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个“建设者小镇”

2021-07-16 11:43戴闻名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临港中建

戴闻名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北岸的105地块,一座被称为“第二个陆家嘴”的金融城 ——“滴水湖金融湾”正在火热建设之中。未来,这里将作为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区,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创新引擎”。

再往北,一座全新的小镇已经先金融湾一步拔地而起——它不是什么高端楼盘或豪华社区,而是金融湾承建单位之一中建八局设计建造的“建设者小镇”,居住者就是建设金融湾的建筑工人。

记者走进这座占地面积8.4万平米的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入口处一块沉稳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墙,上面镌刻着一行字:“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提出“五个人人” 的努力方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建设者的休闲活动:下棋(中建八局供图)

建筑业是中国的支柱行业,建筑工人更是进城务工群体的主力。统计表明,每5个进城务工者中就有一个建筑工人。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元告诉本刊记者,让建筑工人,即城市建设者,能够在自己建设的城市里享有品质生活,拥有归属认同感和尊严感,正是规划“建设者小镇”的初衷。

“归根到底,人是最重要的。”王文元说。

智能人文社区

在临港105社区规划“建设者小镇”的想法,是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在2021年元旦会议上一致通过的。在与临港管委会沟通并获得同意后,只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设计施工完毕。

本刊记者5月份去探访时,已有200多名工人入住。用工高峰时,这里可以容纳5000多人生活。

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工棚”不同,“建设者小镇”是一个物业化管理、兼具智能特色和人文关怀的社区。

走进小镇的社区服务站,首先会看到4个窗口:第一个是公安窗口,工人入住时进行公安录入和人脸识别系统登记;后面两个是小镇所在的申港社区窗口,为工人进行社区人员登记,以便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最后是物业使用窗口,办理小镇“一卡通”。

在设计细节上,“建设者小镇”也堪称以人为本、考虑周详。

门厅和景观墙使用了近年流行的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作为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既环保实用,又赋予了小镇返璞归真的美感。

住宿区被划分为四个“村落”——橙和园、黄日园、蓝云园和紫飞园。各村口都贴着一幅藏头对联,比如“橙和园”是“橙香葵绿秋意浓,和气飘香万户丰”。再加上白墙灰瓦的乡村式围墙,让工人顿生“回家”的感觉。

小镇全景图(中建八局供图)

“村”里的路,既不是泥路,也不是水泥路,而是铺设了透水格栅——下雨天,雨水可以直接渗透下去,保持园区整洁也避免路滑跌倒。

工人们的“家”,是一排排集装箱式二层小楼。房间采用大学寝室配置,四人一间,上柜下床,窗明几净,另有桌椅可以读书写字用电脑。已婚夫妇还可以申请夫妻房。公用的盥洗间内,设有独立的洗漱区和浴室,还有电开水器和洗衣机,24小时提供热水。

一楼另有个专门的充电间,方便工人为经常使用的小型手持工具充电,便利的同时也保证了用电安全。

宿舍楼下集中设置了晾衣区,衣服洗完可直接拿来晾晒。每个“村”里还有个凉亭,内置一张象棋桌,工人闲暇时可以来“杀两盘”。

除此之外,小镇里还配套有联勤联动站、社工工作室、便民服务室、理发室、健康小屋和平价超市等。工人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安全生产积分后,可以去超市兑换商品。镇里还有一个多功能厅,每晚8点放映电影,同时兼做教育培训厅和文娱活动室。

来自安徽的建筑工人冯玉龙告诉本刊记者,在这里,住宿、洗衣、理发、看电影都是不收取费用的。

可容纳近千人同时就餐的“绿丽园”和“青祥园”两大食堂,被规划在小镇中央,保证所有人用餐都不用跑太远。食堂以“明厨亮灶”为特色,通过窗口液晶屏能看到后厨的卫生环境和实时操作。冯玉龙说,食堂供应不同菜系菜品,套餐价格基本在15元以內——一荤两素10元、两荤一素12元、两荤两素15元。如果有家人或客人来访,还可以单点小炒。

党建工作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镇的党建工作站——除了党建工作室之外,这里还制作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党建展览馆, 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什么要建设临港以及中建八局的历史沿革,帮助工人们从更高的站位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从精神上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展厅的第一部分是“百年建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的光辉历程。

第二部分是“建设中的临港新区”,介绍临港新片区的由来和未来规划。自2019年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临港新片区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临港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建设者小镇”,正是为提升工人生活“软环境”做出的切实努力。树立“城市建设者”的职业尊严感。

第三部分则通过一张张历史老照片讲述了中建八局的“铁军文化”。

中建八局自1952年始建至今,经历了“工改兵、兵改工”的过程——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6军某部和华东野战军某部集体改编为建工部直属建筑施工企业,1966年整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1978年又改称基建工程兵22支队,总部迁至山东济南。1983年,恰逢中国建筑行业大变革时期,22支队奉命改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第四部分是“前进中的科技建设公司”。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公司,隶属于中建八局,虽然成立只有20多年,却凭借“铁军文化”和创新精神获奖无数。

其代表性工程包括:曾獲鲁班奖和邬达克建筑文化奖的上海保利大剧院、全球首个非线性外立面大体量楼宇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个区域总部上海国际传媒港、2019年“全球十佳建筑”之一无锡太湖秀剧场、2022年杭州亚运会足球赛场馆温州奥体中心等。

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彪告诉本刊记者,下一步公司还准备成立“建设者党支部”,在建筑工人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弘扬“红色基因”和“铁军文化”。

让城市建设者更有尊严

临港“建设者小镇模式”,目前已复制推广到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的所有新开工程项目。上海之外,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河南的项目上都建设了类似的“工友村”和“职工之家”。

王文元告诉本刊记者,“建设者小镇”其实是一种探索,希望解决一个更大、更长远的问题: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且日益老龄化的当下,如何让“城市建设者”成为一份有尊严、有吸引力的工作?

他坦言,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用工难”和“老龄化”两大严峻挑战。

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安徽、贵州、四川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到了九月和十月用工高峰期都是“严重缺人”。工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45-50岁,50岁以上居多,40岁以下的工人则很难招到。

工人老龄化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基础疾病多,健康风险高,精神压力大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更多等。

如何应对这两大挑战呢?

一方面,建筑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机器人已经广泛进入建筑行业,可以完成像混凝土找平这样的基础工作。但与此同时,建筑业场景更加复杂,人的手工技术和现场应变能力仍然关键,难以用机器完全取代。

具有丰富一线管理经验的中建八局科技建设公司第五分公司副经理王立鹏认为,把工人的待遇提上来,用市场化的手段增加吸引力很有必要。

他介绍说,目前建筑工人的工资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上涨,一些高级技术工人日薪可以有500-800元,顶尖技工的月收入能够达到4万元左右——“趋势已经出现了,但大部分普通工人的待遇还不够高”。 因此,更要通过“软环境”的改变,提升工人的尊严感和社会地位。“建设者小镇”,正是为提升工人生活“软环境”做出的切实努力。树立“城市建设者”的职业尊严感。

王立鹏坦言,现在工地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了,工资也向白领看齐了,为什么工地仍然缺人,尤其是缺年轻人呢?一个原因是体力劳动比较辛苦,年轻人有畏难情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社会偏见太强,“做民工不好找对象”。

社会认同度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这一次,临港管委会对“建设者小镇”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慷慨提供地块之外,还协调了社区入驻小镇,让建设者可以被纳入上海的社会管理系统,并帮助开通了施工现场和小镇之间的公交专线。

“我们希望‘建设者小镇能够在整个中国建筑产业起到一种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人的待遇和地位,而不止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王文元说。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临港中建
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整合
上海临港的海
一个建筑工人的来电
新年感怀
落花
上海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杨超越
小草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建筑工人
中班活动:《了不起的建筑工人》