选举权,有利于其建言献策积极参加民主决策,有利于其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这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最深刻、最持久的教育。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教室,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专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可以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1.设立培养公共精神的分科课程
高校制定培养公共精神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设立专门培养公共精神的分科课程,组成知识自身的逻辑,系统地将公共精神的内涵、重要性讲授给学生。通过专门的课程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对公共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隐性教育法
所谓用隐性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就是用含蓄、隐蔽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学生,使其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培养其公共精神。隐性教育法可借助的载体有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开展团队活动,支持高校校园社团发展,支持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举行模拟政协活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培养其公共精神,是借助活动载体进行隐性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追求公共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借助文化载体进行隐性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用学校官网、广播、电视弘扬公共精神,是借助传媒载体进行隐性教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因素,其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履行育人的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其公共精神,首先可以使教师在公共精神方面起表率作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则可以改善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树立教师权威,从而使大学生从心里敬佩教师,使大学生从心理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从而加强教师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
1.用良好家长形象培养公共精神
大学生与其家长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其出生开始,家长便开始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家长负有责任感,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且乐于关注國家大事,关注公共事务,那么孩子在其影响下,也会变得关注公共事业,视野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或家庭,而是放眼整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大局意识,这样,更易于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公共精神。
2.用优良家风培养公共精神
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例如,梁启超家的家风包括勤学刻苦,报效祖国。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是所在行业精英,其中不乏院士、专家这样的学术大牛,他的子女成才后,成为国家栋梁,达到了家风对他们的要求。所以,一个重视公共精神的家庭,其后代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公共精神的影响,自觉参与公共生活,关心社会事务最终自觉树立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