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服饰图案中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

2021-07-17 22:44刘露
美与时代·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图案

摘  要: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格。蒙古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缝纫工艺闻名于世,服饰中的图案更是彰显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的憧憬,并且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夸张的想象。蒙古族服饰图案将形与神、动与静等对立统一的规律进行了恰当地应用,将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融入到了服饰图案之中。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图案;艺术辩证法

浓郁的民族性与独特的艺术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人与自然的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追求,和谐就是中国人哲学观念的文化内核,和谐美则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作为一个热爱美、崇尚美的蒙古族人,对美的追求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众多优秀的民族艺术中的一支,蒙古族服饰因其浓郁的草原风格和独特的装饰效果别具一格,而展示出这种装饰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蒙古族服饰图案中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的艺术辩证法。

一、蒙古族服饰图案

在民族服饰中,服饰图案总是能使其在众多服饰中独树一帜,蒙古族服饰也不例外。蒙古族服饰将各种图案运用在鞋帽、荷包、蒙古袍等各种服饰之中,服饰图案丰富多彩,通过不同的造型形式,表达了蒙古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各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在蒙古族服饰图案中,特别是汉文化的长期影响,使得蒙古族服饰图案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和谐美,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

二、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

辩证法的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决定并支配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艺术辩证法是关于艺术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仅是对某种艺术的感知,而且也是对于整个艺术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艺术追求和谐美,而展现美的手法是多样的。但多样的艺术手法始终遵循艺术辩证法的规律,我国人民深谙其道,将形与神、动与静等辩证统一的范畴很好地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之中。

三、蒙古族服饰图案中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美的理解则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审美需要的产生,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反映了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审美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情感化,它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观照[1]。蒙古族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将艺术辩证法运用到服饰图案中,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服饰。

(一)蒙古族服饰图案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艺术辩证法中的形与神,是指艺术创作中形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关系,属于我国传统艺术辩证法中重要的审美范畴。艺术要创造的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既要写形,又要传神,使得形象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如何妥善处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强调“形”与“神”的互渗统一,是中华民族艺术始终探索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是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形象“神”的刻画决定了它的“形”是否鲜活,形与神缺一不可,因神而形活。在形似中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对形象运用夸张和变形等手段,便能使作品在保持其形象的同时又有创新。正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所言:“不似之似,乃为真似。”艺术形象都是“形”“神”的辩证统一,蒙古族服饰图案也不例外。蒙古族人民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在保留“形”的同时,利用夸张、对称等表现手法将自己对物象的感受装饰到服装上,突出图案中物象的独特气韵。

蒙古族服饰中的图案形象大都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多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如蝴蝶图案。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蝴蝶色彩鲜艳、翅膀宽大、三对足、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的触角的特点并予以加工和提取,于是,一只惟妙惟肖的蝴蝶图形就诞生了(如图1)。虽然许多艺术家都强调神似的重要性,但形是神的基础,没有“形”,也就没有“神”的传达。正是因为蒙古族图案的写实性,才引发了大众的共鸣。

(二)蒙古族服饰图案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中的另一对重要范畴是“动”与“静”及其辩证关系。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是我国古代艺术家常用的艺术手法。“动”是指事物的显著变动,“静”是指事物的相对静止。世间万物都是“动”与“静”的统一,“动”与“静”相互依存,没有“静”就没有“动”,同样,没有“动”也衬托不出“静”。正如《庄子·刻意》所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与“静”的关系,即“阳”与“阴”的关系。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因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不是截然分开的。

1.图案颜色上的动与静

色彩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感受,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使人们产生无限联想,这也是图案具有表现力的重要原因。鲜艳的颜色深受蒙古族的喜爱,这些颜色能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勤劳聪慧的蒙古族先辈们用图案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蒙古族的服饰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色彩的强烈对比,图案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在蒙古族的服饰习俗中,男、女、老、少、未婚、已婚的服装通过款式造型、色彩和服饰图案加以区别。其中妇女服饰的镶边装饰使用得比较多且色彩对比较强烈,老人和男装上服饰的镶边装饰较为朴实,婚礼服饰最为精美华丽[2]。蒙古族服饰图案在颜色上通过素净的统一色调与华丽的跳跃色调,实现了动与静的对比,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衣服主人的身份信息。蒙古族人民最常用的颜色主要有红、蓝、白,除此之外,还喜欢用金色和银色,但这两种颜色并不会被大面积地使用。蒙古族服饰图案在配色上,多使用原色,很少用过渡色,大部分服饰图案都以黑色或红色打底,再直接用大红大绿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富有光泽。由此可知,蒙古族服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其图案色彩对比鲜明,而这种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与静的对比和相互依存所展现的。

2.图案形象上的动与静

蒙古族服饰图案题材广泛,凡是生活中有的,图案中都有,如牛、马、羊、狼、鹰、鹿等,充满智慧的蒙古族人民运用动静对比的手法,进行变形和提炼,将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自己的服饰之中。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的民族,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的动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生活中没有的,但若是他们追求和向往的,图案中也会有所展现,如象征着吉兆和祥瑞的龙、凤,蒙古族人民便用多彩的丝线绣出绚烂多彩的龙凤图案,以及常见于服装、饰物上的龙纹、凤纹和其它的动物图案,表达幸福与理想。蒙古族人民将人物和动物作为图案主体形象时,大都使用动态展现,如人在舞蹈,动物在奔跑、飞翔。而用于点缀的图案多为静态形象,如植物、山川等。通过不同形象动与静的对比,使平面静止的图案富有活力。如蒙古族黑缎花蝶刺绣镶边大襟女长坎肩(如图2)上面的蝴蝶,它们飞舞的方向不一,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仿佛下一秒蝴蝶就要飞到花丛中。图案上的花朵则处于静止状态,仿佛静静等待蝴蝶的降临。蝴蝶的动与花朵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图案构图上的动与静

条理与反复的原则在蒙古族服饰图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蒙古族图案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连续纹样、适合纹样和单独纹样这三种。蒙古族服饰图案大都为平面图案,构图方式对于其视觉化的表达十分重要。蒙古族人民运用了条理和反复的手法,S形、放射形、螺旋形等的重复使构图具有动感,而静态的构图主要是平行构图和对称构图,这种构图上的动静对比可提供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蒙古族人民在勾勒动物服饰图案时,会根据动物的特点,创造出富有美感的动态构图。如蒙古族织锦镶边对襟女坎肩中的龙(如图3),龙头朝下,有天降祥龙之感;龙身盘旋扭曲,云朵是静态的,使龙的“动”井然有序,由静到动富有张力。龙的长度和柔软度通过螺旋和重复展露无遗,表现了飞龙在天的威武与保佑人间的神力。蒙古族服饰在展示植物、山水等静态事物时,通常都会把它们归纳为几何图形,采用连续或者对称的方式,展现动静均衡的构图(如图4)。

四、结语

蒙古族服饰图案是蒙古族人民对美的感受和呈现,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蒙古族服饰中图案的运用和表现促进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蒙古族服饰图案将形与神、动与静等对立统一的规律恰当地应用,融入蒙古族服饰图案之中,创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追求——和谐美——的极具民族魅力的蒙古族服饰。中国传统辩证法,历经千百年的积累与积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体内的生命讯息,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辩证法,同样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蒙古族服饰图案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思想,对于现代服饰设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康建春.蒙古族服饰图案的形式与工艺技巧[J].内蒙古大學艺术学院学报,2007(2):96-99.

作者简介:刘露,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蒙古族服饰图案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猜朝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