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李燕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作为眼科疾病易导致患者眼痛、畏光、充血及及角膜水肿等症状,可受到多种病因引发,诊断可发现虹膜表面积及前房角有新生血管,瞳孔散大,瞳孔缘色素外翻,即患眼虹膜上存在新生血管和非眼内出血[1]。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应用较普遍,其可通过建立房水引流通道,起到降眼压、促使视力改善的作用,但此术式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易发生术后虹膜出血,需联合药物预防[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导致新生血管及术后虹膜出血的因子,需采取药物控制治疗,如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均可起到抗VEGF作用,而具体选择何种药物需深入研究[3]。为此,本研究对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对NVG患者视力及TNF-α、VEGF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NVG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45.87±4.17)岁;左眼25例,右眼15例;眼压22~4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29.42±5.46)mm Hg。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5~68岁,平均(45.15±4.22)岁;左眼23例,右眼17例;眼压22~44 mm Hg,平均(29.35±5.27)mm Hg;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纳入标准[4](1)经眼压及房角镜检查确诊;(2)满足《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相关诊断标准;(3)经最大剂量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大于21 mm Hg;(4)无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史;(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1.3排除标准[5](1)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2)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其他原发性眼部疾病患者;(4)眼部手术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对照组 术前3 d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每天4次。术中常规铺巾,冲洗结膜囊,表面麻醉,经距角膜缘4 mm位置睫状体平坦部进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当天注入1次,注射后2~7 d眼压稳定后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若眼压升高至40 mm Hg行前房穿刺。复查眼压稳定及虹膜、前角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小梁切除术,经12:00点方位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制作巩膜瓣(4 mm×3 mm,1/2厚),置入透明角膜内0.5 mm,再置入丝裂霉素C棉片于巩膜瓣、结膜瓣下(0.4 g/L),3 min后取出,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结膜囊,剪取小梁组织2 mm×1 mm,切除虹膜周边,缝合结膜瓣,若房水引流满意则间断缝合结膜,并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于结膜囊,包扎。术后给予滴眼液抗感染治疗。
1.2.1.2观察组 术前准备、术后小梁切除术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但经距角膜缘4 mm位置睫状体平坦部进针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当天注入1次,注射后2~7 d眼压稳定后行小梁切除术治疗。
1.2.2观察指标 (1)记录2组患者注药前,注药后1 d,以及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视力变化,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水平;(2)术前,术后3、6个月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VEGF水平变化;(3)记录2组患者新生血管消退时间,以及浅前房、少量前房积血、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4)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
2.12组患者注药前,注药后1 d,以及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组患者注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注药后1 d,以及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逐渐改善,2组患者注药后1 d,以及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注药前,注药后1 d,以及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2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TNF-α、VEGF水平比较 2组患者术前TNF-α、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 TNF-α和VEGF水平均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TNF-α、VEGF水平比较
2.3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4 2组患者复发率、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比较
NVG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周边虹膜前粘连,导致房水排出阻碍的青光眼,且血管易破坏,导致反复前房出血[6-9]。常见病因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引起视网膜缺氧的疾病,血管形成后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失衡,眼压升高,对视力造成较大影响。由于NVG发病机制复杂、进展快、致盲率高,需尽早行有效治疗,确保患者恢复正常视力[10-12]。目前,可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但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需配合抗VEGF药物治疗[13]。
小梁切除术虽然可促使新生血管消退,改善眼压,但也可能受VEGF影响,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导致术后虹膜出血及相关并发症,而康柏西普、雷珠单抗作为抗VEGF药物可在术前应用后抑制新生血管生长,保证良好疗效[14]。
VEG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是促使新生血管的主要细胞因子,若水平过高则导致纤维血管膜收缩、房角广泛周边前粘连等,导致眼压持续升高[15]。而采用雷珠单抗治疗,其作为新型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是一种单克隆抗体片段,包括可降低免疫原性的非结合性人源化片段及鼠高亲和力抗原决定簇两部分,可抑制VEGF-A,阻断其与其他受体结合,减轻炎症,改善眼压。
康柏西普作为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核心区域由人VEGFR1中的免疫球蛋白样区域2,和VEGFR2中的免疫球蛋白样区域3和4与人的免疫球蛋白Fc片断经融合而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03),可通过与VEGF竞争性结合,抑制VEGF过度表达,阻碍新生血管形成,虹膜表面新生血管的萎缩[16]。有研究发现,VEGF受体1、2和免疫球蛋白片段融合而成的康柏西普与人体胎盘生长因子、VEGF-A、VEGF-B均具有更好的亲和度,药物使用后对VEGF-A产生调节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患者无应答现象概率更低。上述2种药物均可起到降低TNF-α水平、抑制新生血管等作用,其中康柏西普改善效果相对更好,可增强疗效,促进TNF-α进一步快速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注药后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逐渐改善,2组患者注药后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TNF-α、VEGF水平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改善效果,尤其抑制TNF-α、VEGF,阻碍新生血管形成,保证治疗的彻底性,且并发症少,属于可靠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与小梁切除术联合雷珠单抗比较,联合康柏西普治疗对NVG患者视力改善及对TNF-α、VEGF水平的抑制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